1 風景區概況
千佛山-龍洞風景名勝區位于山東省會濟南市東南部,規劃面積 55.66km2,屬暖溫帶半濕潤區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14.3℃,降水量 665.7mm,相對濕度 45%。 氣溫適中,雨量偏少,日照充足,自然條件優越。
千佛山-龍洞風景名勝區于 1995 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魯政發[1995]63號),地形地貌奇特、泉水資源眾多、自然植被豐富、文化遺存眾多,景觀特點鮮明。既是濟南城區特色風貌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濟南市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和泉水補給區,對改善濟南市的生態環境和景觀特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景區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有名可數的景點 80 余處,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寺廟(遺址)、古塔、古亭、古道等古建筑近 100 處,古碑刻造像及摩崖造像近 20處;同時還是“舜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景區自然景觀特點鮮明,有泉水 26 處,其中 6處屬金代《名泉碑》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列。 植物種類繁多,共有 88 科,343 種(包括變種),其中:中國珍稀瀕危樹種群落 2 處;山東特有植物 2 科 2 種;山東珍稀樹種 1 科 1 種;同時存有古樹名木 800 余株;古樹名木群落 3 處。景區內林木蔥郁茂密,森林覆蓋率79 %,植被覆蓋率高達 95 %。
為貫徹濟南市委、市政府“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大會部署,以“山水泉城”構建生態園林城市格局,把“山”的文章做大作強,滿足市民休閑旅游需求,風景區規劃開發建設已經全面展開,千佛山風景名勝區保護性開發建設工程被列入 2013 年十七件為民辦實事之一,龍洞風景名勝區的規劃進程加快。隨著開發建設進程的開展深入,對風景區植被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如何在科學、合理對風景區開發建設同時,采取積極的措施對風景區實施精心保護,以達到科學發展、永續利用的目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項長期任務。 為此,我們根據長期工作經驗,就龍洞-千佛山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相應的思路和措施。
2 風景區植被生態資源現狀及評價
2000 年,結合濟南市森林資源二類調查資料,對風景區森林植被進行調查。 調查范圍為濟南市近郊風景區管理處轄區內山林,調查采用林業森林資源調查技術操作細則,將這些土地分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荒山荒地 4 種,其中有林地又按各自的優勢樹種及齡組的不同分別予以統計。根據調查,這些土地中以有林地為主,占總數的 91.9%,荒山荒地 8.1%。 在林地中,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分占95.4%、4.0%、0.6%。 在有林地活立木蓄積中,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分別占 96.8%、1.8%、1.4%。
蓄積按林齡算,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 72%、19.5%、8.5%。 通過現狀調查,景區植被主要有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組成。衡量風景區植被,數量上常以森林覆蓋率表示,質量上,主要看現狀植被是否向地帶性植被順向演替,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水平。風景區在植被分區上,應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地帶性植被應為暖溫帶森林植被。 用上述標準來評價景區植被,龍洞-千佛山風景區森林覆蓋率 79%,是很不錯的;但從質量上看,應該說景區的植被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和不穩定的,像這樣的森林一旦破壞,很難復生。 其脆弱性主要表現在:
2.1 樹種結構單一
由于景區的森林植被均為上世紀 50~60 年代,全民義務植樹歷史時期的人工產物,沒有充分利用當地優勢鄉土樹種和群落進化樹種合理混交搭配,基本以側柏純林為主,結構單一,防護能力及自然調節能力差,難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不利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2.2 林分生長質量不高
大部分側柏林地密度過大,林冠過度郁閉,林內光照不足,不利于林下植被的生長,而景觀價值較高的闊葉林面積小且林齡較短,處于競爭的不利地位,總體生長質量不高。
2.3 林分觀賞價值不高
景區植被大部分為以側柏為主的針葉林景觀和少部分次生闊葉林景觀,總體樹種單一,林相變化單調,森林視覺環境層次不豐富,觀賞性不高。
2.4 地力衰退
由于人工林造林樹種單一,初始密度過大,群落結構十分簡單,且針葉林凋落物少分解慢,導致林地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 除以上所述之外, 還存在危機:
(1)森林火險等級較高,防火形勢嚴峻。
(2)毀滅性病蟲害雙條杉天牛危害趨勢加重。
(3)側柏毒蛾經常性較大面積發生。
3 風景區植被生態環境建設探索實踐
為應對開發建設可能對風景區植被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濟南市近郊風景區管理處積極探索科學保護、嚴格管理和有效治理相結合的方法,在森林植被保護、生態綠化、現有林分撫育改造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長期的探索實踐,以促進景區生態系統各因子調節和恢復,實現合理開發、永續利用。
3.1 加大保護力度、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育水平
3.1.1 加強森林防火工作
景區森林茂密,植被覆蓋率達 95%,森林防火安全是景區森林資源保護的首要任務。多年來,始終堅持預防為主,嚴控火源,消除隱患,通過開展防火教育宣傳,強化防火巡查督查,加強防火監控系統等基礎設施,提高人防、技防能力,鞏固聯防、協防機制等多項措施,截止到 2012 年底,風景區實現連續 14年無森林火災的好成績。
3.1.2 加強病蟲害防治
森林病蟲害被稱為“無煙的火災”,一旦爆發,將造成無法估量和彌補的損失。 多年來,堅決按照“積極預防,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強對雙條杉天牛、側柏毒蛾等景區常見森林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和研究,建立普查監測預防體系,采取物理、化學、生物等綜合防治措施,確保景區森林資源安全。 截止到 2012 年底,已實現連續 17 年無重大森林病蟲害發生。
3.1.3 加強植物資源保護
結合風景區保護建設的實際,強化景區植物資源的監測保護和利用,通過對景區植物資源的全面調查,制作、鑒定植物標本,編寫《濟南市近郊風景區植物名錄》,鑒定景區植物 88 科,340 余種,初步確定保護野生植物 14 科 19 種;篩選應用野生植物 20余科 49 種;劃定野生植物重點保護區域。
3.1.4 加強對古樹名木的調查保護
古樹名木作為景區的文化和歷史見證,是植物景觀的重要部分。景區現有古樹名木 800 株,古樹群3 處。 通過對古樹名木實施調查、GPS 定位、存檔,掛牌,設置與周圍景觀協調的護圍欄及標志等保護措施,保證古樹名木樹況良好和健康生長,形成古樹名木群落典型植物景觀。
3.2 加強生態綠化、植被恢復與生態修復
風景區綠化既不同于傳統的園林綠化,也不同于林業上的荒山荒地造林。 風景區綠化應堅持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本地區地帶性植被特點和植物群落組成,以建群種和優勢樹種作為基調樹種,掌握不同地段植物生長最重要的限制性因子,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在綠化功能上,既強調植被與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又考慮到自然景觀要求。
3.2.1 適地適樹,大力營造混交林
多年來,風景區植被綠化以針闊混交林為首選,把蒼翠的側柏針葉林與圓渾的黃櫨、欒樹、五角楓、山桃、山杏等闊葉色葉樹混交,盡量創造參差有致、林冠線起伏、葉色不一,色彩豐富的自然林相景觀,同時預防森林病蟲害和森林火災的發生。 混交時盡可能提高闊葉色葉樹種比例,以減少地力衰退。同時根據具體的地形地貌,考慮到將來林相及復層結構的形成,選擇合適的栽植密度,盡量做到遍地林木郁蔥,林中草木疏密結合,使之既有景色效果,又有視距變化。 風景區自 2000 年以來,采用不規則塊狀混交方式,營造針闊混交林,栽植側柏及黃櫨、五角楓、欒樹、連翹、山桃、連翹、迎春等多種色葉苗木及花灌木 80 余萬株,綠化荒山 4000 余畝,為景區生態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2.2 提高營林管理水平,對現有林分撫育及改造
風景區現有森林植被的形成不是短期的,因此不管現有林分狀況如何, 首先通過修枝間伐等營林撫育管理措施,來改善提高林分質量。依據森林培育學、森林生態學原理,通過生態疏伐,改善林地的光照條件,培育原生闊葉資源,通過補植作業改造林下植物及林緣部分,使之逐步建成復層針闊混交林。近年來,已完成修枝 60000 余畝,撫育間伐 20000 余畝,林分改造 5000 余畝,極大提高了林分質量和景觀效果。
3.2.3 引入園藝手法, 提高景區出入口等重點區域的綠化景觀效果
堅持“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原則,綜合園林藝術手法,以景點和園路向周圍輻射穿插,根據現有植被情況結合游賞內容,補植色葉樹、花灌木和觀賞地被,分別形成色葉樹補充林、以春花植物為主的混交林、色葉樹菊花地被觀賞林;形成多層次、變化豐富的植物景觀。 通過道路節點及路旁林緣下的植物合理配置,讓道路與兩側的樹木融為一體,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 2013 年春季,在景區出入口及游覽路兩側栽植胸徑 20 以上的銀杏、柿樹 30 株,15cm 以上五角楓、欒樹、小葉樸、黃櫨、櫻花等多種大規格色葉喬木 300 余株,冠幅 3.5~4.0m 以上丁香、小葉女貞180株,其他花灌木 900 株,地被 27000 株,計 40000m2。
3.2.4 加強執法,開展景區環境綜合整治
自 2000 年以來,制止、查處非法毀林侵占綠地行為 256 次;分批分期拆除景區內的違章及臨時性建筑 36100m2,征購規劃范圍內土地 284142m2,恢復綠化植被,使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提升風景名勝區內的生態景觀環境。
4 措施建議
為保護好風景名勝區的植被資源和生態環境,在景區開發建設中應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提高生態意識,制定符合風景區實際,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總體規劃,指導風景區生態建設。
(2)以地帶性植被作為風景區植被種植設計的模式,根據風景區所處的環境條件,劃分出立地條件類型,按立地條件類型,制定出風景區綠化樹種規劃。
(3)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撫育、改造等營林措施,對風景區現有植被進行調整和優化。
(4)提出風景區生物多樣性與發展措施。
(5)制定切實可行的森林植被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和措施。
(6)進行游覽路兩側引種常綠闊葉灌木,建設防火隔離帶實驗研究。
(7)提出林地地力恢復與提高的措施。
(8)強化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措施要到位,落實單位和專人負責,提出古樹名木養護的具體辦法。
5 結語
千佛山-龍洞風景名勝區作為濟南市一筆寶貴的生態資源,在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風景區開發建設力度和深度的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和任務不容樂觀。今后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遵循“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堅持保護第一,開發服從保護的原則,確定合理的開發規模,正確處理生態資源的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在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健身文化旅游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旅游,既要滿足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又要滿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自然資源開發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應以促進風景區內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達到持續發展、永續利用,將千佛山-龍洞風景名勝區打造成“城市綠色陽臺”和“市民生態樂園”。
參考文獻
[1] 王仁卿.山東森林植被恢復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山東林業科技,2001(3)
[2] 李 若冰 ,梁傳福 ,黃毅. 試論城郊型旅 游區生態建設與資源保護,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6(2)
[3] 龔兆先,周永章.城鄉邊緣帶的景觀生態構建功能,城 市問題,2006(3)
[4] 吳 峰.黃山風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安 徽農業科學 ,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