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但目前人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學者對一國經濟貿易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其對該國經濟利益的影響上,而甚少關注其對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上。
隨著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人類在從貿易中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越來越注意到貿易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各國開始不僅關注貿易發展所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而且關注貿易發展所帶來的生態環境的改變,并期望通過建立新的貿易模式,實現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國際貿易理論及其生態思想
全球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全球化及世界貿易的發展使人類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實現要素的最佳利用。但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使人類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巨大發展的同時,也使各國的發展面臨了新的問題和挑戰。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學界分別從全球化、國際分工、國際貿易以及世界市場等理論角度比較系統的研究了馬克思的國際貿易理論,成果也比較系統化,但對于馬克思主義國際貿易理論中的生態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關于國際貿易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的研究較為少見。
有研究者指出,當代西方貿易理論注重科學性,注重數學工具在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應用,但貿易學中真正需要重視的問題,如人的生存環境,與貿易相關的生態環境,以及勞工的待遇等問題,學術界一直不夠重視。
傳統國際貿易學研究的是片面追求功利主義和科學主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實現,片面的把經濟貿易等問題量化,不考慮其本質。而只有對國際貿易嘗試科學化與人文化的綜合研究,才有可能在實踐中有效地解決一系列問題。
世界市場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等,一直是馬克思經濟理論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經濟理論認為,兼具科學與人文雙重性,貿易學才有可能完整地揭示當代國際貿易的全部內涵,國際貿易實踐中諸如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現象才有可能避免,使國際貿易學研究能夠真正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在貿易學的人文化方面,環境資源保護概括了保護生態、防治和減少環境污染;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等。
馬克思認為,自由貿易促進了國際分工,但這種分工并不是完全建立在自然稟賦基礎之上,而是服從于強國的發展需要。正是由于國際貿易的存在和發展,一國不僅實現了產品和服務的交換范圍的擴大,而且實現了生態要素的跨國界流動。
因此,研究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如何實現對外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以往對此問題的研究是側重于經濟利益上的可持續發展,忽略了對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隨著全球生態問題的日益嚴重,貿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實現貿易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業日漸成為人類急需關注的問題。要實現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貿易發展方式是最重要的。就們必須探索貿易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
對外貿易的生態影響
1.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研究
十七大召開前后,隨著生態理念的提出,我國對外貿易的研究也開始越來越關注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并就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及協調機制展開了較多研討。
就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有學者認為,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日益擴大的非持續性的生產和消費活動逐漸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對外貿易給國內環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應從環境規制、環境成本內在化以及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也有觀點認為,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和環境破壞、生產和消費廢棄物的轉移、綠色貿易壁壘等問題是我國當前對外貿易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在貿易投資方式、與貿易有關的產品環境成本內部化以及外貿管理體制的改革等方面做出進一步的嘗試。
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還不是世界貿易強國。學者研究認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還面臨兩大現實問題:一是我國出口產品絕大部分是對生態和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及污染較重的中間產品和制成品;二是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較低。需要一系列措施實現我國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不僅如此,有學者甚至認為現階段我國出現了對外貿易與生態文明理念背離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出口產品技術水平低,對生態環境破壞大;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受環境壁壘限制大;出口商品競爭力弱,受環保因素影響大。進口方面,外國投資者將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轉移到我國,加劇了生態危機。
2.對外貿易對環境的影響
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中,忽視環境的自由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環境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受到的影響。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嚴重的土地退化、水資源的污染和森林的破壞等,與對外貿易的環境負效益有關。
中國政府開始注意到由前幾年的自由貿易產生的負面效應,首當其沖的便是環境的惡化問題。有學者研究認為,同等程度的貿易盈余和經濟增長,伴隨著同等程度的環境惡化。而當前不明晰的產權問題是環境問題的關鍵癥結。若產權得以明晰,中國不僅能夠擴大貿易帶來的成果,還將踏上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良性循環的坦途。
可持續貿易是實現貿易與環境雙贏目標的必由之路,應該以協調貿易政策和環境規制為重心,構建中國可持續貿易政策體系,即要結合中國經濟、貿易的發展戰略,建立以環境目標為導向,以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為突破口,以科技進步為動力,輔之以產業、財稅等政策的可持續貿易政策體系。
然而,需要強調的是,關于對外貿易引致的環境問題,當前的研究更多的是貿易和投資所帶來的生產性污染和本地污染,對于與貿易密切相關的消費環節的污染問題以及跨國環境污染問題,還存在研究的不足,而這對于正確認識全球貿易自由化導致的環境變動,評判各國對此應當承擔的責任以及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以中國為例,從改革開放以來,就存在著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只是中國對短缺資本的渴求,掩蓋了其對生態環境的負影響。在研究者看來,發達國家或地區通過貿易從其他地方進口自然資源和環境服務,從而導致資源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而污染則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此可見,中國在享受全球化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污染的代價。在中國與其他國家進行的貿易往來中,可能存在著一些目前人們還沒有察覺到的環境污染的危機。因為國際貿易的背后實際是生產這些貿易產品所需要投入的生態要素的流動。
不僅如此,對外貿易的生態影響,不僅僅局限于進出口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給東道國帶來的直接的環境影響,對于有些看似沒有產生環境問題的產業,如農產品的對外貿易,其由于對外貿易而形成的產業結構,也會對東道國的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因此,對對外貿易的生態影響研究就要深入到對外貿易的環境影響的背后,進一步探討對外貿易對東道國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將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分析對外貿易的發展如何能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對外貿易與環境規制
所謂環境規制就是指以環境保護為目的而制定和實施的各項政策與措施的總和。
對外貿易的環境規制,首先表現在對外貿易商品的價格方面,實現環境成本內在化。根據國際貿易活動的現實特征,結合國際貿易中的要素使用或耗費,有學者將國際貿易中的種種成本歸納為生產成本、交易成本、環境成本和代際成本,進而構建了“國際貿易的全成本”的概念。
該學者認為,國際貿易中的環境成本是由于國際貿易活動及其相關活動(如以對外貿易為目的的生產、運輸、消費、回收利用等)而產生的使用生態環境要素的代價或價值犧牲。國際貿易中的代際成本是由于國際貿易活動及其相關活動(如以對外貿易為目的的生產、運輸、消費、回收利用等)而產生的耗費“可持續性”要素的代價或價值犧牲。因此,要逐步完善環境價格形成機制,謀求基于環境成本的比較優勢;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謀求基于代際成本的比較優勢。
也有學者認為,當前貿易活動具有不可持續性,貿易的發展和運行方式必須考慮環境要素和環境成本,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制約,與生態環境的整體性相平衡與協調。要使貿易活動具有可持續性,環境成本必須內在化,就要求一國必須實行環境規制措施?;?,該學者從循環經濟發展、環境修復取代環境輸出、環境指標體系建設、環境技術創新與貿易和環境的互動機制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中國貿易與環境相協調的對策選擇。
還有學者還從對外貿易具體政策方面對貿易的環境規制提出看法,認為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在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屬性,僅僅依靠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無法充分有效地配置資源,因此,需要政府對環境進行規制。
在這些學者看來,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從貿易對環境的影響角度來探討有關貿易政策的選擇,即保護和自由貿易哪一種更有利于環境保護,但現在人們開始將視角轉向環境規制是如何影響一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方向。
從長遠貿易發展方面,環境規制有利于促進一國貿易增長方式由資源密集型向資源節約型、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擴張等積極方向轉化。有研究結果表明,由于污染產業通常是資本密集型的,因此環境政策本身的差異并不意味著貿易自由化會使污染產業遷移到環境規制較寬松的國家。環境規制本身對貿易模式的影響并不明顯,這表明依靠降低環境標準來取得競爭優勢,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并非良策。探索一條低環境破壞、高經濟增長的路徑,對目前中國經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研究需突破領域
現有眾多的關于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但都著重于對外貿易的環境污染分析,盡管有研究者指出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將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結合起來,但現有的分析范圍仍然側重于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所帶來的生產污染和污染轉移問題的研究。對于有些行業的對外貿易的生態影響及生態可持續發展,現有的研究尚存在欠缺。
比如,農業生產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具有生態調節作用的行業,農產品的對外貿易的生態影響當前還沒有受到重視。由于對外貿易引致的不合理的農業種植結構,以及由于農產品對外貿易而引致的農業生態要素流動,將對一國農業生產的生態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最終會決定農產品對外貿易是否是可持續發展。
此外,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所引致的生產污染已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學者也多角度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但與對外貿易直接相關的消費所引起的污染和生態影響,現有的分析尚存不足。而消費對生產從而對貿易的影響,對于我國對外貿易是否能夠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亦有重要現實意義。
事實上,只有將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結合成一個大系統,在人類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將對外貿易所引起的環境問題放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進行分析,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的的對外貿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FIC可持續貿易是實現貿易與環境雙贏目標的必由之路,應該以協調貿易政策和環境規制為重心,構建中國可持續貿易政策體系,即要結合中國經濟、貿易的發展戰略,建立以環境目標為導向,以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為突破口,以科技進步為動力,輔之以產業、財稅等政策的可持續貿易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