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概論
1.1 環境與資源保護理論
環境保護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還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資源環境的產生是由是人們自然資源到環境資源對認識的一種深化,而環境資源則是靜與動的統一體。
1.2 海陸空污染
海陸空污染,是海洋、陸地、空氣的污染的簡稱。海洋污染主要是指工業工廠排出來的污水化學物質,農業耕田用的化肥和殺蟲劑,核電站泄露出來的核燃料,礦場泄露的酸堿性的溶液;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令海洋湖泊受到不同程度較大的污染, 另外由于海洋湖泊里的水都是不斷地流入流出到不同的區域,所以海洋的污染范圍很廣,傳播速度快,污染時間也很長,很多時候一旦受到污染會引發相當長時間的社會恐慌。陸地污染主要是指垃圾的污染,這個問題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尤其顯得突出。
2、 現今資源環境受到的挑戰
環境資源保護一直是社會的重大問題,尤其是 21 世紀以來工業發展迅速,人們慢慢沉醉于科技發展的成功而逐漸忽略對環境的保護,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資源保護挑戰最顯著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2.1 氣候反復無常,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人類環境
氣溫異常升高,海平線上升,南極冰川融化等等都對地球的生態環境產生了無可預計的威脅隨著溫室效應的不斷增強,將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皽厥倚笔菤夂蜃兓瘑栴}的主要關注給人類帶來不可估計的重大生命財產威脅。
2.2 城市化進程加快了資源的消耗,給環境帶來超重的負擔
不顧后果片面追求城市化進程的弊端已經逐漸涌現出來了。
隨著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開發商為了更大的土地利用率和賺取更多的利潤,不惜鋌而走險,圍湖造田,過度砍伐樹木,破壞動物的家園;工業廠肆意排放濃煙、化學物質到空氣中,導致PM2.5 超標,城市熱島效應等災害,令大城市的生活條件越發惡劣。
另外,城市垃圾日益增多,垃圾堆填區的不堪負荷也令人堪憂。
2.3 海洋的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毫無節制的捕撈加快魚類的滅亡。特別是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據不完全統計,全球 60%的人口分布在離大海不到 100 公里的地方很容易使一些脆弱的地區失衡。
3、 討論環境資源保護對策
3.1 健全環境保護地方法律法規體系,加大環保財政投入
中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環保事業,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事業,不僅是個人,更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重視環境執法、環境立法,對于全社會的綜合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就需要加強環境法的宣傳教育和人員培訓,普及環境法的知識,提高全社會特別是政府官員和管理人員的環境法制觀念。對于工業生產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相關部門責無旁貸,應當定期定量,不定向地抽查有關企業,打擊毫無節制的放射性物質、污水等有毒化學物品投放到空氣,湖泊,土壤中。國家應加大環保事業的財政投入,鼓勵企業安裝節能設施以及其他的排污系統。同時,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一系列環境評價、考核、監管和處罰制度是凈化市場規律,約束企業行為的特效藥。大力提倡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打擊不計環境代價的利潤為上的經營理念,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3.2 普及環保節能新概念,強化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
與法制宣傳部門緊密結合,將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納入全社會的宣傳教育體系,作為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重要內容,并納入普法考試考核。
3.3 合理利用環境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要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以及當代人之間關系。要真正解決環境問題,首先必須改變當前人類的發展模式和道路。發展不能僅局限于經濟發展,不能把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更不應對立起來。發展應是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6]。
4、 結論
環境資源保護永遠是人類離不開的話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和統一不僅對個人的發展,乃至對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當前海陸空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出,資源濫用濫開采的現象層出不窮,自然災害的發生幾率日益增加,這不僅給我們當代帶來了無可挽救的損失,更有可能對我們的子孫埋下了隨時引爆的炸彈。因此,保護環境,合理開采利用自然資源,是我們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相信只有完善環境資源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普及環保意識教育,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的環境才能越來越美。
參考文獻:
[1]Contini P, Sand P H. Methods to expedi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International ecostandards[J]. Am. J. Int'l L., 1972, 66: 37.
[2]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生態經濟.2011\\(01\\).
[3]鄧庭輝.論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法律制度[J]. 環境科學動態. 2004\\(02\\).
[4]王春艷,崔星華,張玉芳,劉志光.目前我國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J]. 黑龍江環境通報. 2004\\(04\\).
[5]袁曉玲,仲云云.中國低碳城市的實踐與體系構建[J]. 城市發展研究. 2010\\(05\\).
[6]張衛民.北京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研究[D]. 北京工業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