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 況
輝發河是第二松花江上游的一支較大支流,發源于遼寧省清原縣龍崗山脈中部。河道流向為東北向,流經清原、東豐、柳河、梅河口、輝南、磐石、樺甸7個縣(市),于樺甸市頭道溝附近注入第二松花江,匯合后一并匯入松花湖。主源在山城鎮以上河段當地稱楊樹河,山城鎮至輝南縣三統河河口之間的河段,當地稱大柳河,輝南縣三統河河口以下稱輝發河。干流全長267.7 km,吉林省境內為234 km,河道平均坡度0.05%,總流域面積14 896km2。下游距豐滿水庫壩址160 km。
2生態環境現狀及存在問題
2.1現 狀
輝發河流域是吉林省城鎮最為密集的地區,工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既是吉林省主要工業區,又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由于長期以來傳統產業的發展,對該流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并直接影響到松花湖的水源安全,特別是由于這一流域部分市、縣至今還沒有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或間接排入輝發河,使輝發河水質受到嚴重污染,尤其冬季枯水期更為嚴重。特別是輝發河在樺甸市境內的河段,水質十分混濁,喪失水體自凈功能。
2.2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2.2.1水質污染嚴重
輝發河自吉林省環境監測站1985年來對其實施監測,在通化境內設海龍水庫、梅河口、輝南3個監測斷面,監測河長201 km。到目前為止,積累了較長系列的資料。用輝發河3個水質監測斷面2011年12次監測值的均值監測結果表明,見表1。海龍水庫監測斷面全年水質類別為Ⅲ類,水質狀況較好;梅河口監測斷面全年水質類別為劣Ⅴ類,水體受到重度污染;輝南監測斷面全年水質類別均為Ⅴ類。因此,輝發河水系的水質污染,無論是從污染河長,還是從污染物種類的多少,以及從污染深度來說,都是相當嚴重的。輝發河上游海龍水庫監測斷面,水體中只有高錳酸鹽指數的含量達到Ⅲ類,水質良好;中、下游水體水質達到劣Ⅴ、Ⅴ類,水體水質受到重度污染。中游梅河口監測斷面水體綜合類別為劣Ⅴ類,主要超標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
經過調查,由于梅河口市、海龍鎮、輝南縣和沿途一些工廠的排污,以及被嚴重污染的沙河、一統河、擋石河的匯入,水質污染十分嚴重,一直超過Ⅴ類,其主要支流沙河、一統河、擋石河的水質污染也十分嚴重,各監測斷面均超過Ⅴ類??梢娒泛涌谑?、海龍鎮、輝南縣、東豐縣、柳河縣、磐石市以及沿河的一些工廠對輝發河水系水質污染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是主要的點污染源。輝發河水系主要污染因子有化學需氧量、總磷、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分析原因主要是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和工、農業生產是造成水體污染的主要原因。
2.2.2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
輝發河是松花江的支流中泥沙含量最高的一條河流。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影響,輝發河流域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土壤逐步退化,河流泥沙量增多,河道淤塞嚴重,屬于東北地區中低山水蝕區的代表地區,流域大部分屬于低山丘陵區,夏季又是暴雨洪水高發期,又是吉林省主要農業區,隨著森林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受人為因素影響,坡面侵蝕比較嚴重,因而易發生水土流失現象,流域內土壤侵蝕模數為200~300 t/km2·a。近些年來,由于森林的砍伐和地表植被的破壞,加重了水土流失,而且隨著開發利用程度加大和人為活動的增加,輝發河流域水土流失逐年加重,生態環境惡化。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不斷擴大耕地面積,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的物理性狀惡化。當暴雨來臨時,土壤大面積流失,土壤流失導致生態惡化、河床抬高等問題。由于水土流失,水旱風沙災害多發,干旱、洪澇、沙塵暴天氣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增加,大風扒地毀苗、埋沒淤頂、吞噬糧田的現象時有發生;水土流失又使大量泥沙進入水庫、河道,造成河庫泥沙淤積,目前輝發河的某些河段,河床已高出地面1m多,成為東北地區的“地上懸河”。
3生態環境修復對策
輝發河的污染問題由來已久,而且情況比較復雜。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是影響河流水體水質的最直接因素,輝發河流域內的各市、縣的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是輝發河水質污染的主要因素,而且輝發河上游的污染最為嚴重。針對輝發河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以下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的對策與措施。
3.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廢污水的排放
輝發河流域的主要工業污染源要達標排放,尤其是對水體污染較重的化工、造紙、制革、冶金等行業,其工業廢水必須做到達標排放,各主要的工業企業要推行清潔生產工藝,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設備和工藝,生產工藝落后的企業要進行技術改造,減少廢水排放量。另外,在流域內城鎮發展中不應再發展那些耗能大、用水多、占地多、運輸量大、污染擾民的工業,工業結構的調整應以降低單位工業產品或產值的排水量及污染物排放負荷。在促進城鄉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同時,盡量減少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生產落后工藝向農村轉移所帶來的污染。輝發河流域工業發達的城鎮應盡快建設污水處理廠,減少城鎮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排入輝發河,因此,完善城市排污管道建設、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勢在必行。
3.2推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與取水許可制度
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是對于污染物排放濃度而言的。污染物入河總量控制是從水資源保護角度出發,根據社會、經濟對水資源需求將水體劃分為相應的功能區,然后根據河段的水文特征、入河排污口分布、水體功能水質目標,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得出水功能區的最大納污能力,再根據國家有關政策方針,技術可能性提出入河污染物時段允許納污量,進而把允許納污量分配到支流口、入河排污口。實施排污總量控制的目的是遏制輝發河沿岸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亂排亂放現象,改善輝發河水質,使有限的輝發河水發揮最大效益。另外,建立取水與排污許可證制度,是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重要管理手段,對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盡管目前輝發河流域很多工廠都達標排放,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與取水許可制度,建立相應的水資源保護體系。
3.3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生態環境需水量
自生態環境需水量提出之后,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要求考慮生態環境需水量。輝發河的流量在豐水期和枯水期時的差距較大,在冰封期時污染更為嚴重,盡管在其支流上有很多中小型水庫,但在干流上建設的水庫少,可控能力弱,枯水期的環境用水得不到保證。由于缺乏制度保障,現有的水庫追求經濟利益,在水資源分配上還不能保證生態環境的用水。今后要求在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時候,要考慮生態環境用水。鑒于輝發河地處北方,氣候寒冷,徑流量年內水量變化幅度大的特點,加上枯水期與冰封期同時出現,河流的自凈能力低,導致河流污染更加嚴重,需要大量的稀釋水,稀釋污染物才能達到環境要求,修建水庫等控制性工程是“儲豐補枯”的重要措施。
3.4減少水土流失,降低面源污染
輝發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情況比較嚴重,且流域是吉林省重要的農業生產區,農業化肥面源污染也很嚴重。水土流失會降低土壤的肥力,致使糧食減產,為達到豐收的目的,農民增加化肥施用量,加重農業面源污染。同時,大量的泥沙會淤積河道,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增加水災發生的可能性。
3.5保障措施
1)針對輝發河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應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建議水行政部門結合輝發河的實際情況與特點,建立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對河流污染應急處置方案,積極采取措施使轄區內水質得到有效改善,保證轄區內的河流水質在要求的期限內達到規定的目標。
2)加強排污管理,對工礦企業排污,凡污染嚴重、有毒、有害及不易生物降解物質的工業廢水不允許直接排放,必須自行處理達到國家現行GB8978-2002《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規定的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
3)林業、水利和農業等部門要與流域內的各級政府密切配合,加大對輝發河兩岸農業生產的管理,逐步減少化肥使用量,少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并做好水土保持、退耕還林、植被恢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