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面源污染是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居民的生活當中形成的,沒有進行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于土壤、空氣、水體與農產品造成的污染,其污染的位置、數量還有途徑都不能確定,隨機性較大,分布的范圍較廣,防治的難度也較大。當前,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控制技術研究已經普遍得到了重視,筆者在本文當中分析了農業面源污染對于環境的影響,并對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控制技術進分了分析探討。
1、分析農業面源污染對環境的危害
當前,農業面源污染對環境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大氣、土壤、水體與農村景觀等幾個方面。
1.1農業面源污染給大氣造成的危害。農業面源污染給大氣帶來的危害體現在土壤當中氮肥轉化而引發溫室效應,還有對臭氧層造成的破壞以及酸雨等,禽畜的糞便中有機物厭氧分解形成的NH3,H2S這些有害的氣體和攜帶著病原微生物的粉塵也給大氣造成嚴重的污染。
1.2農業面源污染給土壤造成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土壤的有機污染,土壤的重金屬和放射性的污染,還有土壤化與生物學性質的惡化以及土壤生物污染等幾方面。
1.3農業面源污染給水體造成的危害。這一點主要體現在地表水體富營養化的變化以及地下水硝酸鹽的含量超標。
1.4農業面源污染給農村景象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作物秸稈、禽畜糞便以及人類的生活垃圾等這些農業固體廢棄物以及生活污水給農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污染。
2、探討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控制技術
筆者結合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特殊性質以及我國實際的情況,提出了我國農業面源污染要應用源頭控制技術和過程阻斷技術以及末端治理技術等防治控制技術有效結合的防治策略。
2.1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源頭進行控制
這一項控制主要包括新型肥料的使用,科學的施肥技術、科學的灌溉技術、生態農業技術、水土保持耕作等技術。
其一,新型肥料主要有緩釋和控釋肥,有機與無機復混肥、生物復合肥料、硝酸鉀及其復合肥料等。新型肥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被污染土壤的養分量,給植物提供所需要的養分,逐步將土壤的性質改善,使肥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其二,要應用測土施肥、平衡施肥、變量施肥等科學的施肥技術,使過量施肥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物對于水質造成的污染得到有效的緩解。這是按照土壤的特征以及農作物生長的不同狀況對于施肥時間、施肥方式以及肥料的種類、不同肥料的不同比例等施肥的環節進行精細化的操作,并借此使肥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從而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其三,灌溉的方式同化肥、農藥這些影響因子流失的程度緊密相關,所以,應用科學的灌溉技術是農業面源污染能夠得到有效控制的關鍵。當前科學灌溉的主要技術是噴灌、滴灌、徽灌、軟管擴澆、按需灌溉、管道灌溉等技術,通過這些科學的灌溉技術使水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還使水分滲漏的強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灌溉不當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物向水體擴散導致的水質污染明顯降低。
通過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化肥和農業等這些農業面源污染物對于水體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這種技術的應用是在滿足農業生產高產出和高效益的基礎之上,對農業系統的內循環進行強化,使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步減少。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強調整體和協調、循環和再生,包括平原地區農田間套作的模式,還有各種不同地貌類型地區的山地綜合利用的模式以及丘陵區模式等。
通過免耕、少耕、休耕、帶狀耕作、覆蓋耕作等水土保持耕作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可以使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像江蘇的沿江地區就是以深耕、免耕、淺耕等為主導耕作方式的稻麥帶型互套耕種的新型耕作方式。
2.2對農業面源污染的過程進行阻斷的技術
農業面源污染的過程阻斷技術包括降低或是預防水資源污染的方法以及措施或者是操作程序,像植被過濾帶和工濕地技術等。
人工濕地技術對于氮、磷等這些農業面源污染物處理的效果非常明顯,可以使水質得到凈化,這項技術已經被很多國家作為有效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技術之一。像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的普萊多除氮人工濕地通過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既使圣安娜河的水體得到了凈化,還使當地瀕臨滅絕的捕蠅草等植物生存的環境得到了改善。通過植被過濾帶使農藥和除草劑形成的污染有效降低,使流域的氮磷的負荷有效降低。
2.3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末端進行治理的技術
對農業面源污染的末端進行治理的技術有前置庫技術、污水再利用技術以及土地污染修復技術,所以,對于農業面源污染的末端進行治理可以從湖庫帶的入口處,也可以在廢水的產生地以及污染的土壤所在的地點著手。自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初以來,我國開始推廣并應用前置庫技術,在我國云南滇池以及江浙地區的太湖流域等地都看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使這些地域的水質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也使污染的負荷大量降低。
污水利用技術的應用,像臺灣地區對于禽畜污水采取了生物膜反應器深度自持技術。土地污染修復技術包括物理、化學或者是物理化學修復技術以及生物修復技術,其中生物修復技術又包含植被修復、動物修復和生物修復。經過比較,物理、化學或者是物理、化學修復技術有著見效快和成本高的特點,還比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復技術雖然見效慢,但是成本較低,給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也比較小。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種類非常繁多,污染產生的量也較大,分布的范圍也較廣,因此治理的難度非常大,這是一項非常系統的工程,其中包括化肥、農藥以及禽畜糞便和作物秸稈等各方面的治理。對于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進行控制的過程當中,除了分別應用源頭控制技術、過程阻斷控制技術以及末端治理技術,還要將這些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進行交錯應用,另外,在選擇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技術及其實施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成本的節約問題,并與分區和分類控制及途徑控制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董廣霞,劉瑞民.農村生活污染開展環境統計的思考[J].中國環境監測,2012\\(06\\).
[2]張衛東,石先羅,陳玉東.淺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及其后評估[J].安徽農業科學,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