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是構成城市的關鍵個體之一,不僅肩負著防洪澇的主要工作,并且還是城市中僅有的能夠移動要素,是城市生態條件的依靠以及根本。所以,在河流的整治中,要把生態要素考慮到城市河道規劃中。建造適合自然條件需求的生態河道,進而保持以及深化河道生態體系,將水環境變好,促進人和自然的融洽發展。
1 生態河道及其設計理念
1.1 生態河道的概念
生態河道并不是原生的,是經過采取一定的建筑以及非建筑手段,擁有自身修繕性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河道。
1.2 生態河道規劃思想
(1)以堅持河道自然風景,保護水源生態條件,復原河流生態性能的建造標準。(2)符合城市防治洪澇的需求,生態規劃對防治洪澇等性能不會產生不良影響。在確保河道可持續發展情況下,使用生態護岸規劃。(3)保衛不可再生資源,盡量降低對土、水、自然資源的運用,提升運用效果。(4)把城市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內涵融入到生態規劃中,建造令人著迷,具有獨特風格的景色。(5)以多種化的生態景色代替以往的單調物理景色,充分使用本地植物、水生物配合,按照各個生物物種的差異,科學安排分配,與當地季節有機配合,實現生態環境的宗旨。(6)進入使用后要憑借自然的生態程序以及自身凈化性能使整體的河道體系能夠可持續發展,調節每種物種的生態環境,降低對資源的破壞,保證養分以及水源循環使用,保護動植物的生存條件,對建筑更好的民眾居住環境打造健康的生態體系有幫助,創建適宜本地特征的生態河道。
2 城市河道生態破壞現狀
長期以來,城市河道治理項目歷來重視提高河道防治洪澇的性能,沖淡了河道資源以及生態效能,讓國內很多城市河道形狀構造出現了較大的改變,關鍵體現在:(1)河流渠道化以及去掉彎道留取直道使河流的蜿蜒性下降。(2)河流縱橫斷面展現出來的是單調規矩的幾何圖形。(3)河床物料是硬質的不滲水物料。(4)水利項目的建造導致了河流不是連續樣式。河流樣式構造的改變,河道體系樣式多樣化的下降,導致河道體系生態條件的獨特性下降,生物物種下降,導致水體本身凈化性能降低。而且隨著城市化發展的增快,很多工業以及生活廢水沒有通過治理就直接流入到河流中,很多城市河道都出現了黑臭或者富營養化狀況,代表河流的生態性能在逐漸下降,人民逐漸了解到河流生態體系的關鍵性,河流治理項目不僅要對以往的水運以及防治洪澇等事項關注,還要關注河流生態體系的維護以及修繕功能,要和附近的人文環境條件相融合。
3 生態河道設計方法
3.1 河道平面形態設計
生態河道的平面規劃要按照河流原生平面以及長久發展所出現的河道樣式為根據,遵守生態學道理,創造出連綿曲折的河流樣式。
在河流的平面樣式構成過程中,能夠在河岸兩邊布置枯樹或者泥沙,建造出自然樣式的河道凹。岸以及凸案,能夠使河道出現彎曲的樣式。
3.2 橫斷面設計
河道橫斷面規劃要先符合防治洪澇等根本性能的需求,之后要思考景色以及河道生態用水的需求。一般設計的橫斷面都是有矩形、梯形以及復式樣式。矩形樣式大多使用在建筑物比較多的舊城區,占地少,不過生態、景色以及親水性不高。對此,經過在河岸栽植植物,或者使用砌石砼對河岸進行點綴。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修補矩形樣式斷面存在的不足,符合改變河流整體景色的結果。梯形樣式的斷面占地比矩形樣式的較多,不過在生態、景色以及用水方面較矩形樣式好很多。梯形河岸上栽植柳樹以及草地,河水邊再使用卵石進行點綴,不僅能夠美觀,還為野生動物提供了生存場地,使河道更具有天然性。
3.3 縱剖面設計
根據河流自然條件,可以沿河設置一系列的堰壩等擋水建筑物,利用水面落差模仿瀑布直落而下的動感,在堰壩上游形成寬闊的水面,即使在枯水期,河面仍是水波激滟,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也為河道景觀增色;同時,寬闊的水面不僅為從事水上娛樂活動提供便利,而且也為魚類等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在堰壩下游形成深潭、急流區。不同河段緩、急流各不相同,水流形態變化豐富,塑造出一種富有魅力的河流景色。水面跌落產生的瀑布落水聲。又創造出優美的音響效果。此外,水面落差又可以對水體曝氣摻氧,這對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維持水體生態平衡也有一定的效果。為了不影響行洪,這些堰壩可以做成橡膠壩,平時充水\\(或充氣\\)擋水,汛期放水\\(或放氣\\)落下行洪。
3.4 河道的流量和水位的設計
洪水河槽的設計流量整治,需要遵循保護地區的重要性,選擇符合其防洪標準的洪水流量,相對應的水位即為設計水位;河槽的設計流量整治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灘流量兩種方案,針對枯水河槽可根據通航等級或其他整治要求設計水位,采用不同保證率的最低水位。
3.5 生態岸堤設計
(1)堆岸和鋪設層。堆岸和鋪設層的建設主要是為了抵制河道水流作用力的侵蝕。堆岸和鋪設層以石塊、多孔性預制磚及木頭等多孔性自然材料為主,為河流生物提供棲息地和產卵地。堆岸材料的選擇、鋪設厚度及鋪設方式應根據河道的坡度、抗沖刷能力以及河流水力條件而定。
(2)護岸。以往的砼護岸是封閉的,只是想到了抵抗洪澇的用途,忽略了河流中水生物的生存,隔離了水體與土壤的相接,水體就不能夠實現凈化。在河岸建造中,盡可能的運用親水平臺,在河岸緩坡位置,能夠使用自然土壤修建出岸坡,亦或是栽植樹木花草、堆砌塊石的方法開展保護堤岸,這樣都能夠為水生動植物供應優異的生存環境。岸坡的建筑要具備滲透性,表現在透氣以及滲水兩部分,這樣能夠確保河岸以及河流中的水可以互換。在水分充沛的時間,河流中的水向岸邊的土壤中滲漏,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洪水災害;在干旱時,地下水又能夠經過堤岸滲入到河流中,能夠調節水位。
并且岸坡能夠和土壤沒有阻礙的相接,水體能夠進行自身的凈化。
(3)生態緩沖帶。生態緩沖帶的構建是在河道與陸地交界的一定區域內建設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植物帶,使其能夠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岸沖刷.對外界帶來的氮、磷等污染物起到過濾作用,同時,也可以為鳥類和水生生物提供必要的棲息地。緩沖帶的構建包括緩沖帶寬度的確定和緩沖帶植被的選取兩項內容。緩沖帶寬度的選取與河岸的坡度、土壤滲透性、穩定性、河流水文情況、周邊環境及緩沖帶的作用有關。一般情況下,不存在一種普遍的能夠起到凈化水質、穩固河堤、保護魚類和其他野生動植物、滿足當地人生活需求等各種效果的生態緩沖帶。在河道及其周邊.原本生長著與該地環境相應的植物,并為魚類、鳥類、昆蟲類等動物提供了生存環境。因此,原則上應選用該河道和水系原有植物的品種,盡量避免引進外來物種。在植被的搭配上,應依照植被的進化法則進行搭配,河邊植被應有草類、灌木叢和喬木等種類。這樣,就可以為各種生物提供相應的棲息地。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河流是一個城市中最具有生命活力以及改變景色樣式,符合人民想要返回自然的希望。因此,在城市河道治理規劃中,要注重對河道生態體系的規劃,在遵守自然發展規則的根本上對河道景色開展整改以及運用,建造美好的河道生態體系以及自然景色,推動社會、經濟以及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威,張亞培.城市景觀河道生態景觀設計與管理淺析[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10).
[2]曹利軍.談城市河道生態破壞成因及設計思路[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21).
[3]李琳琳.以生態設計理念喚醒河道的生態景觀[J].科技風,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