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不僅在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方面對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巨大,而且在促進資源合理利用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搞好水利水電工程對于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一個經濟迅速崛起的國家,目前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但是隨著建設投入的不斷加大,過多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它往往破壞大量的生態環境導致生態環境失衡。因此,在流域的開發,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調度及水庫運行中,應充分考慮生態與環境的要求,使工程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
衡量一個水利工程的成敗不僅要看它的工程技術解決的如何合理,還要看它在建設中對環境的影響是否有具體的、完善的解決措施。加強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期和運行期的生態環境監測和管理,在生態保護方面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方法和技術是至關重要的,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時并重,才能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落實措施,狠抓管理,才能實現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1、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1.1正面效益
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僅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時也有著巨大的環境效益,有效減輕和防止了生態環境災難的發生。水利工程能有效的控制河流洪水的主要要來源,減少因防洪、分洪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某些水利工程能改善局部小氣候和生態環境,改變當地環境和景觀。通過庫區綜合的開發計劃,能夠改善水生環境和促進漁業、栽培業,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條件。成功例子可在葛洲壩、丹江口、東江庫區發現。
1.2負面影響
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區域一般可分為庫區、大壩施工區、壩下游區。庫區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水庫淹沒和移民安置、水庫水文情勢的變化,受影響最大和最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樣性、水質、水溫、環境地質、景觀、人群健康、土壤侵蝕、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等因子。而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流態發生變化,進而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發生改變,這是修壩帶來的最大生態問題。水庫蓄水后,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就會增多等等,容易發生水污染。一些水利工程建設造成河流形態的均一化和不連續化,造成河流形態多樣性的降低,進而使生物群落的多樣性降低。需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地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影響是不同的,要對具體的河流進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影響的性質有利有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短期和長期的,在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則可以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減免。流域和區域原來的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后,需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因此,制訂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計劃是水利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2、水利工程環境監測中應重視的問題
為了掌握水庫建庫后流域生態系統的時空變化,對水利工程興建前后庫區及大壩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實行全過程系統的跟蹤監測,預測不良趨勢并及時發布警報,發現問題并提出減免不利影響的措施,及時為水庫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等,建立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都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監測系統是一個具有多因子、多層次監測功能的統一管理系統,應統一領導、統一規劃,并分期實施,以保障監測系統高效率正常開展監測工作。水利工程涉及因素眾多,相關關系復雜。監測規劃應以庫區為重點,兼顧下游及河口地區,實現以較少的監測站點獲取較完整的有代表性的生態與環境監測資料。水利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是一個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區的系統工程,根據監測需要,應將現有機構優化組合,以獲得最大效益。此外,設置的監測系統、監測站點應具有代表性,監測系統運作形式靈活,系統分級合理,具有較現實的可操作性等。環境監測對象主要包括對水質、水文、局部氣候、山地災害、水生物、陸生動植物、人群健康、大壩區域環境、農業生態環境等內容。監測的具體項目、位置、頻率,應根據影響預測結果實際確定,按影響范圍、程度、性質確定重點監測項目和一般監測項目。
3、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對黃河小浪底工程環境保護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影響主要集中在水質、固體廢棄物、大氣污染、噪聲、生態環境、水土流失、文物保護等方面,同時,它們也是生態環境監測的重點對象。
3.1空氣污染
開挖產生的粉塵采用濕法作業減少降塵,爆破粉塵一般采用濕法作業、爆破前后灑水減少降塵。灑水設備可以購買也可以租用,但要進行經濟比較。施工區設置鍋爐的,煙氣排放應滿足有關規定和要求。施工現場及溶洞群內以改進施工方法為主,采用濕鉆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粉塵污染,同時,對現場施工人員加強勞動保護。粉體物料要盡量采用管道輸送,并對輸送管道采取防泄漏措施。
3.2水質污染
砂石料加工廢水需進行沉淀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并將廢水回用至生產加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訌U水在沉降處理過程中,應加強水質監測,延長靜置時間?;炷涟韬蠌U水可在廢水排放量相對集中的施工點,設置沉淀凈化池,將pH值值調至中性,出水通過水質監測,達標后才能排放。含油廢水應集中修配保養場,經沉淀、除油處理,含量小于5mg/L時,排入附近荒地。營地必須設置生活污水收集池,污水經過化糞池發酵殺菌后由地下管網輸送到無危害水域,有條件的可輸送到當地污水處理廠。
3.3固體廢棄物
固體廢棄物由于其來源和種類多樣性和復雜性,對它的處理方法應根據各自的特性和組成進行優化選擇。對于有毒有害廢物應盡量通過焚燒或化學處理方法轉化為無害后再處。對一般廢物的填埋處置必須保持周圍環境的一致性,廢物頂部必須覆蓋植被、保持長期穩定,能防止風化侵蝕、洪水和揚塵。
3.4水土流失
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對水土流失的預防,應從設計、施工過程甚至工程竣工后都給予充分的重視,設計時應盡量使挖填方平衡,提高土、砂、石料的利用率,減少廢渣量等。施工中應盡量減少對地貌及植被的破壞,工程竣工后應搞好護坡造林和種草。根據工程情況采取必要的開挖面防護措施,取土場、棄渣場防護措施,以及臨時工程防護措施等。
3.5生態保護
水利工程要盡最大可能保護和恢復河流形態的多樣性,而保持河流的蜿蜒性是保護河流形態多樣性的重點之一。同時,保持河流斷面形狀的多樣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斷面形態。除此之外,河道防護工程的岸坡要采用有利植物生長的透水材料,水利工程設計應為植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創造條件。開展生態監測和管理,對工程建設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時復土、還林。加強庫區生物群落調查,處理好生物多樣性與安全防疫的關系。
3.6噪聲防護
合理安排施工計劃,避免在同一集中地點集中使用大量機動設備,施工單位應首選符合噪聲排放標準的施工機械,采用低噪聲設備和工藝。對敏感目標,可采取可采取限制施工時段、設置隔聲屏障等工程措施。對高噪聲作業場施工人員,應加強勞動保護,可配發耳塞、耳罩或頭盔等防噪工具。
3.7文物保護
建立文物保護評價制度,健全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依照《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基本建設”的原則,力爭民生工程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達到“雙贏”。構建前期工作協調機制,搜索建立“基本建設文物保護經費基金”,使“文物保護先行”制度化、具體化。建立實施與驗收協調機制,優化、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投資計劃的關系。還要注重后期管理,強化文物適度利用和展示。以三峽工程為例,國家建立了三峽博物館,延伸了水電文化內涵,豐富了物質載體,挖掘了文化資源的經濟潛力。
3.8環境監測
根據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特點,建立一個以人類生態環境為中心,以庫區為重點,延及庫區下游與河口相關地區所組成的跨地區、跨部門、多學科、多層次的監測網絡。建立一套完整的監測指標體系,完整的監測管理體系,保證水利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網的正常運行。對所有大規模項目都需要在運行階段進行定期監測,監測對象包括大氣、水、噪聲、土壤及自然生態的其他要素,優先污染物優先監測,要全面規劃、合理安排。
4、結語
水利水電工程的興建和運用,對周圍環境必然產生各種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同時也會對區域生態與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把加強環境管理與監測作為水利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研究提出生態保護要求及采取的對策和措施等,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解新芳.黃河小浪底工程環境保護實踐[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0.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人與自然和諧的工程學[J].水利水電技術,2003,\\(1\\).
[3]張金鳳.文物保護標準化建設[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8,\\(8\\).148企業技術開發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