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情況
南縣地處洞庭湖平原中部,是一個純湖區縣,境內大小 6 條河流,長 222. 3 公里,將全縣分割成 6 個堤垸.其中,重點垸 2 個,蓄洪垸 4個.全縣 139 萬畝集雨面積,71 萬畝耕地,69 萬人口,境內地勢低平,地面高程一般為 25. 5 ~32. 00 米.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南縣易澇受漬.但是,隨著江河水系的變化及垸內湖泊、渠道的縮小和淤積,南縣除澇災外,旱災的機率越來越高,對全縣農業生產影響甚重.
據資料表明,1956 年至 2013 年 57 年中,有 41 年出現旱災,機率為72% .特別是近三年來,南縣因旱災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受旱面積逐年擴大,到目前還呈上升趨勢.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南縣已興建50 泵以上的排灌機埠總裝機 224 處、418 臺、53420 千瓦,其中外排裝機74 處、228 臺、36400 千瓦.生產環境的逐步改善,南縣的抗旱理應不成問題,但事與愿違,南縣的旱災的損失卻越來越大,這種抗旱形勢的出現,逐漸扭轉和改變了人們頭腦中"湖區抗災怕澇不怕旱"的固有觀念.
2 近年災害
雖然通過多年的治理,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南縣水旱災害抬頭.近三年,南縣就歷經了"三年兩旱"的災害侵襲.
2011 年,南縣遭遇了近 60 年來罕見的春夏連旱,全縣受災人口近5. 8 萬人,受災面積達 50. 3 萬畝,經濟損失超過 1. 48 億元.6 月 3 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蒞臨南縣檢查指導抗旱工作.2011 年的水、雨、災情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降雨嚴重偏少且田間蒸發量大.1 -9 月降雨 727. 3 毫米,較往年同期均值偏少約 33%.二是外河來水量少且過流時間推遲.由于長江、四水來水持續偏少,導致南縣外河整體偏枯.據統計,在抗災期間,全縣共疏洗渠道 31 條、118. 6 公里,移動土方 70. 52 萬方; 渠道掃障 155 條 484 公里,掃除樹障 18758棵.全縣共投入各類抗旱機具 3878 臺 5. 2 萬千瓦,投入抗旱經費 1100多萬元,把因災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2013 年 1 至 7 月,南縣累計面平均降雨 720 毫米,較歷年同期均值874. 5 毫米偏少 18% .入汛以來,全縣平均降雨 551. 7 毫米,較歷年同期均值 647. 4 毫米偏少 15%.特別是 7 月 1 日以來,全縣維持晴熱高溫天氣,平均降雨 62. 8 毫米,較歷年同期均值偏少 5 成多.受此影響,南縣旱情 7 月上旬起南鼎垸開始抬頭,繼而向華閣、明山、麻河口、烏嘴等地發展.農業部門估計,全縣旱地作物普遍缺墑,特別是 24 萬多畝棉花,因旱長勢瘦弱,發育不良,坐桃又小又少,已減產至少10%.據摸底統計,全縣輕旱面積 24. 5 萬畝,重旱面積 2. 7 萬畝.投入抗旱泵站510 處 5. 66 萬千瓦,投入機動抗旱設備 56700 臺套,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0 萬元.
3 災害成因
原因之一: 垸內湖泊面積劇減,保水蓄水量少據資料查證,1969 年南縣有湖泊 13. 5 萬畝,到 2004 年僅剩 2. 5 萬畝.湖泊率從9. 84%降至1. 8%,減少調蓄水量5184 萬方,占原有蓄水量的 71. 5%.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內湖淤積,同樣減少了蓄水保水容量.導致內湖淤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引外河水灌溉帶進大量泥沙.據測算,每年因引外河水灌溉帶入垸內的的泥沙達 23. 5 萬方; 二是暴雨造成水土流失,年均水土流失入湖達 78. 4 萬方; 三是傾倒垃圾、無序建設等造成人為的淤積,平均淤積量 18. 4 萬方.根據推算,湖泊因上述幾種淤積量占總淤積量的 22%,湖底高程平均每年抬高 0. 89 厘米.因淤積減少蓄水量 26. 63 萬方.1969 年至 2013 年累計減少湖蓄2563 萬方.
原因之二: 外河斷流時間延長,水源日趨緊張南縣境內有大小 6 條河流,過境總長 222. 3 公里.除淞澧洪道外,其余 5 條都是季節性河流,是南縣水源的主體.由于江河泥沙導致河床嚴重淤積,流量逐年減少.根據資料測算,全縣河流因泥沙淤積每年平均抬高 8 ~12 厘米,解放初至今,6 條河流平均淤高 4 ~7 米.其陳家嶺河可引灌溉率極低,是一條正在自行消亡的河道.藕池中支斷流時間年均已達 316 天.在南縣過境最長的藕池西支\\( 過境總長 59 公里\\) ,也由于斷流時間長,對全縣的干旱,特別是春旱的威脅越來越大.此外,藕池東支及淞澧洪道也不同程度因泥沙淤積除造成斷流外,更主要的是封死了進水涵閘,一遇干旱,要組織勞力清淤開閘,臨渴掘井,效果不佳.
原因之二: 外排裝機嚴重不足,垸內"腸道"阻塞一是裝機容量不足.按湖南省洞庭湖區灌排標準校核,全縣尚欠裝機 7500 千瓦\\( 保留湖泊率 10%\\) ,但按南縣實際情況校核,目前尚欠裝機 12721 千瓦.二是設備老化失修.南縣大部分電排均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機電設備已超期服役多年.雖然通過幾年的更新改造,但目前仍有74 處183 臺27885 千瓦泵站設備帶病運行,急需更新改造; 有 491 處泵站設備老化,土建部分存在安全生產隱患.三是渠道涵閘失修.目前,全縣大部分渠道淤塞嚴重,雜草叢生,節水灌溉設施嚴重缺乏,水源浪費嚴重,節水技術難以推廣.據統計,全縣有 252 條 550公里渠道急需疏洗,394 處涵閘長年失修,其中 91 處嚴重損壞.
4 治理措施
痛定思痛,災害過后如何治水,變水害為水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 1\\) 改善垸內結構.一是要搞好退田還湖.對水利條件差,產量不穩定又系湖泊圍挽的低產田、精養漁池,要因地制宜分期實施退田還湖計劃,擴大垸內蓄水保水容量,使湖泊率由現在的 2. 5% 逐步提高到省定 10%的標準.二是要加強土地流轉.使土地向種養能手和大戶集中,努力將土地集中連片,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潭?加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統一規劃,降低灌溉難度,逐步消滅抗旱死角.
\\( 2\\) 建設西水東調工程.建設西水東調工程是完善南縣水利化格局的重大舉措.由于南縣的地形特點是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微傾態勢,西水東調具有獨特的地形條件.南縣西邊的淞澧洪道為常年性河流,水資源穩定,豐水年徑流量約為 771. 9 億立方米,枯水年亦有 539億立方米.為有效利用淞澧洪道水源,解決南縣抗旱水源問題,可從武圣宮北端的白蚌口起途經麻河口、沖口至游港班咀北端接南茅運河開挖運河,跨越西支、中支河,全長 16 公里.支流自麻河口農技站接主流起,順北河口戰備渠至陳家渡,東跨陳家嶺河至南鼎垸西河頭,全長 12公里; 另一支自南茅運河紅旗橋處起至均和倒虹吸管借道大通湖,經老河口、向東閘,在舵桿洲入東洞庭湖,全長 42 公里,總長約 70 公里.通過這一工程建設,達到全縣水源共享目的,既可解決全縣時空性、區域性缺水問題,又可解決南鼎垸、和康垸、和康垸高水自排問題.
\\( 3\\) 對水利建設進行統一規劃.目前,黨中央對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村生產耕作環境十分重視,陸續實施了糧食專項建設、低產田改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平整、以工代賑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的確改善了農村生產耕作環境,收到了一定效果.這些項目都是屬于農田基本建設范疇,但大部分卻不是水利主管部門實施,參加建設實施的有財政、計劃物價、國土等單位,且都是各自為政,造成重復建設,有的部門為了完善自己所實施的項目,不惜打亂原有的水系或原有的農田排灌體系,這樣,局部受益,受害的卻是整個排灌區.據此,對農村防災減災的水利設施必須要由水利部門為主進行建管,進行統一規劃,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