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雙臺子船閘現狀
雙臺子船閘為雙臺子河閘的重要組成。雙臺子河閘位于盤錦市雙臺子區東郊,是遼河下游的樞紐建筑物,它建在感潮河段的末端,閘址距河口57.3 km。雙臺子河閘于 1966 年 6 月動工興建,1968年11月竣工,1969年投入運行。
1995年10月進行改建,1998年12月竣工驗收。雙臺子河閘樞紐工程包括:攔河閘、雙繞灌區進水閘、船閘、小柳河倒虹吸、分洪導流堤等,船閘位于攔河閘左側,在上、下游翼墻間穿過,距攔河閘左邊墩20 m處。船閘由上下閘首、閘室、上下游引航道、導航建筑物、啟閉設備、電氣等部分組成,閘室長度60m,寬度7.5 m,引航道長120 m。
雙臺子河閘所在的遼河下游河段,屬平原窄淺型河道,現狀通航范圍主要從河口至閘上盤山縣境內,航道等級為Ⅵ級,雙臺子船閘等級為Ⅵ級,最大可通航100 t級的貨船和駁船,目前主要通行的是海上漁業船只。
2雙臺子船閘改建必要性
1)雙臺子船閘的建設是遼河經濟區、遼寧省及渤海灣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遼河經濟區是利用流域聯系,充分發揮遼河干流沿岸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優勢、產業行業集群優勢,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流域經濟發展。遼河經濟區包括遼河干流沿岸的2個地級市和14個縣(市、區)。在遼河經濟區覆蓋范圍內,沈陽、鐵嶺、阜新和鞍山地區的市縣已含在沈陽經濟區發展戰略中,盤錦地區的市縣已含在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中,鐵嶺、阜新地區的市縣已含在突破遼西北發展戰略中。
通過遼河經濟區的建立和發展,將遼寧省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和突破遼西北三大發展戰略進一步有效結合,這對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遼河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勢必對交通運輸提出更高要求,雙臺子河閘改造后,消除了遼河干流內河通航的制約瓶頸,可使遼河水路直通渤海,形成遼河經濟區綜合交通網絡新格局。通過科學、便捷、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形成一條新的沿河開放帶,促進遼河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從而推動全省乃至渤海灣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雙臺子船閘的建設是促進遼河干流“三帶”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遼河“三帶”建設是指生態帶、旅游帶和城鎮帶建設。加強生態帶建設,確保Ⅳ類水質,加快生態恢復;啟動城鎮帶建設,統籌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加快旅游帶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加快遼河三帶建設,在全國率先把遼河流域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示范區。
遼河干流沿岸有2個地級市和14個縣(市、區),各城市和鄉鎮沿河由上至下分布,行政區劃緊密相鄰;沿岸自然和人文景觀眾多,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森林公園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風景名勝區1處、森林公園5處,世界、國家和省級重要濕地及濕地公園3處。遼河干流具有得天獨厚的“三帶”建設條件。
遼河干流“三帶”建設,需要更加完善和低污染的交通體系將城鎮群、旅游景觀更加緊密聯系起來。雙臺子河閘改造后,提高了船閘通航能力,可使遼河干流下游局部實現內河通航,通過低污染綠色交通,讓沿河兩岸城鎮密切相連,使人們能夠更加親近母親河、體會大自然的原生態風光,推動遼河流域的“三帶”建設,加快“三帶”建設步伐。
3)雙臺子船閘的建設是完善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保障。遼寧省交通較為發達,現已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海運四大交通方式并行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鐵路密度高居全國首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3 924 km,實現全省97%陸地縣區通高速,基本達到了發達國家的高速路網水平。航空有沈陽桃仙國際機場等9座。海運主要港口有大連、營口、丹東等7個。
遼寧省交通雖發達,但內河水運目前尚屬空白。國家高度重視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強調要把內河輸運作為建設綜合運輸體系的重點任務,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水運的要求。雙臺子河閘改造后,消除了遼河干流內河通航的制約瓶頸,可使遼河干流下游局部實現內河通航。改造雙臺子河閘后,將我省內河水運與海運連通,通路達海,對完善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起到重要保障和促進作用。
4)雙臺子船閘的建設是早日實現遼河干流復航的骨干航運樞紐。遼河航運歷史悠久,金代即有漕運糧食的記錄,清代航運得以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期遼河航運最為發達,幾乎所有大支流都可通航,最上游可達距河口近千公里的通江以上,為兩岸帶來了發展和繁榮,使遼河流域成為全省最富庶繁榮發達地區。后期由于水土流失、河道條件惡化、水利設施建設等因素,加之鐵路、公路的不斷發展,遼河航運逐漸萎縮,直至斷行。
內河水運具有運量大、能耗小、成本低、貨損小、占地少、投資省、污染低、運輸強度高、勞動生產率高等優點,屬于清潔綠色交通方式。尤其對運距長、運量大的貨物運輸具有明顯優勢。黨中央、國務院對內河水運發展高度重視,國務院國發[2011]2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把發展內河水運作為建設綜合運輸體系的重點任務,利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國家隊東北水運網建設和遼河復航也非常重視,早在1984年就布置了編制航運規劃工作,并將《遼河復航規劃》列為東北地區第一個內河航運規劃,于1986年通過了交通部黑龍江和松遼水系領導小組審查,并被納入《黑龍江和松遼水系航運規劃報告》和《遼河及松花江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之中。
2013年4月,省長辦公會議紀要中明確指出,要把遼河干流局部復航工作提到日程,以河運促發展。雙臺子河閘是遼河流域的最末一級水利樞紐工程,雙臺子船閘是內河航運的第一級航運樞紐。只有將雙臺子船閘進行改造,才能確保遼河干流復航后內河航道不“卡脖”,真正實現達路通海,雙臺子船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遼河干流具備復航條件的最優河段是下游地區,雙臺子船閘改造后,可早日實現局部通航的目標,也為日后遼河干流全線復航創造條件。
5)雙臺子船閘的建設是加快遼河沿岸內陸城市國際化進程的需要。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通往關內的交通要道,也是東北地區通向世界、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門戶和前沿地帶,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雙臺子船閘改造后,可使遼河干流下游局部實現內河通航,直接通海的地理優勢,可使遼河形成一條開放水道,兩岸城市將逐漸走出內陸,形成開放的港口城市,直接面向世界各國,賦予兩岸城市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加快遼河沿岸內陸城市的國際化進程。
6) 雙臺子船閘的建設符合遼寧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相關要求。遼寧省人民政府以遼政[2012]305號文報送《遼寧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在規劃中對重點功能區明確說明如下:“以遼河兩岸綠地為主建設河流生態走廊,構建基本生態空間格局;交通、輸電等基礎設施建設要盡量避免對重要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分割……;加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提高多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中轉和銜接能力?!?br>雙臺子船閘位于遼河下游,所處區域屬于國家級的雙臺濕地自然保護區范圍內,按照我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該區域內最優的新建交通基礎設施應為河運,對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系統影響最小,不破壞河流生態走廊和生態空間格局,同時完善了交通體系建設,提高了多種運輸方式之間的中轉和銜接能力。雙臺子船閘的改造使遼河干流下游局部實現內河通航,符合遼寧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關要求。
綜上分析,雙臺子船閘改造工程符合遼寧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關要求,是遼河經濟區、遼寧省及渤海灣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可以加快遼河沿岸內陸城市國際化進程,是促進遼河干流“三帶”建設的重要推動力,是早日實現遼河干流復航的骨干航運樞紐,是完善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保障,工程建設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