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域概況
1.1 自然概況
漢江是長江中游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秦嶺南麓,干流流經陜西、湖北,于武漢市匯入長江,全長1577km,支流展延至甘肅、四川、重慶、河南4省\\(市\\),流域面積15.9萬km2,水資源總量573億m3,約占長江流域的5.8%,水能理論蘊藏量10831.6MW,其中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8167.2MW,流域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
1.2 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2008年漢江流域總人口350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6228億元,人均約17749元,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且呈現出上游經濟相對落后、中下游相對發達的局面,上游\\(丹江口以上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10600元,中下游\\(丹江口以下及唐白河流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21556元。流域耕地面積313.4萬hm2,占全國的2.6%;糧食產量1747萬t,占全國的3.3%;棉花產量30.87萬t,占全國的4.12%;油料作物產量232.43萬t,占全國的7.87%。流域工業以機械、電力、建材為主體,石油、化工、紡織及汽車制造具有相當規模,2008年流域內工業增加值2555億元。
2 建設必要性
隨著漢江流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流域管理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為了實現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需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了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引漢濟渭等跨流域調水及盡量減輕對調水區的影響,需要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洪澇和干旱等極端天氣災害及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需要加強流域綜合管理能力。因此,必須綜合運用工程措施與科學技術、行政法律及市場等手段,不斷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強化流域涉水事務管理,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契機,加快推進漢江流域水利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1 流域現代化建設具備的條件
\\(1\\)流域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心。漢江流域地處我國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結合部,連接著中原、西北、華中、西南幾大經濟區。干流流經陜、鄂兩省,2008年湖北省漢江流域地區生產總值達3666億元,約占全省的1/3。沿江城市經濟發達,是湖北經濟的重要支撐和發展重心。陜西省漢江流域地區生產總值698億元,占全省的約9%。流域區也是我國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之一。
\\(2\\)流域是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根據已有規劃成果,到2030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多年平均年調水130億m3\\(其中調出漢江流域120.5億m3\\),引漢濟渭工程調水15億m3,引乾濟石工程調水0.49億m3,引紅濟石工程調水0.92億m3,共計向外流域調出水量達136.91億m3。因此,漢江流域是緩解我國北方缺水、優化水資源配置的重要戰略水源地。
\\(3\\)流域是全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試點區。為確保國家批準的南水北調中線規劃目標的實現及本流域供水安全,擬開展以下試點工作:①實施流域水資源統一配置和調度,協調流域內外各方用水需求;②實施河流健康評估,提出符合漢江流域特點的指標體系;③建設流域水資源監控管理系統,實現水資源管理和保護信息化;④建立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協調工作機制,規范水資源綜合管理與保護。
\\(4\\)流域是全國水利現代化建設的試點。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精神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根據水利部《關于開展推進水利現代化試點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漢江流域水利現代化建設試點工作全面啟動。提出了建設防洪除澇減災體系、水資源配置與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水利信息化體系、管理體制與制度體系等五大體系總體布局,并系統提出了整套水利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2.2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1\\)國家層面的要求。中央要求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同時也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措施。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必然要求水利發展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支撐。
\\(2\\)地方層面的要求。漢江中下游地區的湖北部分是流域的經濟重心,經濟基礎較好,下游地區有孝感、仙桃、天門和潛江4個城市在“1+8”武漢城市圈內,是湖北省發展的重心,尤其隨著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推進,作為湖北省經濟發展重要軸線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提升。湖北省提出新型工業化和現代農業產業化結合發展,一方面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干流梯級開發和引江濟漢工程興建的契機,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另一方面推進漢江中下游地區新型工業化進程,在保持汽車、冶金、化工、建材等優勢產業的同時,加快高新科技型產業的發展。漢江中下游地區的河南省部分包括南陽、駐馬店、洛陽。這一地區雖處于河南省西南邊陲,但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也是河南省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對開拓河南省對外省開放和發展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3 建設目標與任務
漢江流域水利現代化應以水資源優化配置為中心,以水生態環境保護為主線,建立流域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及信息化管理體系,確保流域防洪、供水、生態安全和能源安全,為促進流域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提供有力支撐。
\\(1\\)水生態環境保護。漢江上游地區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其發展規劃尤其是產業布局,應嚴格按照《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相關專業規劃的要求調整部署,嚴格控制高污染企業和限制重大工業產業布局;應當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優美、生物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為重點,積極開發綠色資源,壯大綠色產業,走環境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防洪保安。漢江上、中、下游因所處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洪水特性等各不相同,須分別擬定防洪體系,合理安排總體布局。漢江干流上游河段位于秦嶺與大巴山之間,洪水具有陡漲陡落、峰高歷時短的特點,宜采取“蓄泄兼籌,以泄為主”的策略。漢江中下游流經丘陵、河谷盆地及漢北與江漢平原,河道受兩岸堤防約束,洪水來量與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宜采取“上蓄下疏、蓄泄兼籌”的策略。丹江口大壩加高\\(二期工程正常蓄水位170m\\)給漢江中下游防洪形勢帶來了新的變化,應進一步完善上游水庫蓄水、河道兩岸修筑堤防、東荊河分流、杜家臺蓄滯洪區及部分民垸分蓄洪水的防洪體系,確保流域重點城市和地區的防洪安全。
\\(3\\)供水安全。漢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73億m3,約占長江流域的5.8%,多年平均產水模數為36.6萬m3/km2,人均水資源量1633m3,耕地畝均水資源量1219m3。漢江流域水資源總量雖較豐沛,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供水工程不足,且流域還是南水北調中線、引漢濟渭等跨流域調水工程的水源地,2020年水平年,漢江流域向外流域調水總規模達106.4億m3。因此,應在努力提高流域供水、灌溉保證率的同時,保障跨流域調水水平,以水資源合理配置實現流域供水安全。
\\(4\\)水庫群聯調。漢江流域已建大、中、小型水庫2713座,總庫容304.8億m3,興利庫容157.8億m3,按照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修編的《漢江流域綜合規劃》,漢江干流梯級開發方案以黃金峽、石泉、喜河、安康、旬陽、蜀河、白河、孤山、丹江口\\(170m\\)、王甫洲、新集、崔家營、雅口、碾盤山、興隆15級為代表性方案,其中漢江中下游干流河段已建、在建梯級有丹江口\\(170m\\)、王甫洲\\(88m\\)、崔家營\\(64.5m\\)和興隆\\(38m\\)。因此需要積極推進漢江流域控制性水庫聯合調度,通過科學、合理的調度運行,充分發揮水庫群在防洪、發電等方面的綜合利用效益。
4 主要建設內容
4.1 水資源及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設
以水功能區劃為基礎,通過對流域現狀水質、污染源調查和分析,制定入河排污總量控制方案,以點源入河控制量和河流生態需水為水資源保護的控制目標,重點區域重點保護,采用多種措施保護流域水資源質量。嚴格執行水功能區污染物入河總量控制方案,加快干流沿江重要城市河段水污染治理,抓緊唐白河、老灌河等支流綜合治理,加大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強水資源監測能力建設。
\\(1\\)加強南水北調丹江口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大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力度。調整產業結構,關、停、并、轉污染嚴重的企業,提高工業廢水處理率;加快庫周及上游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的建設,重點加強老灌河上游、神定河上游及庫周縣\\(市\\)的城市生活廢水、生活垃圾處理;加大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力度,控制面源污染。同時制定水源地保護的監管政策與標準,劃分水源地保護區,強化飲用水源保護監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質監測和信息通報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應機制。
\\(2\\)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按照“在發展中推進調整,在調整中加快發展”的動態調整原則,加大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按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標準發展工業產業,降低污染和能耗。另一方面,從水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按照“因地制宜、環境友好”的思路,促進流域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以滿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和水環境承載力的要求。
\\(3\\)加強污染源控制與整治。加大漢江干流重要城市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污水處理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加強工業污染控制,要求企業采取節能減排、推行清潔生產等措施,實現生產廢水達標排放,做到增產減污或增產不增污;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源,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大漢江中下游“水華”防治;根據流域水功能區要求,結合污水處理設施和堤防護岸工程建設,對城市現有取、排水口進行優化調整和整治;積極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
\\(4\\)保障河流生態環境需水。建立生態可持續的水庫調度方式,統籌協調防洪、發電等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運用先進的調度技術和手段,在滿足中下游生態保護和庫區水環境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協調好上游與下游、河流與湖泊等水體生態環境需水量的關系,保障河流生態基流,使對中下游生態和水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5\\)強化節水,促進減污。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減緩城鎮生活及工業用水總量增長,努力提高公眾的節水意識并養成節水習慣,通過管理、技術和經濟手段,有效節約城市生活用水;應下大力氣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減污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降低用水量和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努力節約工業用水;應切實強化農業節水,減少水分流失和降雨期的排水量,避免農田中化肥、農藥等污染物質排入河道,從而減輕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量。
\\(6\\)加強水資源保護能力建設。完善地表水水質監測網絡建設,加強地下水水質監測網絡建設,強化重要省界、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水域自動監測和遠程監控,加強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和應急監測的能力建設,開展漢江干流、丹江口庫區等監督性巡測,加強水資源保護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建設。
4.2 水資源配置體系建設
以流域生產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需水作為水資源配置的兩個基礎性目標,在此基礎上積極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和引漢濟渭工程的調水規模。水資源配置以干流水利樞紐工程為主體,充分發揮水資源的多重功能,按照“電調服從水調、水調服從生態、生態服從安全”的原則,實現綜合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時積極推進流域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推行城市生產生活節水減污措施,努力推進流域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
\\(1\\)統籌流域水資源配置及跨流域調水。在滿足本流域生活、生產、生態用水要求的前提下,利用流域自然地理位置特點及水資源量豐沛、水質好的優勢,實施跨流域調水,向京津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缺水地區供水,并進一步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與統一調度。根據漢江中下游的快速發展及漢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綜合考慮漢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漢江水文情勢變化及跨流域調水等可能對漢江中下游產生的影響,為進一步提高區域水資源配置能力,開展引江補漢前期研究工作。
\\(2\\)推進流域供水工程設施建設與改造。積極推進大中型灌區的新建與擴建、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灌溉水利用率;推廣節水、節能、高產、高效的灌溉新技術;同時興建一批水源和灌區工程。積極推進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及更新改造,有條件的地區,增加一般中型灌區配套更新改造。積極推廣水稻控制灌溉技術和旱作物噴、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強灌區節水改造;進一步開展灌區渠系改造,擴大灌區末級渠道整治工作,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時,新\\(擴\\)建一批大中型水庫,保障城鄉供水需要。
4.3 防洪減災體系建設
進一步加強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設,以丹江口水庫為骨干,干支流安康、潘口等水庫配合攔蓄洪水,同時加強杜家臺蓄滯洪區及部分分蓄洪民垸安全工程建設,加強流域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力度,提高防洪標準,加強流域重要城市防洪排澇及除澇工程建設,加強流域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防洪減災非工程措施建設,形成多維一體、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洪減災綜合體系。
\\(1\\)漢江中下游。漢江中下游防洪的突出矛盾是河道的泄流能力與上游來水不相適應,受兩岸堤防約束,河道安全泄量遠不能滿足要求。漢江中下游防洪須采取綜合措施,進一步完善以堤防為基礎,丹江口水庫為骨干,杜家臺分洪工程、中游分蓄洪民垸、干支流水庫、河道整治相配套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組成的漢江中下游綜合防洪體系。
\\(2\\)漢江上游。根據漢江上游洪水及防洪特點,須采取綜合措施,蓄泄兼籌。擬定上游綜合防洪體系為:以水庫為基礎,河道整治、堤防建設相配合,并與封山植樹、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非工程措施相結合。
4.4 水利信息化體系建設
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信息數據采集、網絡傳輸、數據庫、分析處理等過程信息化,同時加快建設流域防汛減災指揮系統、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涉水綜合監測信息采集系統、數據傳輸與存儲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等信息化平臺,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為漢江合理開發和有效管理的科學決策提供及時充分的依據。
\\(1\\)綜合監測信息采集系統建設。綜合監測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包括站網建設、應急監測能力建設等。通過建立綜合監測信息采集系統,實現對水文、河道原型、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土保持、采砂等信息的定期或不定期采集和監測,滿足流域綜合管理各類業務需要。
\\(2\\)數據傳輸與存儲系統建設。建立核心層、匯接層、接入層3個層次的通訊網絡。核心層設在流域機構;匯接層設在流域內各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接入層設在重點地區水行政主管部門、重要工程和綜合信息采集站點,按照就近原則和隸屬關系接入匯接層。
各層次網絡間通過公網電路、自建光纖、微波電路以及衛星實現語音、數據和圖像的實時傳輸。建設包含信息匯集與存儲、信息服務和支撐應用3個部分的流域數據中心。
\\(3\\)決策支持系統建設。建立防洪減災、水資源配置、水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綜合開發、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電子政務和綜合決策會商等應用系統,構建基礎數據信息平臺、應用服務平臺、綜合會商和宏觀決策平臺,為漢江合理開發、有效管理的科學決策提供充分的依據,提高漢江治理的反應能力和決策科學性。
5 保障措施
漢江流域水利現代化建設起點低、任務重、要求高,不僅需要緊緊抓住當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契機,利用好漢江流域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水利現代化建設試點的相關政策措施,而且還要從流域層面搭建高效的投融資平臺,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加強人才培養,注重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撐項目研究,為實現流域水利現代化建設目標提供保障,從而支撐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搭建廣泛高效的水利投融資平臺。流域各級政府應深入貫徹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相關要求,探索建立有效的水利建設資金投融資平臺。①大幅度增加政府財政性資金投入。②通過貼息、扶持、補助措施,充分利用好市場機制,用好各種信貸資金\\(包括小額貸款\\),調動社會資金投入興修水利的積極性。③對一些城市供水、水電等有一定的水費電費收入的項目,可引入市場機制,比如搞股份合作制,或者BOT等方式興建。④在農田水利建設中,用好現有的一事一議、獎補結合、先干后補的政策,盡可能調動群眾投資投勞興修水利工程的積極性。⑤有計劃地利用部分外資。
\\(2\\)建立健全流域涉水事務統一管理機制。建立由流域相關省級政府參加的流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同協商流域水資源管理、調度、保護方案,共同檢查和監督流域“三條紅線”和考核制度的實施與落實。同時協調發電、調水、航運等重要取用水戶建立汛末蓄水和年度水量調度會商工作制度。建立流域與區域、流域內跨部門水行政執法的日常聯動機制,在協調和互動中推進流域水行政執法工作,逐步探索建立流域執法與區域執法相結合的跨區域聯合執法機制和流域內跨部門密切協作的聯動機制。
\\(3\\)加強水利技術與管理人才培養。根據水利改革發展新要求,提升流域水利系統干部職工隊伍素質,切實增強水利勘測設計、建設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
\\(4\\)強化流域水利建設前期工作及科學研究。注重水利現代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全面開展流域及區域綜合規劃、專業規劃和專題研究工作,科學規劃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與保護。同時注重從漢江流域水利發展和現代水利建設要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對重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要超前研究、大膽創新。當前的重點科研領域包括,漢江流域水資源與南水北調中線統一調度管理研究,跨流域調水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漢江中下游污染調查評價與對策措施研究等。
參考文獻:
[1]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漢江干流綜合規劃報告\\(修訂本\\)[R].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