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揚琴四大流派樂曲風格對比研究
【緒論 第一章】中國揚琴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技巧比較
【4.1 4.2】傳統揚琴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
【4.3】曲式結構的比較和樂曲解析
【第五章】在探索中前進的現代中國揚琴
【結語/參考文獻】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精髓傳承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緒 論
一、選題的依據與實際意義
地域性、文化背景和特色技巧是一個流派音樂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個流派區別于其他流派的關鍵。揚琴自從如中國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經不斷的融合與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派間進行比較的論文雖多,但很少有人對傳統揚琴四大流派做過詳細的對比,本文通過對四大流派的介紹,在總結前輩藝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從多個方面做了詳細的比較,能讓以后的揚琴學習者清楚的區分傳統揚琴四大流派的異同,更好的掌握各個流派的演奏風格與特點。
該論文的實際意義在于對傳統揚琴四大流派全方面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怎么樣才能準備的把握不同流派作品的風格及演奏技巧是廣大揚琴學習者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揚琴音樂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眾多揚琴學習者的面前,在當今的中小學生甚至本科新生中很多揚琴學習者都不知道傳統揚琴四大流派是什么。本文通過對傳統揚琴四大流派的比較,希望能幫助以后的揚琴學習者清楚地區分和正確地把握各個流派的風格及特點.
二、研究的現狀和創新之處
中國現代揚琴在繼承傳統揚琴精華的基礎上,流派之間加強交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大膽借鑒姊妹樂器與西方樂器的演奏優點,追求科學化、系統化。
但揚琴演奏和訓練中還存在這一些普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在學習揚琴藝術過程中,左手由于先天的條件會跟不上右手,給演奏帶來一定的困難?,F在還缺乏對左手訓練的專業化與系統化。第二,輪音練習缺乏層次,質量不高。第三,在樂曲表現上,缺乏對樂感的內在追求與表達,缺乏肢體語言的表現,演奏就像完成任務,沒有了情感的表達。第四,缺乏創造性思維,在揚琴藝術的即興表演能力上,多數的學生還是一片空白。
本文對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發展、技巧、樂曲結構、風格特點及代表任務和曲目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對中國揚琴傳統的理論成果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全面的將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精髓推陳出新、發揚光大,結合當今音樂思潮更好的融入揚琴的演奏之中,使其世界性與民族性得到更好的傳承。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本文對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發展、技巧、樂曲結構、風格特點及代表任務和曲目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對中國揚琴傳統的理論成果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比較。希望能幫助以后的揚琴學習者清楚地區分和正確地把握各個流派的風格及特點。
本文的研究主要通過調查和掌握相關文獻,廣泛閱讀和查找有關傳統揚琴四大流派的文章和書籍。對揚琴的起源與發展、技巧的比較、代表人物及作品、曲式結構與分析及在探索中前進的現代中國揚琴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仔細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歸類法、分析法、比較法、曲目分析法。文對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發展、技巧、樂曲結構、風格特點及代表任務和曲目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文獻研究法:在知網和學校圖書館查找和閱讀有關揚琴的起源、傳統揚琴流派、揚琴技巧、代表人物等方面的著作;收集和整理所有文獻資料。
比較法:通過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對各個流派的全方面進行比較。
曲目分析發:通過揚琴教材對四大流派的代表曲目從曲式結構、調性、和聲、旋律特點、技巧的運通及如何演奏做了全面的分析。
第一章 中國揚琴的起源與發展
1.1 歷史演變
揚琴:作為一種古老的擊弦樂器,它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點。揚琴原稱“洋琴”,它的歷史悠久,積厚流光。從樂器的成長角度來闡發,它起源于中東、波斯等國度。明末清初,中國封建制度日益衰落,資本主義經濟開始孕育,各種商品經濟不斷興起,開始打破了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沿海地區不斷加強與外界的聯系,正因為如此,各種民間音樂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揚琴也就是這一時期由中東、波斯等國家傳入,最早出現在廣東,傳入中國后,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以及與地方樂種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揚琴在我國普遍流傳,所到之處,都很快被各地民族地樂壇接受。從而形成不同地方的風格流派,如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東北場揚琴。它即可作伴奏樂器。也可用于獨奏,合奏。在全國范圍內成了中國民樂一支突起異軍中國民族音樂煤油因外來樂器的影響而異化,相反,它立即被中國傳統樂器同化。這充分表現了中國文化藝術本體的豐富雄厚與自強不息。
揚琴自傳入中國,至流傳全國各地并與各地民間音樂相結合,顯示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初傳入中國的“洋琴”琴體小而簡單,只有兩排碼,演奏工具是木制的琴槌,一入中國,木槌就為彈性很好而又取材方便的竹所替代。短短的三百余年間,尤其是近數十年,它不斷地被改革,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改革揚琴,使他能演奏各種高難樂曲,揚琴藝術的整體水平隨之大大提高。這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分珍惜自己固有傳統的國家,顯得多么難能可貴!與之相對照的,是在最早流行揚琴的世界各國,揚琴大都還保留著早起的面容。改革精髓的反映出揚琴在中國仍是一種年輕的樂器,它還未背起深厚傳統的重荷,因而顯示出活潑的生機。
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融入到了中國音樂體系當中。
1.2 傳入中國以后揚琴的發展
揚琴傳入中國后,不斷與民間音樂藝術相結合,由于它聲音優美、表現力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也從以前口傳心授的自生自滅狀態,開始收到人們的重視。
主要表現在:把以前的演奏工具由木質“琴槌”改為木質“琴竹”,加大了揚琴的彈性。樂器改革方面:在國內出現了 401、402、501、502、低音揚琴等一系列揚琴,加大了揚琴的結構、音位排列和音域,使得表現力更加豐富。演奏技巧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揚琴演奏的需要,出現了各種技巧,如:撥音、顫音、輪音、滑音指套等技巧,把大自然模仿的惟妙惟肖。教學研究和樂曲創作方面:
出現了許多新一代的揚琴大師,如:項祖華、桂習禮、黃河等,他們對揚琴深入的研究和考察,不斷進行樂曲創作。正因為如此,揚琴傳入中國后,無論在琴體結構、風格特征、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揚琴有所不同。揚琴以前只用來伴奏,發展至今,可以用來重奏、合奏、領奏和獨奏。并對世界揚琴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的揚琴音樂,在與各地民間音樂相融合的情況下逐漸成長?,F在不僅在國內成為一支藝苑奇葩,而且獲得了國際聲譽,在東亞、南亞許多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和蒙古等國家的揚琴藝術都是在中國揚琴藝術發展影響下形成的。中國的揚琴音樂樂曲的豐富、風格的獨特、技藝的卓越、能夠與世界各地最高超的揚琴藝術比美,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
1.3 揚琴的三大體系
揚琴是一種世界性的樂器,它的足跡遍布世界各位,從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文化、演奏風格和型制特點的比較和歸納,當今揚琴界普遍將其分為三大體系:歐洲揚琴體系、西亞南亞揚琴體系和中國揚琴體系。
1.3.1 歐洲揚琴體系
文藝復興時期,揚琴流行于社會各階層,深受人們的喜愛。德西馬(dulcimer)和薩泰(psaltery)里是這個體系中揚琴的主要名稱。古典樂派時期,歐洲揚琴經過不段的改革進入了鼎盛時期,創作了一批揚琴奏鳴曲、協奏曲、重奏和獨奏。
十八世紀以來歐洲揚琴為了演奏的需要進行了改革,擴大了音域、半音齊全;擊弦工具常用較硬的木槌為主,槌頭墊貼較厚的氈子,聲音渾厚,演奏中帶有濃郁的歐洲風情。
1.3.2 西亞南亞揚琴體系
波斯音樂古老而傳統,宮廷里的大小宴會、節日都有歌舞表演,揚琴最早起源于波斯,在波斯的宮廷音樂中,揚琴主要是為歌舞伴奏。揚琴在伊拉克也很流行,伊拉克揚琴音域通常為 G-a2,至今電視臺也常播放揚琴節目。南亞的揚琴歷史較短,與中國揚琴相似技巧有震音、滑音等。西亞南亞揚琴大多采用即興演奏,有著與歐洲揚琴和中國揚琴不同的異國情調和風格。
1.4 中國揚琴體系
中國揚琴體系從地域上包括:日本、朝鮮、蒙古、泰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自明末清初傳入中國以來,經不斷的發展又與各地民間曲藝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