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揚琴四大流派樂曲風格對比研究
【緒論 第一章】中國揚琴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技巧比較
【4.1 4.2】傳統揚琴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
【4.3】曲式結構的比較和樂曲解析
【第五章】在探索中前進的現代中國揚琴
【結語/參考文獻】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精髓傳承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揚琴,原稱“洋琴”,“洋”有外來之意,最早流行于歐洲波斯等國。明末清初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由于聲音明亮清脆、表現力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起初流行于廣州一帶,后流傳于全國各地。在這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由于地域性的特點,揚琴與各地的地方樂種、民間音樂相結合,演化出了獨特的流派和地方風格。當時的揚琴流派有: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東北揚琴、山東琴書、潮州弦詩、新疆木卡姆、山西和蒙古兩人臺等。這些揚琴流派擁有各自的特點,其中影響最大和發展最快的傳統揚琴流派有: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和東北揚琴。這四大揚琴流派的民間藝人高度重視、勤學鉆研,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致力于樂器的改革,使其表現力得到提高,也堅實了揚琴的理論基礎。
2.1 廣東音樂揚琴流派
廣東音樂揚琴,最早起源于珠江三角洲一帶,廣東音樂揚琴的發展受到了廣東音樂的影響,是從廣東音樂中發展而來的,廣東音樂揚琴的一些代表曲目也是根據廣東音樂改編而成的。廣東音樂是從粵曲中衍化而來,并在明末清初流行于廣州地區。廣東音樂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廣東音樂形成于二十世紀初,這正是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建設時期,廣東音樂的代表們認真從事廣東音樂,成立了潮海音樂社、廣州濟隆音樂社等音樂社團,使廣東音樂在風格、編曲、曲目、演奏等方面進入了相對穩定的奠基階段。十九世紀初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處于動蕩之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希望走音樂的道路來解救中國,受民主主意革命思想的影響要求對音樂進行改革,這使其的音樂大多是反映人民民主和進步思想的追求。第二個階段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這也是廣東音樂的繁榮時期,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特點是在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基礎上融合了西方音樂的理論與技術,使廣東音樂在調式、節奏、曲式結構、演奏特點等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三十年代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進一步加強,加上國內反動統治的操控,廣東音樂的發展受到了中、外“商業性歌舞音樂”的影響,使廣東音樂的成長偏離了早期的優良傳統,出現了許多膚淺庸俗的作品。第三個階段是五十年代后,由于新中國的成立,國家開始重視民間音樂,對傳統民間音樂實施保護措施,成立了廣東省民間音樂曲藝團等演奏機構和研究機構,專門從事廣東音樂的收集、整理、創作和演出等工作,很快恢復了廣東音樂原來的面貌。
二十年代后期,廣州省的民間藝人和業余愛好者創辦了一些音樂社,主要有民鏡、慶云、素民、鐘聲慈善社和雅集性音樂社等,其中以鐘聲慈善社和雅集性音樂社最為著名。這些社團出現了許多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與演奏家,他們使揚琴成為廣東音樂的主要演奏樂器,對廣東揚琴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使廣東音樂揚琴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地方性色彩。并以其輕巧活潑、明快華麗的特點迅速傳播。
2.2 江南絲竹揚琴流派
江南絲竹揚琴流派是從江南音樂中分離出來的,其發展與江南絲竹這一樂種有著密切的關系,江南絲竹流行于上海、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一帶,是這一地區人們熟悉的民間藝術,早時期也稱為“吳越絲竹”、“蘇南絲竹”.后來為了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絲竹音樂,人們把上海、江蘇南部、浙江西部這一帶的絲竹音樂稱為江南絲竹音樂。江南地區地勢平坦、經濟發達、河流密布、風景優美,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也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產生了江南絲竹,為江南絲竹揚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作為江南絲竹音樂中的主要演奏樂器之一,江南絲竹揚琴繼承了江南絲竹優美的特點。
江南絲竹音樂發展至今,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江南絲竹音樂的起源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絲”“竹”二字最早可追溯到周禮*春官。周代時期就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這也是最早的樂器分類法。其原理是根據發音、制作材料等性能來分的?!敖z音”是指當時的古琴、古瑟類樂器,“竹音”是指當時的簫、笛、竽、笙類樂器。在歷史文獻中看以看到,漢代時期絲竹為歌唱伴奏;魏晉南北朝時期用于歌唱前的伴奏;在隋、唐時期絲竹音樂的合奏是“法曲”;元代時期絲竹音樂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大曲”、“小曲”的合奏形式中。明、清以來受十番鑼鼓、清客串、小堂名、江南地區的灘簧等多個樂種的影響,使得江南絲竹音樂逐步形成,而在清代光緒年間李芳園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江南絲竹音樂已經定型。清代宣統年間一批音樂愛好者聚集江南地區,成立了第一個絲竹音樂樂團-“文明雅集”,隨后又成立了“雅歌集”、“清平集”、“均天集”等多個音樂團體,為傳播絲竹音樂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對江南絲竹揚琴進行整理和加工,風格優美、典雅、細膩,使江南絲竹揚琴得到了發展。
江南地區風景優美,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其音樂特點以秀麗、典雅、精致、細膩見長,這不僅反映了江南地區山清水秀、江南人民清秀含蓄、樂觀質樸的性格,而且有很強的藝術審美價值。
2.3 四川揚琴流派
古代四川境內世代居住著兩個部族,一個是巴族,他們居住于川東,以重慶為中心。另一個是蜀族,他們居住于川西,以成都為中心。后來統一為四川。古老的巴蜀音樂除了有原本巴蜀地區遺存下來的,更重要的是從長江中下游荊楚、吳越流入和從中原秦晉傳入的兩者之間交流融合的產物,以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川劇等最具代表性。
四川揚琴來源于四川琴書,四川琴書是一種曲藝表演形式,形成于乾隆年間,流行于四川、重慶等大城市。揚琴是四川琴書中的骨架,四川琴書的音樂由唱腔和樂器曲牌兩部分組成,四川琴書唱腔優美,與川劇藝術緊密聯系,相互借鑒與吸收。樂器曲牌是在特定的情節中表現劇情內容、渲染氣氛而用的。四川琴書在唱腔和樂器曲牌這兩個方面很出色,有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豐富的經驗積累。樂器曲牌極富特色,四川揚琴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揚琴在樂器曲牌中的運用是四川揚琴演奏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四川揚琴是在康熙年間從廣東傳入的,本文將其發展過程做了總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揚琴的伴奏唱曲形式??滴跄觊g文人李洋犯案發配到四川,李洋擅長揚琴演奏并自彈自唱,由于揚琴聲音清脆明亮和容易演奏的特點,很多人都學會,并在當地流行起來。一些民間藝人迫于生計將揚琴與歌唱融為一體,在街頭賣藝,以說為主,以唱為輔,這也促進了揚琴藝術的發展。第二個階段是“荷葉揚琴”,說唱形式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了,藝人們進行改革和創新,不再拘泥于一個人的說唱形式,藝人們將“荷葉”藝人(左手持板和釵,右手拿一根小棍敲擊)的表演形式與揚琴藝術融合在一起,在表演中雙手持竹敲擊揚琴,這促使了揚琴演奏左手的解放,大大增加了揚琴表演的份量。第三個階段是“漁鼓揚琴”,揚琴藝人們發現“荷葉”的聲音過于尖銳,與琴音不協和,改用“漁鼓”代替“荷葉”,這種樂器的加入增強了音樂的和諧性。
隨著各個階段的不斷發展,藝人們不斷改革和創新,運用各種民間素材進行編曲,豐富了揚琴藝術的內容。為了揚琴藝術的發展和琴藝切磋,道光年間揚琴藝人創立了“三皇會”, “三皇會”的創立標志著四川揚琴走向了正規化道路,使四川揚琴藝術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道光中期,由于樂器種類的增加,最終確立了“五方”的隊形并沿用至今,(五方包括揚琴、鼓板、三弦、京胡和碗琴后改為二胡)五方演奏形式是四川揚琴的初步完整階段。隨著揚琴藝術的發展,四川揚琴藝術出現了南北兩派;南派音樂柔婉、細致、音潤醇厚;北派則健朗、粗狂、豪放。
2.4 東北揚琴流派
東北揚琴發展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東北的地方樂種有遼南皮影戲、東北民歌、東北說唱音樂等,皮影戲的表演過程中常用的伴奏樂器有揚琴和四胡,雖然揚琴在皮影戲中伴奏但并不固定也非主奏樂器。東北揚琴不同于其他三大流派的揚琴,東北揚琴最具創新性。雖然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都有其自己的風格特點,但他們具有一個共性,他們的發展都是從當地的曲藝和樂種中發展而來,以伴奏形式與當地樂種和曲藝相結合,最后發展到獨奏形式,他們屬于所屬藝術的一種特殊形態。而東北揚琴沒有明確的曲種和樂種背景,是在不斷的音樂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由個別民間藝人將揚琴與當地音樂相結合,運用傳統的技巧和藝術手段表達自己內心的音樂世界,所以它最具創新性和直觀性。
東北地廣物博,當地的地理人文環境與生活方式造就了北方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東北地區又是多名族的合居地,他們不排斥外來文化,并吸收彼此的優點,具有很強的兼容性與開放性。其音樂的發展與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東北揚琴音樂不同于南方音樂優美細膩、溫和委婉的特點,它表現的是粗獷豪放、樂觀向上的一種精神品質。
東北揚琴的創始人是趙殿學,他不但自制揚琴出售,還運用揚琴與東北皮影戲和其他樂器廣泛結合的基礎上,加入自己改編的新技法,使揚琴的性能更加完善,在演奏中得到了大眾的欣賞和認可。他創造的技法有揉、壓、滾、勾、滑、顫、輪,為揚琴藝術做出了開拓性貢獻,也為東北揚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