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揚琴四大流派樂曲風格對比研究
【緒論 第一章】中國揚琴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技巧比較
【4.1 4.2】傳統揚琴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與代表作品
【4.3】曲式結構的比較和樂曲解析
【第五章】在探索中前進的現代中國揚琴
【結語/參考文獻】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精髓傳承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國揚琴四大流派的技巧比較
揚琴在這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為了迎合樂曲的要求與內心的情感的表達,就要不斷的進行創新與改革,技法的運用是地方特色音樂和樂曲情感表達的主要依賴。情感和技法相結合才能更好的演奏好樂曲。不同流派的演奏有著不同的技法,不同的技法彰顯出不同的流派特色。本章節主要介紹揚琴四大傳統流派的共性技巧與個性技巧,以及四大流派技巧運用的比較。
3.1 揚琴四大流派的共性技巧
四大流派雖然各有自己的技法特色,但都是在共性的基礎上進行自己流派的創新與改革發展而來的,揚琴四大流派的共性技巧有:單竹、齊竹、雙音、輪竹。
3.1.1 單竹
“單竹”:是揚琴中最簡單、最基本的擊弦動作,演奏時一支琴竹擊弦??煞譃椤坝沂謫沃瘛?、“左手單竹”、“左右手交替單竹”,“單竹”雖然最簡單卻是一切演奏技巧的入門,“單竹”練習的好壞決定音色和正個學習的好壞。
3.1.2 齊竹
“齊竹”又稱“雙音”、“雙打”,是指雙手同時擊弦,主要包括“八度齊竹”為主的和音雙打,演奏形式上分為同向、斜向、反向,音色飽滿。一般用在樂曲的引子、華彩段、高潮段、尾聲,一般以重音為主。根據樂曲的需要常常出現和諧的重音雙打,為了渲染某種氣氛也有不和諧的重音雙打。雙打主要用在強拍位置上。
3.1.3 輪音
“輪音”也叫“輪竹”,是揚琴演奏的主要技法之一,追求均勻密集??煞譃槎〝递喴?、不定數輪音、支手輪音。也有單輪與雙輪;強輪與弱輪,多出現在樂曲的抒情段落,感情豐富,具有歌唱性。定數輪音是指在節拍內均勻的彈出節拍音;不定數輪音常帶有“///”符號標志,是在節拍內均勻密集彈奏,追求線的形態。支手輪音多用于激情的旋律中。
3.1.4 顫音
“顫音”:又稱彈輪、顫竹、滾竹,原理是抬起手腕時拇指、食指、中指都向上,手腕向下擊弦時拇指、食指相互擠壓,中指則向內托,借助琴竹的彈性產生的一種線性輪音效果。顫音一般分為“單顫”和“雙顫”,“單顫”一般以坐手為主,速度一般較快。表達熱烈的氣氛,起烘托作用。
3.2 揚琴四大流派的個性技巧
3.2.1 廣東音樂揚琴流派
廣東音樂揚琴以活潑、華麗明快而聞名,旋律流暢,以級進和小跳為主,在樂曲中顫長運用襯音、頓音對旋律進行潤飾,烘托旋律的華麗、明快。還創立了左竹法、右竹法,充分利用左、右竹法的技巧,優化左、右手之間的協調。廣東音樂揚琴流派主要技巧有:襯音、頓音、加花、坐音、左竹法、右竹法、連打、泛音等。
3.2.1.1 襯音
襯音:是在原有的旋律音下方加入低八度作為襯托,或者以低八度音代替原有的旋律音。廣東揚琴襯音演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襯音”多落在第二個音上。并在樂句、樂段及全曲的尾音上加入襯音,使音樂的意境更加深遠。
3.2.1.2 頓音
頓音:又稱“頓竹”、“手臂音”,擊弦后馬上用中指、無名指按在琴弦上,防止余音發出的短促之音。
3.2.1.3 加花
加花:在揚琴演奏中加花演奏比其他樂器使用更加頻繁,加花使用的多能使旋律更加豐富,一般以即興為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a.叫頭、b.擴充、c.旁音。
3.2.1.4 坐音
坐音:是指一個固定的音交織出現在旋律里面,此技巧的運用濕的音樂具有復調的音響效果。
3.2.1.5 左竹法
左竹法:竹法是先左后右交替演奏。坐竹法的特點是,以順為主。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習慣多用右手,左手的生理機能比右手弱,在揚琴演奏中,左手的音往往高音位置的旋律音,所以要特別將強左手的練習。
3.2.1.6 右竹法
右竹法:先右后左交替演奏。廣東音樂揚琴右竹法的特點是,創造了一種左音的潤飾加花技巧。
3.2.1.7 連打
連打:又稱“連竹”、“連彈”,保持原來音符實質不變的情況下,用左筧或右筧連續彈奏兩個以上的音。
3.2.1.8 泛音
泛音:是弦震動被等分以后出現的音,有四度、五度、八度等不同的泛音,揚琴中主要運用的是八度泛音。八度泛音的位置是所擊弦從琴碼到滾珠的一半處,一手擊弦的同時另一只手用中指的指尖輕輕的按在一半之處。
3.2.2 江南絲竹揚琴流派
江南絲竹揚琴流派以秀麗、精致、細膩、優雅的風格著稱,旋律平和、流暢,主要采用級進和小跳。樂曲演奏中常有裝飾音、經過音、輔助音和插入音。江南絲竹揚琴流派技巧豐富,大膽借鑒姊妹樂器和外來樂器的演奏技巧,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八度雙音、快速襯音、倚音、波音、反竹、顫音等,音色上力求柔婉、圓潤。主要演奏技巧有反竹、減字、摘音。
3.2.2.1 反竹
反竹:演奏時把琴竹子翻過來彈奏,用琴竹的反面擊弦,所發出的聲音帶有金屬弦的明亮色彩,穿透力強。
3.2.2.2 減字
減字:是與加花相反的技巧,將原來密集的旋律進行簡化,突出旋律的骨干音。一般在合奏時用的較多,其他樂器在演奏主旋律時,使用減字技巧進行讓路,襯托主旋律演奏樂器。
3.2.2.3 摘音
摘音:用左手大指、食指捏緊某琴弦,或用大拇指緊壓該弦,再用右筧尾端撥弦而發出來的聲音。
3.2.3 四川揚琴流派
四川揚琴流派的音樂特點以豪放、濃烈著稱,大多演奏武曲,由于四川揚琴的藝人大多是盲人,他們對琴體的依賴很強,演奏技巧也常與琴體保持接觸,所以四川揚琴具有自己獨特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浪竹、壓竹、悶竹、咕嚕音,其中以浪竹最具特色。
3.2.3.1 浪竹
浪竹:一手用琴竹柄壓置在琴弦上作支點,連續上下滾動琴竹,發出連續密集的碎音。
3.2.3.2 咕嚕音
咕嚕音:咕嚕音是浪竹的基礎,擊弦時左琴竹在某個琴弦當作支點,通過拇指、食指、中指的配合,將力量傳達到琴頭,琴竹在琴弦上不斷顫動而發出的音。
3.2.3.3 壓竹
壓竹:又叫“壓竹音”,是將琴竹身平壓在琴面上所發出來的音3.2.3.4 悶竹
悶竹:是指擊弦后立即用琴筧頭悶壓在琴弦上止住余音。
3.2.4 東北揚琴流派
東北揚琴流派的形成,與當地文化和民間音樂緊密相關,東北揚琴流派與遼南皮影戲、東北民歌、東北說唱音樂有著直接的聯系,造就了東北揚琴鮮明的藝術個性。演奏技巧可分為八大類:彈、輪、點、撥、顫、滑、揉、勾。其中最能體現東北揚琴流派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特色技巧是“顫竹”、“顫滑”、“吟揉”.
3.2.4.1 顫竹
顫竹:一般以左手顫竹為主,左顫竹是左手大拇指壓在琴筧柄,食指、中指上托琴柄,向下時使筧頭連續上下顫動觸弦,發出細密的碎音。如用右手顫竹,其方法與左手顫竹一樣。在處理上分為四種:“有頭無尾”、“有頭有尾”、“無頭有尾”、“無頭無尾”,這是東北揚琴流派顫音技巧不同于揚琴流派的顫音演奏。顫音使揚琴的點性變成線性,增強了旋律的流暢性與歌唱性。
3.2.4.2 顫滑
顫滑:顫滑是在顫竹的基礎上延長琴筧顫動的時間。顫滑分為下行滑顫、上行滑顫、回旋滑顫。其中以左手滑顫較多,右手滑顫較少。演奏顫滑技巧時要求速度快,顫滑的度數一般在三到六度之間。演奏上行顫滑時很容易將琴筧插入琴體內,這樣不但會損壞琴體還會折斷琴筧,演奏時要將手臂和手腕平行于琴弦上下滑動。課下我們要勤加苦練,演奏時才能得心應手。顫滑是世界揚琴中國東北揚琴流派獨有的技巧。
3.2.4.3 吟揉
吟揉:又稱“揉弦”、“壓揉”,是擊弦后,用另一只手的中指和無名指在距音碼的 10cm 處用力按壓,發出波浪吟顫的余音。是東北揚琴代表趙殿學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大膽借鑒古箏的壓揉手法發展而來的。
3.3 傳統技巧的新發展
揚琴音樂從傳統到現代又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眾多的揚琴技巧中,其中單音、雙音、輪音是最基本的演奏技巧?,F代音樂思潮的多元化,音樂風格的標新立異,傳統揚琴基本演奏技巧也獲得了新發展。
3.3.1 單音
單音是揚琴演奏入門的關鍵,傳統揚琴音樂的單音分為左手單音和右手單音,是用一只琴筧彈擊琴弦而發音的。演奏時是由左右手交替擊弦進行的。而現代揚琴單音可以演奏極為復雜的樂曲。
《海燕》 韓志明從該作品看以看出現代揚琴單音已經非常的復雜,主要體現在運竹方式、音位大跳、復雜節奏相互間的配合等方面。演奏時要注意音位的準確性、音質的顆粒性、音樂的流暢性和兩手的均衡性。大大增加了單音演奏的技術難度,極具教學與訓練價值。
3.3.2 雙音
雙音是指雙手同時擊弦,主要包括“八度雙音”為主的和音雙打向,音色飽滿。傳統揚琴音樂中一般用在樂曲的引子、華彩段、高潮段、尾聲,一般以重音為主。根據樂曲的需要常常出現和諧的重音雙打,為了渲染某種氣氛也有不和諧的重音雙打,以重音為主。傳統揚琴音樂的雙音一般只是對樂曲的旋律起點綴和裝飾的作用,現代揚琴單手就可以演奏兩個音,雙手可以同時彈奏三個、四個音。
而且雙音演奏普遍存在。譜例《古道行》 黃河 曲該段是連續雙音的快速演奏,節奏鮮明,音色飽滿,音樂風格上粗獷灑脫。突破了傳統雙音的點綴和裝飾作用,貫穿整個樂曲段落。不局限于八度和音,該曲中有三度、四度、十度、十三度、兩個八度的雙音演奏。
3.3.3 輪音
輪音是單音的升華,由兩手快速交替彈奏出一串密音,傳統揚琴多演奏單輪音和雙輪音,而且時值較短,現代揚琴時值長,強調力度的對比,追求松、勻、密的要訣。支手輪音廣泛運用,左手輪音多旋律線條,右手配合分解和弦的表現手法。雙手配合演奏形成了和聲、復調的音樂肢體。使音樂更具層次感、立體感。
譜例 《古道行》 黃河 曲
3.4 現代揚琴技法的新發展
揚琴在繼承傳統音樂的精華下,快速發展。受二十一世紀多元化音樂思潮的影響下,大膽借鑒姊妹樂器與西方樂器的演奏技法,全面地將揚琴四大流派的精髓推陳出新、發揚光大,結合當今時代更好的融入揚琴的演奏之中,使其民族性與世界性得到更好的傳承。也出現了新的突破。
3.4.1 滑抹音
滑抹音:是 1962 年由鄭寶恒先生發明的,用滑音指套演奏?;ㄒ舴譃樯匣?、下滑抹、回滑抹。上、下滑抹音是右手擊弦后,左手戴金屬滑音指套在兩音間由低音向高音滑動,或者由高音滑向低音?;鼗ǎ菏怯沂謸粝液?,左手指套在滾珠口向琴碼方向滑到指定的音高,并快速回滑一次。此技法能使旋律韻味十足,達到理想的風格效果,使剛性的揚琴產生柔美、令人向往的婉轉韻味。
譜例 《竹林涌翠》 項祖華 曲該樂曲中連續使用了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技巧。
滑抹音還能模范大自然的鳥叫、風聲呼嘯的效果。樂曲《云雀》中就利用滑抹音技巧模仿八哥鳥叫,左手用指套在固定的音上做來回滑動,右手用琴筧柄撥動琴弦,發出鳥叫效果。樂曲《林沖夜奔》風雪段也用了滑抹音技巧,把揚琴左碼條左邊第一個音調成#4、6、1,在這個減三和弦上通過不同幅度的回滑,所滑范圍從琴弦根處慢慢滑到撥弦點位置,再從撥弦點位置慢慢回到琴弦根處,配上右手的撥片不斷搖撥,產生風雪呼嘯的效果。
3.4.2 滑撥
滑撥:是琴筧尾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順序滑撥,借鑒古箏刮奏手法創作而來,可分為琴筧滑撥、指甲滑撥、手指滑撥。
a. 琴筧滑撥:是用琴筧尾端撥弦發聲,聲音清脆明亮。
譜例 《龍船》 張正秋 傳譜 田克儉 改編根據“花六板”改編的主題旋律,運用揚琴的滑撥技巧,描寫龍舟起航及人們喜悅的心里。
b.指甲滑撥:一般戴假指甲撥弦發音,滑撥是單音時一般用食指撥弦發音,雙音時下面的音用拇指撥弦上面的音用食指或中指撥弦。
譜例 《流水歡歌》 桂習禮、翟淵國 曲這是借鑒古箏的手法發展而來的,描寫了人們美麗的心情和歡暢的流水。
3.4.3 雙音琴筧
雙音琴筧:隨著揚琴的發展傳統雙音不能滿足現代音樂的音響效果,所以在傳統琴筧的基礎上各新添加了一個竹頭,這樣一只手就可以演奏一個音程。右手為三度音程,左手為四度音程。雙音琴筧增強了音樂的音響效果、和聲效果。
譜例 《林沖夜奔》 項祖華 曲該樂曲引子以雙音琴筧演奏四和弦,雙音琴竹和雙音的同時使用使樂曲音響渾厚,極富震撼力。
3.4.4 擊板
擊板:傳統揚琴中的擊板的運用很少,即使有擊板也是不打一拍時值的單擊。
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渲染某種氣氛,現代揚琴作品中將擊板的手法進行擴大,而且有自己特殊的節奏型。
譜例 《覓》 楊青 曲
3.4.5.泛音
泛音:在傳統揚琴音樂中常常起點綴作用,現代揚琴根據音樂情緒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泛音。新發展的泛音主要有:仿泛音、揉泛音、雙泛音、琴筧撥奏的泛音。
a,. 琴筧撥奏的泛音譜例 《陽關三疊》 黃河 改編
b. 仿泛音:又叫木音,擊弦的同時,另一只手用中指按在弦碼上,發出柔暗之音。
c. 揉泛音:在彈出仿泛音的基礎上,手壓在弦碼上左右揉壓該弦。
3.4.6.制音器
中國的民族樂器都有一個弊端,就是余音問題難以解決,揚琴也不例外,這也是揚琴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在長期與其他樂器的交流實踐中,吸收其他樂器的優點,取其精華化為己有。最終仿效鋼琴的踏板,研制出制音器,解決了揚琴演奏中余音、休止符等問題,拓展了揚琴藝術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