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陸金山在笛塤演奏中的突出成就分析
【緒論 - 1.1】陸金山作品創作特點
【1.2 1.3】陸金山的竹笛演奏風格特點
【2.1】塤曲創作特點
【2.2 2.3】陸金山的塤演奏特點
【第三章】陸金山笛塤演奏風格成因
【結論/參考文獻】陸金山笛塤演奏藝術特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二節 技巧特征
塤和笛子都為民族吹奏樂器,在演奏技巧上具有相通性,但又由于兩者在外觀造型和樂器材質上的巨大差別,使其音色也有本質上的區別,也就造成了相同的演奏技巧在各自身上展現著不同的魅力。笛子音色天生清脆、嘹亮,音色本身的特質就會給人一種歡快愉悅的感覺,再加上滑音、波音、打音等技巧的結合運用,使其更加善于表現輕巧活潑的情緒。而塤天生低沉、厚重、圓潤的音色就給人一種悲涼、凄婉的感覺, 將笛子疊音、氣震音、滑音等技巧與塤獨特音色結合運用到演奏中,不僅沒有破壞塤音那獨特的悲涼、凄婉之感,反而使其音域更加寬廣、感情表達更加貼切細膩,使塤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和完善,那么導師是怎樣將上述技巧運用到塤的演奏之中的呢?下面我就試探性的做一下分析。
一、疊音的運用。
疊音是吹管樂的一種演奏技巧,大多用在同度音之間,在同度旋律音之間后者出現前的一剎那加奏一個時值極短的高一級或低一級的音來區分,加奏的音叫做疊音,它又分為上疊音、下疊音(打音)、三度疊音等,加奏高一級或高幾級的音,叫做上疊音,加奏低一級或低幾級的音,叫做下疊音。疊音一般在樂曲用"又"字來標示。
在笛子演奏中,導師擅長運用三度疊音技巧,見本文 p19 頁第十二行,由于三度疊音音程跨度大,使被裝飾的主音力度得到增強,增強了音符的沖擊力。
在塤的演奏中,導師擅長運用的是音程跨度較小的上疊音和下疊音(打音)。
譜例 2‐1 的旋律是《思春》樂曲的開始片段,主要表現了人們對美好春天的追求和向往,在其中導師大量運用了疊音技巧,此處用的疊音不同于笛子中的疊音,在笛子演奏中,導師善用音程跨度較大的三度疊音,而這里的疊音則是音程跨度較小的二度疊音,力度與三度疊音相比較弱,使每個被裝飾的音符沒有太過強烈的跳躍,使旋律的起伏舒緩、平穩。更好的表現了春天萬物復蘇之后帶給人們的希望和溫暖。
導師在二十多年塤的演奏生涯中,最為喜愛使用的演奏手法就是疊音,在我對導師進行采訪時,提及此技法,他激動的說,疊音是我在塤的演奏中使用最多,也最善用的技法之一。
由于古老的塤所演奏每個音都比較單薄和貧乏,導師為了使之變得更加豐盈、飽滿,所以大量的使用疊音技巧,完善了塤的在音樂表現力上的薄弱環節。?
二、氣震音的使用。
氣震音的概念在本文 p13 倒數第七行論述笛子演奏技巧中已經做了闡述,在這里不再贅述。在笛子演奏中,導師也大量運用氣震音,詳見本文笛子技巧章節p14 頁第 1 行。
在塤的演奏中,導師也將此技巧大量運用其中。
譜 2-2 中,也大量的使用了氣震音,但這里的氣震音與在笛曲演奏中的氣震音有本質的不同,笛子中的氣震音是與疊音、花舌、波音等技巧相結合進行表現的,兩者相互依賴,如果沒有氣震音的使用,那些復雜的技巧就沒有了依托,同樣,如果脫離了這些技巧,那么,氣震音的演奏效果也就變得單一,所以,笛子中氣震音演奏使旋律音更為有沖擊力和爆發力,也使氣震音的震波效果表現的更加夸張,使旋律更具有一種氣感和波動性。更加符合了笛子樂器對樂曲情感的表達。而塤則不然,它的氣震音使用沒有在用復雜的技巧裝飾的旋律上來進行,而是比較簡潔,更多的是直接用了本音來表現,如此譜例,總共七小節,旋律音上沒有很多裝飾音,僅在第五小節的 2 音上用了一個裝飾音,這樣的使用反而不覺得單一,渾厚的塤音在氣震音發出的快速密集的氣震波下,音色更加寬厚并賦予流動性,使簡單的旋律產生的音效更加飽滿,飽含深情,音響效果更符合塤這種樂器的樸素本質,而且使塤的特點更加突出。使旋律單一、淳樸,這更加符合塤這種樂器的表現特征。緩緩而顫的樸素、低沉、醇厚旋律,表達了王昭君思念故鄉的內心哀婉情懷。
三、滑音的運用。
滑音是樂曲中裝飾音的一種,他分上滑音、下滑音、復滑音三種。、上滑音是由較低的音向上滑進到另一較高的音。下滑音是由較高的音向下滑進到另一較低的音。復滑音是由低到高又到低或由高到低又到高的滑音。
我在本文要著重分析的是上滑音技巧。在笛子演奏中,導師對上滑音的運用也比較頻繁。
譜例 2-3 是《高原放歌》的慢板旋律,在第 1、3、4、6 小節中有大量上滑音的使用,多用在高音 2 到高音 5 的過渡上,在此技巧的的基礎上還靈巧的運用了打音和疊音,例如在旋律第 11 小節高音 2 到 5 滑音處于 2 音上又加上了疊音技巧,使此處的滑音更加豐滿、圓潤,的充分表現了高原人民歡快、輕松、舒適、自由奔放的游牧生活。
在塤的演奏中,上滑音技巧也在作品中有豐富的體現,具體如譜例 2-4.
塤演奏中的上滑音和笛子中的上滑音有明顯的不同,譜例 2-4 中所使用的上滑音遠沒有笛譜中出現的那樣頻繁和繁雜,而是比較單一比較集中。在第 1 小節中的 6 到 1 音上僅僅使用了上滑音,再無其他的點綴,使音色更加的純正、潔凈。
第 4 小節的上滑音主要集中在由 6 音到 1 音的過渡中。使音色更加凝聚和純潔。
把樂曲中宮女內心的無奈版吶喊推向了高潮。
上述三個技巧,由笛曲中運用到塤曲中,皆由"繁"到"簡",都是為了更好的體現塤的演奏特點,更為符合塤這種樂器的本身特質。
第三節 陸金山的塤演奏特點
一、臺風。
塤與笛同屬于民族吹管器樂,在塤的演奏臺風表達上借鑒了笛子臺風中的許多優勢,故在此就不在贅述。
又由于塤和笛子在外觀造型上有本質的區別,塤演奏時在臺上的表現與笛子相比有更大的局限性和難度。捧奏限制了演奏家的舞臺互動范圍,而且直立站姿給人一種死板、木呆的感覺。在這種局限中,導師表現了他非同凡響的"表演"潛能。他總是根據樂曲的需要去適度的變換著自己的演奏姿勢,使他的肢體與樂曲達到了高度的協調與統一。使觀眾看上去非常的得體、從容、舒服。
二、音色。
塤和笛子雖然都屬于統一類器樂,但由于外觀和材質的區別,就造成了兩者在音質上有本質的區別。笛子清脆,嘹亮,塤古樸、低沉、凄涼、厚重。導師充分的運用了塤這一特點,利用他無論是自己創作還是改編的曲子,像是《漢宮秋月》、《獨樂寺懷古》等等,都淋漓盡致的再現了上述特點。
從譜例 2-5 的引子一直到第 12 小節,整個旋律表達都非常簡潔,沒有較多的裝飾音,僅在第二小節的 6 音和第五小節的 3 音上使用了顫音技巧,在第 7小節和第 9 小節的 6 音上使用了復滑音技巧。在節奏上,多以時值較長的 4 分音符為主,節奏性較松散,連續的八分或十六分音符較少,旋律比較舒緩平穩。由此,很好的表達了《小月兒高》烘云托月的古典意境。
2.低沉:這里所說的低沉主要是音域的低"弱",旋律的深沉。詳見如下譜例 2-6.
譜例 2-6 是《昭君怨》的旋律,旋律音多集中在低音區,全曲最高音也僅僅到中音 6,此曲用胴音 5 指法吹奏,低音 5、7 在譜例的 1、2、6、7、8、9、10小節頻繁出現。相鄰音之間跨度小,多以兩到三度遞進為主,加上導師在演奏時將氣震音和塤的府吹法巧妙運用其中,使低音更加渾厚、低沉、飽滿。很好的表現了《昭君怨》中王昭君遠離家鄉,懷念故土的憂傷情結。
3.凄涼:這里所說的凄涼主要是指節律的凄婉和音型的悲涼。
譜例 2-7 是《漢宮秋月》的慢板部分,旋律節奏多以緊密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突出該曲話語的節奏感,旋律主音以五聲旋律音階為主,這種弧線形的旋律走向,增加了樂曲旋律的訴說性,在樂句的氣口處,大量的出現了附點四分音符,這種特殊音符其吹奏效果如泣如訴,增加了樂曲悲憤中的無奈,凄婉中的蒼涼,最終使古代宮女們苦悶和哀怨的內心世界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
獨樂寺又稱大佛寺,坐落于天津薊縣城內,是一座享譽中外的千年古剎,始建于唐朝,寺廟主寺高度 23 米,全寺占地總面積 1.6 萬平方米,是國內最古老的高層木結構樓閣式建筑。以上譜例是樂曲第一段高潮部分,在此之前導師用比較平緩的旋律向聽者介紹了寺廟的外在風貌,當描述寺廟的宏偉高大時,旋律開始出現上行趨勢,從第六小節 6 音開始,旋律出現密集高音,隨著音高逐漸上升,氣流量逐漸變大,氣震音的震波幅度也隨之加強,音響效果開闊宏大,極具賦有立體感、厚重感。由此聽著可以推想貞觀之治期間,政治的清明、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的昌盛。
如果說笛子的音色更多的表現了導師的純凈和歡快,那么,在塤的音色上則更多的體現了導師生活中的另一面--慈悲和助人,而這種慈悲不僅來自于童年的不幸遭遇,更在于他能站在一定的歷史高度,俯視人生,同情弱者,為此,他收了四位盲人音樂愛好者為徒,并將其中一位弟子毛鏑培養成為著名的殘疾人竹笛演奏家,導師被天津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助殘模范"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