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陸金山在笛塤演奏中的突出成就分析
【緒論 - 1.1】陸金山作品創作特點
【1.2 1.3】陸金山的竹笛演奏風格特點
【2.1】塤曲創作特點
【2.2 2.3】陸金山的塤演奏特點
【第三章】陸金山笛塤演奏風格成因
【結論/參考文獻】陸金山笛塤演奏藝術特色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陸金山笛塤演奏風格成因
導師在笛和塤表演藝術方面的才華是很出眾的,是什么促成了老師的這種成就呢?本章試圖沿著他成長的歷程,探討一下老師成功背后的秘密。
第一節 求學之路
一、幼年啟蒙時期。
陸金山,1937 年 12 月 3 日出生于河北省陽原縣東井集鎮一個貧苦家庭。
1947 年隨全家遷居張家口。幼年時的陸金山在家鄉濃厚的本土文化環境影響下,就表現出了很高的音樂天賦,對音樂的敏感程度使其對一些戲曲旋律聽了幾遍便可哼唱出旋律。在上小學時,通過豎笛課,與笛子結緣,在音樂課上不但學得快還吹得好,常被同學稱為"小小吹破天".或許是命運的安排,從那以后,這根小小的竹笛,將導師帶入了五彩斑斕的音樂世界。
1953 年,導師考取了"管飯吃"的張家口師范學校(現張家口第二中學),在這里,他遇到了真正開啟他藝術之路的恩師--李宏娥、張殿芳老師。通過兩位這兩位老師精心培養,不僅在音樂基礎知識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笛子吹奏和其他樂器的學習上,導師也得到了更為全面的培養,也就是在張家口師范學校,導師第一次從黑膠唱片中接觸到了馮子存的笛聲,也是這一次觸動了導師更加堅定的學好竹笛的動力和決心。
二、專業音樂學習時期。
通過在張家口師范學校對音樂全面而又刻苦的學習,導師于 1956 年順利考取了河北師范學院音樂系(后在 1959 年正式轉入天津音樂學院)。在這里,他接受正規、系統、專業的音樂學習,同時,也結識他人生中的第一位專業老師--我國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金沙教授。金沙教授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治學嚴謹教學有方,在金沙教授的培養下,導師演奏時的口型及氣、指、舌的相互協調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對他的氣息的控制訓練,練就了他強弱有度、動靜結合的純凈音色,笛子技藝進步飛快,深得教授喜愛,更受學校領導的重視,學校一有重要的內外事演出任務,總會派導師參加。這些大量的演出實踐機會,使導師的演奏能力和藝術修養得到了提高,也為其后來竹笛演奏事業奠定了基礎。導師在大學五年的專業音樂學習時期,不僅對笛子演奏進行深入專業的學習,學校豐富多樣的音樂課程也拓寬了陸金山先生的藝術視野,對鋼琴、聲樂、長笛、笙等樂器的學習和研究,對其后來竹笛演奏和創作起到了重要影響。
第二節 多元音樂的熏陶
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新中國蓬勃建設發展得新時期,毛主席為發展和繁榮我國藝術文學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音樂文化事業也出現相互交流學習態勢,導師以優異的成績于 1961 年留校任教,并在同年參加"首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笛子專業教材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導師結識了崇拜多年的偶像--北派笛子大師馮子存。在 1962 年,導師前往北京跟隨馮子存先生深造笛藝。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馮老被導師刻苦堅韌的學習精神所感動,導師的笛藝也突飛猛進,并得到馮老真傳,對二人臺竹笛演奏風格有了更深的認識:笛子作為二人臺牌子曲的主奏樂器,在演奏時,氣息多以爆發力的運用為主,例如剛勁有力的跺音、氣沖音,靠強勁氣息爆發力用來表現悲傷壓抑的感情效果;花舌、飛指、滑音、抹音等豐富技巧的運用,使旋律的音響效果更加華麗流暢;在指法上,筒音作 3、6 在二人臺音樂中運用最多,多表現較為粗獷、蒼涼情緒,筒音 4、7 則善表現沉悶、憂愁的情緒特點,在學習二人臺曲目后,其曲目中的音樂旋律特點也對今后陸金山的笛曲創作和演奏風格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年的學習經歷使導師基本掌握了以馮子存為代表的北派竹笛演奏風格。
在 1963 年初,導師又前往上海跟隨南派笛藝大師陸春齡先生學習南派竹笛演奏風格。陸春齡是我國南派竹笛代表人物,在笛子演奏上,更注重氣息和指的運用,在氣息上講究"氣沉丹田",其腰腹強大的均勻控制力使其演奏旋律平穩流暢,口風控制音的強弱,使聲音到達強而不燥,弱而不虛的效果。在指的技法上,疊音、顫音、打音、贈音、小顫音的運用尤其是指顫音的巧妙運用,更加突出了濃郁的江南韻味。通過這段時期的專業學習,導師不僅對南派竹笛演奏風格的精髓深得領悟,其刻苦認真的學習態度深得陸春齡的喜愛,并手把手的將其創作、改編演奏的《鷓鴣飛》、《今昔》、《喜報》等作品一一傳授給導師。到上海學藝的過程也是一次交流互助的過程,這此期間,導師還與陸老的學生吳逸群、孔慶寶、俞遜發、高海、李祥庚、鄭正華等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藝,取長補短,使陸金山在演奏上更加成熟。南上北下的深造經歷使導師對更多音樂風格有了了解和認知,對二人臺和江南絲竹音樂特點及南北派竹笛演奏風格得到了全面的掌握,音色更加圓潤飽滿,技巧運用嫻熟精湛,導師竹笛演奏漸漸走向成熟。
深造回校后的導師,演出任務更加繁重;下鄉慰問演出、參加音樂節、太原匯報演出、石家莊慰問演出等各種慰問交流使其對二人臺演奏技法和江南絲竹演奏技法更加熟練地運用,并在此基礎上對南北派演奏技巧和氣息使用進行大膽創新結合,使其演奏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更具個人獨特的風格,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的交流慰問演出之余,導師還深受各地民歌和戲曲音樂文化的熏陶,吸收其他民間音樂的養分,與其精湛的演奏技巧相結合,并從 1958 年《海河之春》誕生開始,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如《運糧忙》、《苦去甜來》《高原放歌》、《歡慶》、《塞北春歌》《延河春早》等數十首,基于當時藝術文化交流繁榮發展的大環境下,導師的作品也體現著多元風格特點,如根據河北梆子素材創作的《苦去甜來》;根據內蒙爬山調素材與二人臺技法結合創作的《塞北春歌》;根據陜北民歌"花兒"素材創作的《高原放歌》等,不同音樂元素創作的不同風格的曲子也使導師的演奏更具獨特的韻味, 也為導師的演奏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三節 藝術路上的不懈追求
導師是新中國黨培養的第一批學院派演奏家,在文化繁榮的大環境中接受了更為專業系統的音樂學習,其北上南下的學藝經歷更是為其演奏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將南北派演奏氣息特點結合運用,在氣息的控制上更加游刃有余, 使其演奏的音色更加純凈,柔美且富有彈性,技巧上的南北派演奏技巧的融合創新運用,使其演奏更能表現音樂的真摯情感,長期的舞臺實踐,使其演奏更加趨于完美,被譽為"音質醇美、感情真摯,音樂敏感度強并富有詩情畫意的演奏家",曾為周恩來總理、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等中外要政演出,1987 年應邀赴美國巴爾的摩、費城、洛杉磯等地參加演出、交流。其精湛高超的演奏享譽國內外,同年在中國天津成功舉辦的獨奏音樂會也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譽。
在繁忙的演出交流之余,導師還不斷汲取各地民間音樂的養分,并對其在笛曲創作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一生中創作了大量優秀并耳熟能詳的音樂作品,如《海河之春》、《歡慶》、《苦去甜來》、《運糧忙》、《塞北春歌》、《高原放歌》等,在 1973 年為響應黨提出的"為了下一代"號召,陸金山還創作了《小司機》《鋤頭越倫心越甜》兩手兒童歌曲, 由于陸金山早年還對笙、嗩吶等其他民族吹管樂器進行吹奏學習,所以,在他眾多笛曲作品中也不乏根絕其他器樂曲改編的作品,如根據遼南鼓吹樂中同名笙管曲牌"梢頭"音樂改編的《江河水》,還有,根據二胡同名作品改編的笛曲《離騷》,以及根據嗩吶曲改編的笛曲《黃土情》等。這些優秀笛曲作品不僅使我國民族器樂曲曲目得到豐富,樂曲表達的情感與生活息息相關,其樂曲蘊含的豐富真摯的情感深深地感染著觀眾,在觀眾中得到熱烈響應。其中多數曲目已經錄制唱片并多次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播放,像《塞北新歌》《運糧忙》等作品還作為精品笛曲被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收入《中國竹笛名曲薈萃》并出版。
除此之外,導師從 1961 年留校任教至今從教 50 余年中,教出不少優秀的演奏家及音樂專業人才,在除培養學生外,導師對其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演奏成果也做出了總結,并將其出版發表,將自己的學術和理論經驗回饋給社會。導師在學術方面的著述主要有:《笛子自修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笛·簫·塤·笙·嗩吶吹奏指南》(南開大學出版社)《陸金山笛子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其中,《笛子自修教程》為我國最暢銷音樂工具書之一,多次再版,自 1978 年至 2013年已第 19 次印刷,印數達 31 萬 5 千 4 百余冊,被國內外多所音樂藝術院校作為正式教材使用。一根小小的竹笛竟然使陸金山的藝術之路星光璀璨,這不僅僅是天賦使然,在竹笛領域的成就也與導師刻苦努力,善于探索的學習精神是分不開的。
導師除了在竹笛演奏創作與教學做出了突出成果外,他對藝術的認真與鉆研精神使他在為塤的領域又做出了重要貢獻。改良的"十二孔塤"和"鴛鴦塤"不僅使塤的音域在十孔塤的基礎之上再度拓寬,音樂表現力得到再度提高,其成果還克服了傳統塤半音不全,指孔位置排列不符合人體生理特點的弊端。用導師"十二孔塤"和"鴛鴦塤"演奏的樂曲,音樂優美、獨特,音樂表現力強,得到業內外專業人士的一致好評和高度贊譽。同時獲得文化部的多次獎項。在重大發明成果的基礎上,導師為更好的體現"十二孔塤"和"鴛鴦塤"的獨特之處,也展開了塤曲的創作;在創作中,導師對笛子演奏技法的大膽借鑒,豐富多變的氣息技巧與隨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氣震音的使用,使塤這件古老樂器更加突出其古樸醇厚的歷史魅力,在 1990 年與雅馬哈世界著名電子琴演奏家齋藤英美的聯袂,更是將中國的塤文化推向了世界,為中國塤事業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由此上尋覓可以清楚地發現,導師的成功有自身的天賦因素,也與后天的勤奮努力木不可分,更有老師的器重和提攜,也有領導的關懷和培養。所以導師的成功即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