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音樂教育對人全面成長的價值探究
【第一章】音樂教育促進個人發展的作用探析緒論
【第二章】音樂教育的本質及特征
【第三章】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精神本質
【第四章】音樂教育的作用
【結語/參考文獻】人的全面發展中音樂教育的功能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4 章 音樂教育的作用
4.1 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發展
音樂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是培養受教育者健全人格和良好修養的有效手段。在這方面,一些教育家和音樂家都有過精辟的論述,美國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就曾這樣說過:"學習音樂不僅僅是為了娛樂、為了藝術,而是為了發展身心、開發頭腦,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科學的研究證明,人的生命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各項肌能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而由此帶來的各種能力的發展更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因此,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的各種能力的協調發展為前提的,而音樂教育則為這種協調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世界影響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雖然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國家和民族,在具體運用中都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形式,突出了傳承民族文化的教學內容,但他們對音樂教育的本質的認識確是一致的,他們都把音樂教育的目的明確為推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這種積極進步的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被人們廣泛接受和認同,成就了音樂教育史上輝煌的一頁。其先進的教育觀念和在實踐中總結積累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們今天的音樂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枴W爾夫認為,音樂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教育的手段,教育人、培養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才是目的。
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音樂天賦,音樂是可以超越語言界限進行欣賞的,因為它是人類最自然的思想情感的表達。音樂教育絕不僅僅是為了培養音樂人才,而是要面向所有教育對象,諸多因素決定了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成為職業音樂工作者,更不可能成為音樂家,而這些人恰恰需要音樂教育給予足夠的注,通過音樂教育鼓勵、幫助、培養他們的音樂能力,使他們喜歡了解音樂、懂得欣賞音樂、學會享受音樂。音樂教育不是少數人的事,不是追求仙術技巧的活動,更不僅僅是音樂的表演,而是創造機會,讓所有學生都能體會到音樂的美好。匈牙利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佐爾坦認為,人的生命和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他把音樂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不能被任何東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糧。沒有音樂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沒有音樂的精神生活是不健全的精神生活,沒有音樂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文化。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和認識,這個在作曲、民族音樂理論、音樂教育等方面都很有建樹的大師,把"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作為終身追求的目標。他對音樂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關系的認識與理解,使其提出了這樣一個教育目標。他還認為,好的音樂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其他學科的進步發展。所以,一個在音樂熏陶下成長,伴隨著音樂欣賞成熟的人,其修養會更豐富,生活會更充實,心態會更陽光。特別是在面對困境、遇到挫折、陷入孤獨的情況下,會更具有信心和勇氣,更善于創造機會,更勇于接受挑戰。
奧爾夫體系認為,中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情感藝術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能否收到良好的音樂教育,及早的開發聽覺能力,對孩子的今后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柯達伊和奧爾夫都密切關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問題,痛斥那種只重視發展學生理性思維、忽略人的感性直覺培養的學校教育是短視行為。明確提出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感性認識的最好途徑,并認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必然是感覺靈敏的人,愛觀察動腦發現問題的人??逻_伊認為,培養好的鑒賞能力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人的鑒賞能力是后天培養教育的結果,而在后天的培養教育中,音樂潛能能否得到早期開發又至關重要,只有在小學階段就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聽好的音樂,吸收好的藝術營養,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并不斷積累和沉淀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增強自身抵御丑惡的免疫能力。
柯達伊和奧爾夫都深刻認識到,音樂教育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民族、社會的音樂素質和修養,更是體現了這個國家、民族、社會的文化道德修養,好的音樂藝術是人們美好心靈、高尚品德形成不可缺少的催化劑,柯達伊曾說過,靈魂是需要知識和美塑造的,美好的音樂藝術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并通過音樂感受音樂背后的動人故事,激勵他們的成長進步。
音樂教育能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使他們的人生更加優雅、亮麗,柯達伊認為,早期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格,不僅是個人的精神財富,同時會影響到整個國家民眾的素質修養?!睹绹囆g教育的國家標準》中明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全體學生無論其家庭背景、有無殘疾或是天賦,都應該得到平等的藝術教育。這種對藝術教育的高度重視,反應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重視,也進一步折射出藝術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促進作用。
4.2 音樂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2.1 音樂教育促進人的類特性的發展
馬克思把人的類特性規定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馬克思明確說到:"正是由于這一點(由于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他又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和動物直接區分開來。"所謂的"類特性",是指人的超現實的精神本性。體現這種類特性的要求, 音樂教育就應表達人們對美好情感和崇高信仰的期待,反應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理想未來的向往。無論音樂種類和個性如何,作用就在于使每種情境下的人們,都能從音樂中獲取力量和解脫 ,走向希望。反應不同人群的需要,音樂的多元化作用,應當是是音樂教育追求的方向。音樂也會將身陷迷惘絕望的人,將沉淪于現實的人喚醒。這都是類本性的形上追求。
一部分人喜歡歡快、愉悅的歌曲、也許他們需要這樣音樂使他們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個年輕、上進的心;而有一部分人卻喜歡悲傷、抒情的歌曲,因為他們想通過音樂訴說自己心情或是遭遇。勞累的人們期待用音樂來緩解一天的工作生活壓力。但也有一部分年齡較大的人,他們并不喜歡,他們則是在午休、晚飯后選擇在公園里跳上一陣子的廣場舞。他們因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感受音樂的能力不同、目的不同,從而選擇了不同的音樂形式,組成了多個不同的群體,目的都是尋找意義。他們的共同點便是都是在享受音樂所帶來的自己需要的音樂感受。實現共同的音樂聽覺。共同的聽覺喜好。營造文化氛圍。
來達到人的交流與配合。 實現自我的認同以及對他人的認同。
4.2.2 音樂教育促進人的個性發展
人的個性的發展就是人的"一切天賦得到充分發展".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把人發展的第三階段看作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人的需要、直覺、心理、潛力、道德、觀念等等指的都是人的個性,只有不斷的滿足人的需要,使其由低向高發展,人的潛力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使人們心理日趨成熟、健康、穩重,使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得到升華等等,音樂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在人類理解世界上,它有著的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是人類心靈上的一把鑰匙,是溝通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紐帶,更是個人與其他人溝通的橋梁,在人的個性發展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是個人在社會中實現認同感的重要方式,音樂教育通過激發、引導而形成的力量陶冶著這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在音樂的世界里可以找到真正"個性"的自由,因為音樂賦予人們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想象和創造的思維是自由的。音樂教育是用一種文化形式滿足了人的"個性'發展的需要。
4.2.3 音樂教育促進人的社會特性的實現
個人特性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四方面內容:(1)個人與其他人的關系。
(2)個人與他人交往中,他們把對方看作是發展自身所需要的對象。(3)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4)個人在參與多種領域、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中,能夠擺脫掉個人的國家、種族、行業、個體等的局限性。
人的"社會特性"決定了音樂教育必須符合社會的需要,音樂教育的成果是以受眾的認同為原則的。"主流音樂"的思維便有了其存在的價值,雖然它在某個方面上也許會阻礙到"個性音樂"的發展。但音樂教育終將促使人的"社會特性"的形成。因為社會分工在當今社會中并沒有完全被消除,那么這種社會特性就是不可能回避的,也是社會和諧所不能欠缺的。音樂是人類的共同語言,它是溝通人類情感的橋梁,通過音樂教育的實踐活動,音樂作為溝通的紐帶,架起了人類心靈的橋梁,使人們不受國家、民族、膚色,不同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建立起共同的認同感與責任心。
4.3 對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
4.3.1 音樂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音樂教材內容的欠缺。
現在很多教材內容還都停留在 20 世紀 50 年代的歌曲,面對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式,不顧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較少,學生對音樂課的內容提不起興趣,影響了學生對音樂世界的探索欲望。
(2)音樂課程的不重視。
許多學校對音樂課程開設認識不足,主要表現在學校對音樂課不聞不問,認為其可有可無,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忽略了音樂教學,甚至用文化課擠占了僅有的音樂課程時間,音樂課也就成了過場。
(3)對音樂功能的認識不全面。
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通過音樂教育的教育實踐,培養的人們的音樂審美素質。音樂教學首先表現為一種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手段對人發展的影響是其他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它有輔助智育、德育的作用。在音樂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忽視了音樂教育本身的價值,漠視了音樂教育能培養人的潛能開發、創造意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只注重音樂課程的外在價值。而這種認識誤差,必然導致了音樂課程藝術性和審美性的喪失。因此,教育者在進行音樂教育教學時,應該避免這種專業化的傾向,使音樂功能得到全面的拓展和發揮。
4.3.2 對音樂教育的幾點的建議
(1)音樂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
扎實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是音樂教師必須掌握的,同時還應該具有豐富的音樂史、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史等一系列音樂類知識,具有準確和高水平的視唱、視奏能力,具備分析音樂作品和表現作品的能力等等,同時還應該有因材施教能力、組織課堂教學能力及舞蹈表演能力。長久以來,在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把教育的重點都放在了音樂技能的掌握上了,而對于其他方面能力的的學習大都不重視,這種理論的缺乏和人文知識的欠缺,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變得粗淺、片面。
(2)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真理的能力,使學生音樂學習的實踐意識增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中去,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音樂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相結合,音樂教育應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讓他們可以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活動中運用、在運用中加以創造,實現從"知識本位"到"人的全面發展為主"的飛躍。
(3)積極拓展音樂教育功能。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由于教育者過度的強調理論知識和音樂技能的教授,造成學生對音樂課的排斥,各種現代教育的媒體現在也被教育者過分的倚重,讓學生們的音樂課慢慢脫離了音樂教學的本質。教育者應通過音樂教育,讓學生真正感受音樂所帶來的美的文化、消除學生學習音樂只是為了從事音樂工作的不端正態度,樹立學生學習音樂的正確思想觀念,使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各個方面都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
(4)更新音樂教學內容。
教育者在提高學生音樂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該積極的探索音樂教學內容,使其豐富多元化。另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本民族和地方特點相結合,突出歌曲的民族地域性,讓學生能夠多接觸一些當地音樂,因為他們對本地音樂的旋律、節奏、方言都比較熟悉、更容易被接受理解、學習掌握。這樣也有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