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場賽事都是從發球開始的。發球是比賽的開始,也是各隊得分的主要手段。在實際的比賽中,比賽雙方都會發出具有一定力量的前沖飄球,它不僅可以直接得分,而且可以破壞對方的一傳,影響其技術、戰術的發揮,以及陣容戰術的配合,為本方創造反擊進攻和得分的機會。發球技術的好壞,常常反映出一支球隊的整體技術水平。本文就是對正面發上手飄球擊球瞬間的生物力學特點對發球準確性的影響進行論述,從而為發飄球的技術和技能的訓練提供一些幫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 . 1 研究對象
排球原地正面發上手飄球擊球瞬間的技術動作。測試對象為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教育系2011級、2012級各5名排球專修隊員。
【表1】
1 . 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發球技術動作、發球技戰術、發球現狀等相關的文獻資料。
1.2.2 運動生物力學法
\\(1\\)定機攝影;\\(2\\)圖片解析。
2 結果與分析
2 . 1 對擊球瞬間身體各關節角度的分析
表1是試驗對象中6名測試者在右手發上手飄球時擊球瞬間身體各關節角度的數值。這6名測試者發出的上手飄球均準確落在有效區域。從表1可以看出,擊球瞬間右側關節的角度平均值為158.14°,左側關節的角度平均值為140.38°時,擊出的上手飄球可準確落在有效區域。
表2是試驗對象中4名測試者在右手發上手飄球時擊球瞬間身體各關節弧度的數值。這4名測試者發出的上手飄球均未落在有效區域。從表2可以看出,擊球瞬間右側關節的角度平均值為155.85°,左側關節的角度平均值為139.23°時,擊出的上手飄球無法落在有效區域。
2 . 2 對擊球瞬間身體各關節角速度的分析
表3反映了試驗對象中6名測試者在右手發上手飄球時擊球瞬間身體各關節角速度的情況。這6名測試者發出的上手飄球均準確落在有效區域。在表3中,擊球瞬間右側關節角速度平均值為136.37° /s,左側關節角速度平均值為 -33.8° /s。
2 . 3 對擊球瞬間各環節角度的分析
表4顯示的是發球準確落在有效區域的6名試驗對象在右手擊球瞬間身體各個環節的角度情況。表5的4名試驗對象用右手所發出的上手飄球未落在有效區域。數據顯示4名試驗對象的右側各環節平均角度值為24.06°,左側各環節平均角度值55.58°。
2 . 4 對擊球瞬間各環節角速度的分析
在表6中的6名試驗對象右手發出的上手飄球均準確落在有效區域,通過對他們擊球瞬間各關節的角速度計算,得出右側各環節平均角速度為-271.6°/s,左側關節角速度平均值為67.04°/s。
對表6的環節角速度平均值進行比較,可發現當發球準確時,右側各環節的角速度平均值大于發球不準確時的右側各環節角速度平均值;左側各環節角速度平均值小于發球不準確時的左側各環節角速度平均值。由此可推測加強右側各環節的訓練可提高上手飄球發球準確率。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發球落點準確與落點不準確兩組數據中右肩角度值差異有顯著性\\(P<0.05\\),前者的右肩角大于后者的右肩角。
\\(2\\)發上手飄球落點準確時擊球瞬間各關節角速度均小于落點不準確時擊球瞬間各關節角速度。
\\(3\\)加強右側各環節的控制力訓練、提高左側各環節的爆發力可提高上手飄球發球準確率。
3.2 建議
\\(1\\)教師在教學中要格外注意加強力量素質和整體技術的同步訓練;還需要強調和突出發球動作的各個部分以及完整動作的訓練。
\\(2\\)發球時拋球要穩、要固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高和揮臂速度條件以及習慣打法,使每次發球時拋到固定點,既穩又準。
\\(3\\)擊球的手型、手法是依據發球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要在揮臂的軌跡、擊球用力、部位、聲音等方面利用判斷、對比、感覺等因素,去準確地把握運用要點,加快動作技能的形成。
\\(4\\)揮臂動作要沿著固定的軌跡揮動,不能忽左忽右,最后擊球用力基本是沿著水平方向。每次要擊準球的后中下部,力量要通過球體的重心,這樣球體不旋轉,而飄晃地向前飛行。
參考文獻:
[1] 鐘秉樞 ,蘇麗敏 .排球技巧圖解 [M].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3.
[2]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 .運動生物力學 [M].北京 :人民體育出 版 社 ,1990.
[3] 陳漢修.淺談排球正面上手發飄球的技術[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1\\(4\\):113-114.
[4] 陶維旭.排球比賽新規則的采用對比賽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 學 報 ,1999,33\\(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