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動作技術要求
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要求左腳向左上步,身體隨之左轉。同時左手向前推出,右臂伸直向后、向下擺動。右腿隨即上步,腳尖內扣,準備蹬地踏跳。左臂向下擺動并屈肘收至右胸前,同時左臂向上、向前掄擺,上體向左旋轉前俯。重心右移,右腿屈膝蹬地跳起,左腿提起向左上方擺動,上體向左上方翻轉,同時兩臂向下、向左上方掄擺。身體向左旋轉兩周,右腿在空中完成里合腿,左手在面前迎擊右腳掌,左腿自然下垂。其要點,一是右腿做里合腿時,要貼近身體。擺動時膝挺直,由外向里呈扇形。二是擊響點要靠近前面。左腿外擺要舒展,并在擊響的一剎間離地騰空。三是掄臂、踏跳、轉體、里合右腿等環節要協調一致。
2 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動作技術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技術動作分為助跑、起(踏)跳、空中動作和落地四個動作環節。因為不同動作環節所表現出來的運動生物力學的主要特征不同,所以文章將從四個動作環節分別說明,并且只是重點論述每個動作環節所表現出來的最主要的運動生物力學特征。
2.1 助跑環節
助跑階段是完成旋風腳 720 度動作的準備階段,這個環節體現出來的最多的是人體運動的運動學特征。人體運動的運動學研究中是以牛頓的經典力學為基礎的。因此,在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助跑環節動作分析時,把人體看成一個有質量但是忽略其大小、形狀和內部結構的質點。
助跑步數在 4 步以內,左腳制動、腳稍外展,運動員通過加速助跑使人體獲得較大的水平速度,并調動身體各個環節的力量,為完成技術動作創造基本條件。在此過程中,人體的運動軌跡是一條直線,其位移與運動軌跡是重合的。
2.2 起(踏)跳環節
起(踏)跳階段是指助跑的最后一步右腳落地的瞬間到雙腳離開地面之前并且人體對地面沒用任何作用力之間的階段。此動作環節體現的最多的運動生物力學特征就是人體運動的動力學特征。
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技術動作中還涉及到了人體運動中的力,由于人體的運動狀態不同,力也是不同的。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則是這個動作階段中體現最為明顯一對力。因為人體在起(踏)跳階段處于支撐狀態,必然會施給地面一個作用力,而地面也必然會產生一個與人施給它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反作用于人體,即地面的支撐反作用力。隨著人體運動狀態在起(踏)跳階段的不斷變化,過程中會出現地面靜力性支撐反作用力和地面動力性支撐反作用力。地面靜力性支撐反作用力是由于人體的重力的作用產生的,在起(踏)跳階段某個瞬間,是會出現人體重力剛好等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從而使得人體保持平衡狀態。
而在起(踏)跳階段的大多數時間內,人體雖然處于支撐狀態,但是因為人體的局部環節做了加速擺動,此時地面施給人體的反作用力就是地面動力性支撐反作用力。
因為在起(踏)跳階段除了有力的分析外,還要涉及到動量定理在起(踏)跳階段中對人體運動的運用和分析。所以根據起跳技術的動作特點,將起跳技術動作分為緩沖時段和蹬伸時段,然后運用動量定理和力的相關知識對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技術動作的起(踏)跳階段進行分析。
2.2.1 緩沖時段
在助跑的最后一步左腿或雙腿支撐過程的緩沖時段,即快速制動過程的時段,人體的身體重心高度、重心水平速度和膝關節角度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重心水平速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腳對地面產生的摩擦力引起的制動與支撐反作用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造成的。而身體重心的下降必然會造成重心水平速度的損失,但損失的一部分水平速度可通過雙腿的退讓性收縮以肌肉彈性勢能的形式儲備起來,以便在蹬伸時段釋放出來。此時段適當加大左腿膝關節的緩沖幅度可以保證良好的制動效果,使得上一環節的助跑動能更好地轉化為左腿伸肌的彈性勢能,為下一時段蹬伸力量的發揮起到促進作用,也使得蹬伸距離得以增加,為蹬伸離地時刻的垂直速度的提高打下基礎。此時段,左腳快速制動,上肢由右上向左下擺動,下肢相應關節應該相對鎖緊,通過增大沖量達到增大速度的目的,通過延長外力作用時間達到減少沖力的目的。身體重心由左腳快速制動時靠近兩腳之間偏近左腳位置而逐漸右移到偏近右腳的位置。緩沖時段人體會突然向下降低重心,此時地面的動力性支撐反作用力小于人體的體重,而減小的值與身體或運動環節的質量及加速度成正比。
2.2.2 蹬伸時段
蹬伸時段是起(踏)跳階段向空中動作階段過渡的最重要的環節。此時段,人體的身體重心高度、重心水平速度和膝關節的角度會由最低點逐漸上升。身體重心由偏近右腳的位置逐漸左移直至移至兩腳之間,上肢由下向左上加速上擺,并且擺動幅度盡量大,下肢的相應關節由鎖緊的狀態逐漸展開。在充分發揮肌肉力量的同時,依靠上一緩沖時段延長的最后階段工作距離延長力的作用時間,從而促進沖量的增加,為蹬伸離地做好充分準備。蹬伸時段由于兩臂是由下突然而迅速地向左上擺動,地面的動力性支撐反作用力便大于人體的體重,而增大的值與運動環節的質量及加速度成正比,為下一環節的騰空提供初始速度。
2.3 空中動作環節
空中動作階段是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整個動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指雙腳離開地面的那一刻到雙腳同時落回地面的這一時段。在這個階段中不僅要在空中完成轉體兩周即720 度的旋轉,而且還要在合適的高度完成空中的擊響動作,并要在空中保持造型的優美度,最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為下一環節的落地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此環節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的是運動生物力學中人體運動的轉動力學知識。轉動力學不能只將人體當成“質點”的運動來分析處理,而是要把人體看成不僅有質心的運動,還要有組成人體各部分繞其重心軸的剛體的轉動。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技術動作的空中階段屬于無支點、無實體軸的空中多軸復合轉動,是人體運動轉動類型中最為復雜的一種,其形式也更加復雜。人體進入騰空階段,里合腿擊響時刻則是在和人體的身體重心最高保持重合時才能保證有充分時間完成后面的動作,達到最好的效果。忽略空氣阻力身體只受重力作用,無論空中動作形式如何復雜都必須遵循角動量守恒定律,即轉動慣量 I 和角速度 ω的乘積守恒。轉動慣量 I 和角速度 ω 成反比關系,因此,身體處于騰空狀態時要想加快轉體的角速度,只有通過改變轉動慣量來實現。所以,運動員只有在空中通過改變肢體位置來減小人體轉動慣量加快轉速,雙手盡量靠近身體,兩腳并攏,盡量使肢體靠近垂直軸,從而完成 720 度轉體。
2.4 落地環節
落地環節分為著地緩沖和姿態保持兩個階段,這個環節主要體現運動生物力學的人體運動的靜力學知識。
上一環節的轉體動作結束以后,人體的身體重心距離地面的高度越高,完成馬步動作的時間和空間也就越充裕,上下肢就能夠得到及時伸展,落地穩定就越好,就越有利于落地動作的完成。運動員在進行 720 度接馬步動作的落地緩沖過程中,主要是靠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三大關節周圍肌群做退讓性收縮實現的。姿態保持質量的高低與落地后人體身體的平衡的穩定性有很大關系,影響人體身體平衡的力學因素主要有支撐面的大小,身體重心的高低,穩定角,平衡角和穩度(定)系數。要想保證落地穩定,落地時的支撐面就不能太小,重心不能太高,即馬步不能做得太小,要適當做低做大,同時也就保證了穩定角和平衡角的適度,從而有利于落地的穩定,動作質量的高標準完成。
3 結論
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動作技術是競技武術套路比賽中 C級高難度動作,此動作在套路中的編排運用及完成質量的高低對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尤為重要,因此在練習此動作時了解其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和知識對時間有重大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2008.6 重?。?3-64.
[2]李玉剛,柏開祥.運動生物力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張 勇.長拳中的騰空旋風腳 720 度的動作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04(6).
[4]高 麗.武術套路優秀運動員旋風腳轉體 720 度接馬步動作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J].體育學刊,2008(8).
[5]朱 凱,胡秀娟,李守平.競技武術套路“旋風腳 720 度 + 馬步”動作速度特征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4).
[6]郭志禹,朱 東,張勝年.高水平武術套路運動員典型跳躍難度動作生物力學參數的比較分析[J].少林與太極,2009(12).
[7] 袁學彬. 競技武術套路旋風腳 720 度接馬步的個案研究[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