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貽拳道特技動作旋風腿技術是指在完成踢擊的瞬間,身體幾乎與地面平行的狀態,踢擊腿高高伸起指向目標,踢擊腿在繞髓關節擺動時,動作類似于排球動作中的扣球動作。因此,旋風腿又被稱為“旋風扣”,因其旋風腿整個技術動作過程中攻擊腿最后離開地面而又最先落地,即動作表象為單腿起單腿落的特征。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單三”.
2、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吉林體育學院2013級貽拳道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動作分析法、邏輯分析法、錄像觀察法進行研究。
3、結果與分析
3.1 貽拳道旋風腿整體動作特征分析。
3.1.1 各階段動作技術時間分析。通過對所拍攝的20次貽拳道旋風腿完整動作的錄像進行分析后發現,旋風腿動作從右腳上步蹬地開始到雙腳落地結束,所用的總時間為1.2 3 1 0.3s,其中踏跳可以劃分為助跑、右腿緩沖和右腿蹬地三個階段,研究顯示,特技動作單腿360度旋風踢從上步開始到落地結束所需要的總時間為1.24 1 0.02s.其中踏跳可以根據其動作特點劃分為三個階段:助跑、右腿緩沖和右腿蹬地。其中右腿緩沖蹬地的時間為0.21 1 0.1、左右,蹬地時間為0.19 1 O.OIs,這表明在完成踏跳階段主要動作是的蹬地的時間要少于緩沖的時間,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來看這一動作時間特征有利于使身體獲得更大的反作用力,進而使身體能夠獲得更大的垂直速度。從身體制空時間0.51 1 0.01、和落地緩沖0.35 1 0.01、的時間特征來看,在身體制空的時間范圍里,重心上升到最高點的時間是不能低于0.23 1 0.01、的,身體重心從最高點到下降以致右腳落地的時間不低于0.25 1 0.01 s,從右腳接觸地面到左腳落地之間的時間差為0.035 1 O.Ols,這說明落地緩沖的時間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延長,這表明運動員的緩沖落地動作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起到了減小地面反作用力的作用。
3.1.2 重心移動軌跡。對貽拳道旋風腿技術動作比較穩定的學生動作的重心移動軌跡進行仔細觀察和分析后發現,其重心變化的軌跡特征是由下肢蹬地的即時動作開始到雙腳落地的即時動作結束,重心的運動軌跡表現出來的區間范圍為0H為0.91 1 0.02m.在右腿緩沖蹬地之時,身體重心的高度開始降低,其動作過程中的重心高度區間為由下降前高度1.06 10.02m開始到下降后高度為。96 1 0.02m,而在蹬地瞬間其身體重心開始上升為1.17 1 0.02m.由身體騰空到重心上升到最大高度的距離為1.86 1 O.OIm,其右腳落開始地的重心高度為1.03 1 0.02m,到左腳開始接觸地并站穩后的身體重心高度為0.95 1 0.02m.完成整個完整動作的過程中,身體重心在水平面內的位移距離為1.35 1 O.Olm.身體重心運動速度的變化也是比較明顯的,在上步緩沖階段其動作速度為V水平=4.36 10.25ms,而當水平速度轉化為垂直速度是,其V垂直==3.56 10.16m、和V水平=0.38 1 0.09ms.趙某踏跳時重心移動軌跡起伏小,水平速度較好地轉化為垂直速度,空中動作流暢而呈現出完美的拋物線。騰空時間占整個動作時間的40%左右,與其他貽拳道類跳躍動作相比,騰空時間長,重心垂直面內最大位移達0.93 1 O.Olm,軀十轉動角度約5400,體現出難度的同時突出了技術的觀賞性。
3.2 踏跳階段動作分析。踏跳階段的動作主要是指由助跑到最后一步右腳觸地瞬間到右腿最大緩沖到右腳離地瞬間的整個過程,即包括三個時相:右腳觸地、右腿最大緩沖和右腳離地瞬間。該階段的動作任務是通過助跑保持重心水平速度的同時,通過地面的垂直反作用力使重心獲得盡可能大的垂直速度,爭取獲得更大的制空時間,為運動員提供充足的完成整個空中動作的時間,同時獲取最大的轉動動能。在踏跳階段,軀十角逐漸減小,肩腳夾角在踏跳動作前后的角度分別是一25.10 1 0.8.和31.80 1 1.00.由于右腳在緩沖落地時,其右腳的蹬伸離地前的角度開始減小,J十隨著身體軀十角度的變小,身體的重心會在提升的過程中發生偏離支撐面的情況,并在減小了右腿壓力的同時,更有利于完成收腹發力并起腿的動作。肩腳夾角的運動變化趨勢直接反映在了貽拳道旋風腿的動作過程中,如通過上肢的制動來帶動下肢的旋轉等動作特點。
3.3 騰空階段。貽拳道旋風腿的騰空階段是指在的右腿蹬離地面的瞬間離地動作到完成轉體后的落地前的身體重心變化的全過程,其動作特點包括左腳擺動、右腳鞭打和下降三個時相。其軀十角是在右腿達到最高點時最小,而右腿在經過最高點后軀十角增大。肩腳夾角也在身體騰空后的0.14、達到最大,J十隨著兩臂和左腿用力向上擺的同時,左腿擺動至約與水平面平行時,兩臂、軀十、左腿一同開始制動,右腿開始積極的蹬離地面并做鞭打動作,左腿開始制動并屈膝,此時的肩腳夾角迅速的減小,J十在右腿完成了鞭打動作之后的0.27 1 0.01、時間內達到最小值一66.1 1 1.30.
3.4 落地階段。在貽拳道旋風腿的落地階段,主要包括落地與緩沖兩個基本動作要領,即在全身以右腳尖觸地開始過渡到前腳掌著地,然后右腿膝關節開始積極彎曲緩沖,同時開始外展,軀十隨著重心的下降也開始緩沖,臀部動作開始先提后壓,緊接著從左腳開始向后展開撐地,可以加大人體的平衡支撐面與穩定角,同時提高人體落地穩定性,此時左膝也積極彎曲,少十由沖量定律Ft= 4 my,故F= 4 my/t,在落地時,其緩沖動作要通過延長其作用的時間,從而來減小地面對人體的外力作用。在右腳落地時,其右跺角要保持900左右的適度緊張狀態,使身體在以右腳腳掌為支撐的旋轉大約1800,而且左右髓角均開始逐漸增大,少十隨著左腳的著地,軀十的角度由45.0 11.10開始逐漸增加到80.7 1 1.30.少十且在右著地時人體受力較大,兩腳開始同時著地,J十容易對胯兩側的肌肉的韌帶造成拉傷。
【參考文獻】
[1]付超,潛沉香,楊鋒.貽拳道特技動作旋風踢的運動學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01:68-71
[2]陳洪強.貽拳道特技動作單腿360度旋風踢技術探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18:157-158.
[3]方偉.貽拳道技戰術發展趨勢研究[L]北京體育大學,2011
[4]符新勇,張洪杰.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貽拳道運動員技術統計與分析[1]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0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