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個體社會適應的行為方式為觀測點,以個體社會適應的心理歷程為線索,采用《大學生社會適應行為方式問卷》,對 416 名體育大學生和非體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心理品質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1) 體育大學生與非體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心理品質存在顯著差異,體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明顯優于非體育大學生。2) 體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心理品質在性別和運動成績級別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3) 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心理品質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四年級在自尊自主和壓力應對這 2 個維度上的均值低于其他 3 個年級。4) 不同運動專項的體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心理品質特征顯示,開放自信、自尊自主是不同體育項目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心理品質的共性特征; 田徑項目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的總均值及在開放自信、客觀現實、情境調控 3 個維度上的均值都顯著高于籃球和競技體操項目大學生。此研究結果,為證明體育教育在促進和改善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作用提供了更加明確具體的實證依據,對進一步改進和提高學校體育水平和質量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 體育大學生; 社會適應性; 心理品質特征; 體育教學; 課程改革。
1 社會適應性評價的整合理論建構。
1. 1 社會適應性及其評價的研究評述 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已從理論闡述和實證調查兩方面證明,體育運動對人的社會適應性有顯著影響,體育能夠促進個體社會適應性提高[1 -3].但是,由于對社會適應性的界定不統一,使得此類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1) 在視角上比較片面,已有的研究者是以各自學派的基礎理論為依據,從其個人感興趣的問題出發,確定研究的切入點,一部分學者關注個體社會適應的心理機制,將其看作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過程[4 -8].也有學者將社會適應性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表現為個別差異的人格結構[9].前者只強調個體社會適應的動態行為過程,而后者則注重個體社會適應的靜態心理品質。2) 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也有局限性。我國的學者們直到上世紀 90 年代才逐漸開始放棄使用國外社會適應性量表修訂版,開始研究和編制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適應性量表。有一類量表的編制是從人格角度,通過使用語詞清單的方法,構建個體社會適應性心理素質維度[10]; 還有一類是以以適應不良的主要表現為測量社會適應性的依據,以學生所處校園情境為線索[11 -12].這些量表的使用,雖然從不同側面考察了被試群體的社會適應性特征,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采用語詞清單測量法,有可能會因為被試詞語理解能力的差異所產生的歧義導致測量偏差。采用情境線索的量表測量的是個體社會適應性的不良行為特征,盡管在個體適應性不良表現的程度上有較為確切地觀測,但是并不能對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做出評估。因此,在檢索相關研究成果時會發現,此類研究所得出的一致性結論大多只是籠統而概況的,多是將體育運動群體與非體育運動群體這 2 個群體的整體特征做比較,通過差異比較發現并證明體育對提高人的社會適應性產生影響并具有促進作用; 但是并沒有探討體育運動群體自身社會適應性所表現出的心理特質,也沒有深入分析不同項目運動訓練在社會性上所表現出的共性和差異性; 因此,有必要從整合的、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探究個體良好社會適應性所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征。
1. 2 社會適應性評價的整合理論建構 積極心理學家將積極心理品質定義為通過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而反映出來的一組積極人格特質,也叫性格優點( Character Strengths) Peterson 和 Seligman 從美德與積極品質的關系出發,將積極心理品質定義為個體獲得美德的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13].性格品質既具有穩定性也具有可塑性。性格品質不僅具有跨時間和跨空間的一致性,同時個體還可以通過后天的干預塑造自己獨特的性格品質,而從個體生命的全程來看,可塑性對個體的社會適應所產生的作用遠遠大于穩定性的作用[14].
據此,本研究是在整合前人多種研究取向和已有研究的理論成果基礎上,以個體社會適應性的積極心理品質為視角,以個體社會適應的心理歷程為線索,以個體社會適應的行為方式為觀測點,將社會適應性界定為: 個體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以及對自我的調節與控制,尋求自我與環境的平衡以及自我發展的行為能力[15].采用自行編制《大學生社會適應行為方式問卷》作為測量工具,試圖了解和分析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特點,深入探明體育運動的哪些因素能夠促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發展,以期對改進和提高學校體育教學水平,為發揮體育教學在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和發展作用提供一定的實證依據。
2 研究方法。
2. 1 研究參與者 采用配額抽樣方式,從北京體育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北京工商大學選取 450 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經過整理獲得有效問卷 416 份,有效率為 91% .被試樣本中男生 165 人,女生 251 人; 其年級分布是: 一年級 66人,二年級 126 人,三年級 124 人,四年級 100 人; 其中體育大學生 141 人,非體育大學生 275 人。本研究中的體育大學生是指在大學校園中學習并擅長某項體育運動且達到國家規定的運動等級標準的大學生。
2. 2 測量工具 采用自行編制的《大學生社會適應性行為方式問卷》,共 38 道題目,包括開放自信、客觀現實、自尊自主、壓力應對、情境調控、豁達寬容6 個維度。采用 Likert 5 點自評量表,從“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記 5 ~1 分,分值越高代表其社會適應性越強。本次測量總體問卷及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克 隆 巴 赫 α 系 數 分 別 為 0. 968、0. 892、0. 893、0. 878、0. 809、0. 834、0. 742.驗證性因素分析,6 個因子構建的模型 ( X2/ df = 4. 307,GFI = 0. 836,CFI =0. 842,I FI = 0. 842,RMSEA = 0. 06 ) ,模型結構擬合尚可[15].
3 結果與分析。
3. 1 體育大學生與非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比較。
對體育大學生和非體育大學生 2 個群體社會適應性的總均值及各個維度均值進行差異檢驗,發現: 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總均值顯著高于非體育大學生,且 6 個維度即自信與開放、客觀現實、自尊與自主、壓力應對、情境調控和豁達寬容均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體育大學生高于非體育大學生( 表1 ) .
3. 2 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特征。
3. 2. 1 體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的性別比較 進一步對體育大學生群體社會適應性的性別差異進行比較中發現: 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總均值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 2) .
3. 2. 2 不同運動級別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差異比較 在對不同運動成績等級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比較中發現: 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總均值在運動成績級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 3) .
從表2 表3 的統計結果中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發現,體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并不存在性別和運動等級上的差異,這與人們的經驗假設有所不同。
3. 2. 3 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年級差異比較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對不同年級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特點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在自尊自主和壓力應對這2 個維度上存在年級差異( 表4) .
后續檢驗結果還發現,年級差異全部來自 4 年級與其他年級。在自尊自主和壓力應對這2 個維度上,4年級學生的得分明顯低于其他年級( 表 5,圖 1) .
3. 2. 4 不同類型運動項目體育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比較 在此次抽樣調查中的 141 名體育大學生中,以田麥久先生項群理論為依據[16],考慮了被試運動專項的不同特點,其運動項目包括籃球、足球、排球、網球、競技體操、大眾體操、田徑、以及定向越野等 8 個項目。
由于有些項目樣本數量少,或者不同樣本間數量差別比例過大,因此最后選取了籃球、競技體操和田徑這 3個具有鮮明項群差異的被試樣本來進行分析和比較。
通過逐一比較每一類項目體育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的總均值和各維度均值可知: 籃球項目大學生的自尊自主均值最高,其次是開放自信; 競技體操項目大學生的開放自信均值最高,其次是自尊自主; 田徑項目大學生的開放自信均值最高,其次是情緒調控;鑒于田徑項目大學生社會適應的各個維度均值都大于其他 2 類項目體育大學生,由此可以確定,開放自信、自尊自主是這 3 個項目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共性特征。( 表 6)
進一步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 不同運動項目專長的大學體育生社會適應性的總均值以及在開放自信、客觀現實和情境調控這3 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經后續檢驗結果發現,運動項目上的差異全部來自田徑項目大學生與籃球和競技體操大學生的差異,且田徑項目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的總均值以及開放自信、客觀現實和情境調控均值都大于另外2 個項目的大學生。( 表7,表8,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