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競技比賽中跆拳道擊頭技術的應用分析
【第一章】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運用問題研究前言
【第二章 - 3.1】新規則下跆拳道擊頭技術的運用探析
【3.2 - 3.4】實戰中有效提高擊頭得分率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跆拳道競技中擊頭技術使用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3 競技比賽中影響跆拳道擊頭技術使用的因素
3.3.1 運動員自身的身體素質。
下劈和橫踢是對抗中比賽雙方普遍采用的擊頭技術,但是下劈動作是一個高位動作,對使用者的柔韌性的要求很高,腿部韌帶完全拉開,髖部完全打開的情況下才能發揮其巨大的威力。一個柔韌性好的運動員做出下劈技術動作更易得分,而一個運動員如果身體很僵硬,尤其是高踢腿時腿踢出的高度只能踢到自己的胸部和腰部之間,像這種身體素質的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勝難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對身體柔韌性要求的很高的擊頭下劈動作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有著很高的要求。
3.3.2 訓練擊打動作的準確性和速度。
橫踢的使用率占有較高的比值,這是因為橫踢的速度、力量、準確性相比其他技術要高。因此在訓練中需要加強對擊頭技術的速度、力量、準確性的練習。
例如,2012 年全國跆拳道冠軍賽男子 80 公斤級決賽上演了一出憑借速度和準確性逆轉奪冠的好戲。決賽中至第三局比賽臨近結束是場上的比分仍然是 0:1情勢十分不利于馬兆勇。但在比賽最后一秒馬兆勇踢中一分,進入加時賽。在加時賽中馬兆勇憑借自己攻擊的速度和準確性看準機會迅速出擊一擊命中,獲得男子 80 公斤級別冠軍。
3.3.3 動作的隱蔽性。
在實戰中,雙方運動員在進攻前多采取用假動作騙過對手,為擊頭技術增加隱蔽性,目的是更好更精確的擊打對方頭部。因此,運動員在平時訓練中可以有意識的練習擊頭動作的隱蔽性,已達到比賽中使用擊頭技術時,出其不意,一招制敵的對抗效果。例如,2012 年全國跆拳道冠軍賽女子 57 公斤級決賽中河南選手王瑋的對手是廣東選手李琬輝,兩人在三局比賽中始終處于膠著狀態緊咬對手,雙方都沒有得分,情況逆轉出現在加時賽王瑋擊中李琬輝頭部,電子記分儀顯示王瑋得 3 分,王瑋憑借這一記擊頭獲得女子 57 公斤級別賽冠軍。
3.4 實戰中有效提高擊頭得分率的應對策略
新規則提高了比賽中擊打頭部的得分率,這也就意味著在實際比賽中頭部擊打技戰術的使用頻率提高。那么采用哪些方法在場上提高得分率,以求比賽獲勝就顯得尤為重要。
3.4.1 進攻時要腿落拳到。
避免消極防御,攻擊防護是必須的。最好的防御是進攻而不是防守。比賽場上運動員把握有利時機發動進攻,可以先發制人,掌握先機,變被動為主動,獲得取勝的優勢。在搏擊運動中除拳擊外,無不強調拳腿與全身的協調性。在跆拳道實戰對抗中用腿法擊中對手后,拳法也同時打出擊中對手,發揮腿擊和拳打的連環威力,使得對手沒有反擊的可能。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負重練習,在小腿上綁上沙袋,練習下劈腿法,取下沙袋后,再快速連貫進行幾組空擊。雖然與腿部技術相比拳頭技術得分并不客觀,但是有時候可能憑借一分就會扭轉戰局,2012 年全國跆拳道冠軍賽男子 80 公斤級決賽運動員馬兆勇擊中對手的 1 分,比賽進入加時賽,在加時賽中,馬兆勇憑借"金腿"奪冠。
3.4.2 靠身綿隨,觸著即打。
跆拳道新規則規定,只要腳部和頭部接觸,不管是踢中、擦過還是僅僅碰了一下,就可以得 3 分或者 4 分。這一規定比較適合采用觸著即打的戰術,比如,倫敦奧運會女子 49 公斤級冠軍吳靜鈺,采用觸著即打的戰術在 10 秒鐘內連續三次命中對手頭部,連得 9 分后直接戰勝對手結束比賽。
近身綿隨,觸著即打戰術,運用粘連技法,敵入我牽引順勢四兩撥千斤搶在對手動作完成前主動縮短距離, 破壞對手完成攻擊動作時的有效距離,使得對方超越得分點而失去攻擊的作用。敵若退走我緊跟即進順勁發力擊人丈外,即你要入我讓入,你要退我跟你退,順勢打擊之。但要注意的是在做貼靠時要盡可能做好自我防守,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尋找時機做出高位應對動作.
3.4.3 反擊和迎擊。
防守和準備進攻的同時意識,即比賽中既要想辦法主動進攻對手同時還要尋找時機進行反擊。反擊是通過擴大雙方的距離使對手的攻擊落空,避其鋒芒,然后適時反擊。這種防守要求運動員有精確的的距離感,使得自己在瞬間后移躲開對手攻擊的同時能夠讓自己有一個最佳的反擊距離。這個動作主要是利用后滑步和撤步來完成。由表 8 中的統計數據來看,反擊的使用頻率也是頗高的,同樣的有效得分也很客觀,有利于爭取對抗的勝利。
由下表中統計的 2011 年的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擊頭技術使用的統計數據,可知,在比賽中,迎擊的使用頻率達到了 18.9%,得分率也占到了 24.2%,僅次于進攻技術的使用和得分率,可見迎擊在實際比賽中的使用不但可以讓運動員掌握場上的主動性,控制住場面,從而使己方運動員有心理上的主動性和掌控感,給對方以心里壓迫,同時,迎擊技戰術的使用,也更加容易獲得取勝的得分。
3.4.4 側移,以斜擊正。
即橫向防守,分內側和外側移位,通過側移破壞對手的進攻路線,控好自己的有效距離,高位技術應對。則以最小的打擊力量達到最大打擊效果,也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壯的不二法門。在平時的訓練中可以利用橡皮條訓練法,來增強腿部肌肉伸展性和收縮速度具體操作方法是用兩根橡皮條連接一個小皮球固定一處懸在空中,在小球前后左右快速晃動時,迅速用下劈技術踢擊。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增加腿法的準確性、變化的速度和角度。
3.4.5 以凸擊凹,順勢阻擋。
人體凹下的地方是需要重點防護的要害部位,如太陽穴、耳根、眼睛、鼻、心窩、肚臍、天宗、軟肋等,在對抗中以你凸出之部位,如拳、膝等去全力攻擊對手任一凹陷之處即可。當運動員無法躲閃對手的攻擊,會想一些辦法來削弱對方的效果,不要讓對方輕易得分,減少打擊力度,使對方不容易得分,例如推踢就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推踢的同時要為自己尋找合適的搶攻及應對時機。
3.4.6 各種技術配合協調。
運動員在比賽中使用非擊頭技術與擊頭技術時要做到協調、統籌兼顧,做到低位動作中有高位動作,高位動作中有低位動作,上下齊進共退,高低共贏。尤其是隨著電子護具的出臺和使用,運動員對非擊頭技術的防守意識有明顯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取得比賽的勝利擊頭技術無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例如,廣州亞運會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與非擊頭技術的配合使用,使得比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男子運動員比賽中使用非擊頭技術踢打軀干得 80 分,使用擊頭技術得 72 分,兩項得分合計占到了總比分的 85.4﹪;女子運動員使用非擊頭技術踢打軀干得 45 分,使用擊頭技術得 90 分,兩項得分合計占到了總比分的 91.2﹪。由此看見,在比賽中,技術的使用最好要結合實際情況互相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比賽成績。
參考文獻:
[1]辛 靜。淺析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對跆拳道比賽的影響[J].百家論壇,2006(09):36-38.
[2]王偉。普通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中田徑項目遭受冷落的原因及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11):28-31.
[3]張金俠。初中政治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體會[J].考試周刊,2009(09):46-48.
[4]楊峰。普通高校公共田徑選修課面臨的危機與發展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2008(12):56-57.
[5]董王偉。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1(13):67-69.
[6]季瀏。體育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麻雪田,王崇喜。 現代足球運動高級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 胡永宏, 賀思輝。綜合評價方法[M].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0.
[9]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體育統計[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2.
[10]邵華 4 記擊頭強勢取勝 遼寧跆拳道隊滿額進軍決賽[N].北國網-遼沈晚報,2013 ,05.
[11]防守全面擊頭與防擊頭 世界跆拳道好手留下"財富" [N]. 中國體育報,2006,08.
[12]勇敢搏擊過程打動觀眾 跆拳道公開賽難忘回憶[N].中國體育報業總社,2006,08.
[13]跆拳道觀賽常識:頭部軀干為目標,腳踢頭部得分高[N].北京日報,2007,04.
[14]趙萍,孫茂君。中外跆拳道賽事腿法技術運用情況的對比分析[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8,52-67.
[15]朱輝,薛新軒。中外男子跆拳道運動員比賽腿法技術運用情況的對比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112-134.
[16]蘇興田。 跆拳道新規則實施影響競賽因素的相關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8,103-110.
[17]劉靜春、車九菊。從韓國跆協深化新規則的舉措看跆拳道技戰術的發展趨勢[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 211-213.
[18]文鋒。論跆拳道運動員進攻技術訓練[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58-65.
[19]王軍利。2005 年跆拳道競賽規則修訂的內容及其影響[J].遼寧體育利一技,2006,78-102.
[20]李寧,劉永在。實行新規則后對跆拳道運動訓練與競賽的影響及對策[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5,152-165.
[21]郭瓊。 跆拳道運動員的技能及其訓練[J].貴州體育科技,2007,43-44.
[22]袁震瀾。試論國家隊跆拳道運動科學訓練的主要特征。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87-90.
[23]高峰,徐德正。 跆拳道絕招技術的訓練原則與方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145-153.
[24]蔡景臺。足臺拳道訓練內容構建研究[J].溫州大學學報,2003,3.59-60.
[25]田麥久。戰術能力及其訓練方法[M].中國學校體育,1993.4 52-60.
[26]過家興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87,23-25.
[27]董國珍等。學校體育運動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90-102.
[28]徐本力,運動訓練學[M].濟南:山東出版社,1990,46-65.
[29]蘇不仁。乒乓球教學與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58-69.
[30]體育學院本科通用教材編寫組,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11-14.
[31]中國跆拳道協會翻譯,首屆全國跆拳道教練員培訓班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32]川朱輝,薛新軒。中外男子跆拳道運動員比賽腿法技術運用情況的對比分析[J].武漢體育學 l 洗學報,2002,32(6):149.
[33]馬波。2002-2004 年我國跆拳道錦標賽賽況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2):98-99.
[34]程磊,潘慧炬,毛旭江。2006 年全國跆拳道錦標賽技術統計與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7,4(7):133-134.
[35]申旭。2007 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技戰術應用分析[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8,27(1):69-70.
[36]高志紅,崔志強。我國跆拳道技戰術存在的問題及執裁導向[M].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21(6):100-102.
[37]謝云。中國優秀女子跆拳道運動員技戰術特征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55-61.
[38]周有財。我國男子跆拳道技術運用現狀及對策進行研究[J].武漢:武漢體育學院碩士論文,2006.,35-39.
[39]范小君。第 29 屆奧運會中、韓男子跆拳道技術運用能力的差距與反思[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210-223.
[40]魯凡,高志紅,張雷。世界男子跆拳道技戰術的發展趨勢和中國跆拳道男隊的差距分析 2006 年"伊朗公開賽"和"卡拉奇城市金杯賽"綜述[M].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12):96-98.
[41]劉衛軍。 跆拳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6-127.
[42]周財有。我國男子跆拳道技術運用現狀及對策研究:.湖北:武漢體育學院,2006,103-105.
[43]陸林。新規則變化對我國跆拳道備戰奧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6):61-63.
[44]楊志軍。2008 年北京奧運會男、女跆拳道比賽技術統計與對比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5):50-53.
[45]高志紅。2004 年全國跆拳道冠軍賽技戰術運用情況的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4,13(3):122-123.
[46]陳曉容。體育戰術學[J].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47,297.
[47]錢紀明。跆拳道踢腿動作速度研究[J].臺北國民體育期刊,13 卷 1 期。
[48]李士英。競技武術散手攻防戰術行動運用現狀的定量分析: [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1999,110-122.
[49]洪商來等。韓國優秀跆拳道運動員某些生理、生化特點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7,20(1):22-29.
[50]劉衛軍跆拳道[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77-89.
[51]陳小蓉。體育戰術學[J].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60-91.
[52]伶慶輝。武術散打技法[J].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7,170-182.
[53]謝亞龍,王女英等。中國優勢競技項目制勝規律仁 M3.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99-102.
[54]劉衛軍。跆拳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37.
[55]國家體育總局審定。中國跆拳道競賽規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56] 湯靜淺析橫踢及其系列技術在競技跆拳道比賽中的應用[J].武術學科。2004(4):2.
[57]李德祥。跆拳道快速入門[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87.
[58]劉強。論跆拳道技術運用中高級實戰技巧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21(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