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競技比賽中跆拳道擊頭技術的應用分析
【第一章】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運用問題研究前言
【第二章 - 3.1】新規則下跆拳道擊頭技術的運用探析
【3.2 - 3.4】實戰中有效提高擊頭得分率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跆拳道競技中擊頭技術使用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1 前言
1.1 選題依據
跆拳道作為一項東方體育項目,同時又是奧運會比賽項目,在跆拳道的比賽過程中, 往往會隨著比賽實際情況的變化而對跆拳道規則做出相應的修改,最明顯的便是對有效擊打頭部獲得得分的分值一再加大,短時間內竟提高到 4 分,這種規定必然會引起實際比賽中運動員對各種技戰術選擇的變化,尤其是擊頭技術的使用,在比賽中的頻率將會加大。跆拳道規則對于能夠擊打的頭部部位有著明確的界定:允許使用腳的技術擊打鎖骨以上的部位。但是禁止擊打后腦部位。相對于擊打腹部來說頭部的面積明顯小于腹部,而且擊打頭部屬于高位動作,相對于擊打腹部來說,擊打頭部的難度要大一些,因此,在之前的跆拳道對抗中,運動員往往更傾向于選擇擊打對手的腹部,但是對于擊打頭部獲得分值的提高,在實際比賽中擊打頭部的情況將會增多,使用頻率會不斷提高,甚至會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為擊中對手的軀干只得 1 分,轉身技術動作擊中軀干得 2 分,擊中對方的頭部得 3 分,轉身技術動作擊中對方頭部則高達 4 分,即"大于九十度轉身腿法擊中頭部算 4 分,小于九十度轉身腿法擊中頭部算 3 分,大于九十度轉身腿法擊中胸甲算 2 分,小于九十度轉身腿法擊中胸甲算 1 分,正拳、下劈、腿踢、側踢擊倒對方算加 1 分".《跆拳道得分規則》得分比例來說,可以看出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的重要性,同時擊中軀干休克的可能性是相當小的,而擊中頭部休克的可能性特別大,根據各種擊頭技術的特點,針對跆拳道關于擊頭得分新規則的制定,通過查詢山東省跆拳道運動隊、山東省體校以及其他體育運動學校的專業跆拳道運動員的運動成績、技術使用情況和擊頭成功率等方面的資料,并分析研究了 2008 年北京奧運會、2009 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2011 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等幾次重大賽事中跆拳道專業運動員對擊頭技術的使用情況和得分情況,得出各種數據總結出結果,從而為跆拳道比賽的取勝和今后跆拳道教學的側1.重點提供理論支持。
目前學術界對跆拳道的相關研究中,大多以腿法的運用和跆拳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為研究對象,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研究已經較為成熟。而近年來隨著跆拳道新規則的出臺及電子護具的應用,比賽中擊中對手的軀干只得 1 分,轉身技術動作擊中軀干得 2 分,擊中對方的頭部得 3 分,轉身技術動作擊中對方頭部高達 4 分,所以在比賽中擊頭的使用越來越頻繁,一個運動員所具備的擊頭能力也直接影響著比賽結果。與此相反的是目前中國運動員在跆拳道擊頭技術的運用方面與國際高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學術界對跆拳道競技中擊頭技術的運用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因此這一領域還存在著較為可觀的研究空間,正是基于上述問題的存在,本人才有了對本文研究提出操作的可行性。
本文的研究內容圍繞跆拳道競技比賽中擊頭技術的運用展開。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分析和研究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運用的特點和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力求在運動員的平時訓練和實際比賽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目前學術界對跆拳道的相關研究中,大多以腿法的運用和跆拳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為研究對象,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研究已經較為成熟。但是學術界對跆拳道競技中擊頭技術的運用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目前以擊頭技術的運用為研究對象的著作主要有:《世界男子跆拳道技戰術的發展趨勢和中國跆拳道男隊的差距分析》作者魯凡、高志紅、張雷,文章對世界男子跆拳道技戰術的最新發展趨勢進行了歸納,"對中國跆拳道男隊存在差距的主要表現進行了歸納,對差距產生的原因進行了簡要分析".李丹和胡賢豪的《2010 年跆拳道冠軍賽擊頭技術探析》,以 2010 年跆拳道冠軍賽半決賽、決賽中擊頭技術的使用情況為研究對象,對"跆拳道比賽中運動員使用擊頭技術的得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旋轉踢擊技術在跆拳道比賽中應用的分析》以 2010 年廣州亞運會跆拳道決賽階段比賽及 2011 年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跆拳道比賽中的各種旋轉踢擊技術的使用及得分情況為研究對象,通過數理統計的方法分析了跆拳道運動規則改變之后對運動旋轉踢擊技術擊打對手得分的應用情況。
陳鄒琦在《跆拳道擊打動作速度及訓練手段設計的研究》一文中認為我國跆拳道的技術風格是"快高變控準",并且強調"準"是制勝的基本要求,精準的擊打到對手才能獲得得分。文章以跆拳道擊打動作速度及訓練手段設計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了跆拳道項目專項速度素質訓練的特點及要求文章得出結論:要提高技術動作的速度,在訓練中,設計合理的體能訓練或專項技術訓練會有很好的效果。
陳立新等在《當前跆拳道運動競技能力的發展趨勢及對策》中的觀點則是跆拳道運動要在國際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鄂倘肋\動的特點及其發展趨勢研究》以練習跆拳道者為研究對象,認為競技跆拳道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促進了跆拳道運動的發展,但是跆拳道的進一步發展不要拘泥于奧運會的束縛。
曹冬等人的《對跆拳道比賽安全性的研究》一文認為跆拳道運動項目具有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修練身心的作用。對練習者的道德品質、禮儀舉止、拼搏精神極具熏陶作用。
北京體育大學的楊志強在《跆拳道橫踢技術和散打鞭腿技術的對比分析與研究》一文中則認為為充分發揮實戰搏擊中腿法的威力作用,在比賽中是十分重要的。
辛靜在《我國跆拳道運動發展現狀研究》一文對影響我國跆拳道運動的發展的社會學因素及存在的若干問題從競技跆拳道和大眾跆拳道兩方面進行研究。
劉海斌在《跆拳道后腿橫踢技術的運動學研究》一文中分析認為目前國內外有關跆拳道運動研究的相關文獻中國外研究的角度和內容基本局限在運動損傷和康復上而國內的相關研究則主要集中在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戰術運用、運動損傷與康復等幾方面。
陳建等《跆拳道運動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對策》一文的觀點則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舉辦各個水平的跆拳道裁判員培訓班,增強運動員實戰練習機會增加國內高水平的跆拳道比賽次數。提高我國跆拳道運動員的比賽實力。
侯盛明的《世界跆拳道比賽擊頭技戰術特征分析》,認為"使用擊頭技術時,作閉式站位運用最高,其次是右開式站位".牛良才、張惠欣、張秀麗的《跆拳道運動員擊頭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研究》,研究了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運用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楊愛勝的《對我省跆拳道專業運動員擊頭技術的分析》認為競賽中擊頭休克的可能性要比擊打軀干休克的可能性大,在競賽中擊頭技術的運用要重要的多。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擊頭技術的研究著作相對不多,尚有較大研究空間,鑒于擊頭技術在比賽中的重要性,對跆拳道擊頭技術的相關研究力度未來畢定會加大。
1.2.2 中國跆拳道運動的發展。
1.2.2.1 跆拳道運動的傳入。
"運動"是與生命相伴始終的現象,運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種抵御外部威脅的能力的延伸,尤其是在人類產生的最初階段,運動能力的強弱似乎意味著對生命的保護力度。于是運動便于生命牽扯頗深,隨著運動的進行,生命在不斷的延續,人類的文明也不斷的傳承下去,進步變不言而喻。體現人類意志的運動在人類的演進中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在跆拳道的發展演進歷史中其定義隨著歷史時期的不同也曾有所區別。
1968 年李元國認為對跆拳道的定義是"跆拳道不是以追求勝負為終極目的的武術,而是以汗水和鍛煉為基礎,超越有形和無形的艱辛,試圖完善人格的君子之武術",并且認為"跆拳道合理使用全身,包括充分使用平時不常運動的肌肉,是注重手腳并用的非常理想的運動".
到了 1972 年崔洪熙則認為跆拳道是"赤手空拳鍛煉手腳,不管何時何地,不管對方手持什么樣的武器發起攻擊,都能保護自身,并且具備自信和高度精神修養的武術",到了 1973 年對跆拳道的定義和認識則發生了不同于以往的變化,1973 年李鍾佑將跆拳道定義為"人的生存意識的肉體表現和欲將精神追求具體化的體育活動".
在跆拳道的歷史中開始把跆拳道歸入體育活動,不再單純的認為是一種強身健體和自我保護的武術技能。繼之后的時期,對跆拳道的定義基本都是把它看做一種運動:如 1975 年時鄭燦莫就認為"跆拳道的使用者是不持任何武器的,僅僅是以腿進行踢擊和躲閃,以拳來擊打或格擋的武術并且把修身養性追求為人之道的一種有益的運動".到了 1978 年,對跆拳道的定義則更加完善和全面,例如,樸海萬認為"跆拳道的所有動作從自我防衛的本能出發,循序漸進地從消極被動的動作發展為積極主動的動作,最終到達克服自我,領悟大我,熱愛和平,重視禮儀,培養百折不屈的精神,引導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至此,跆拳道運動中的精神價值開始被發現和重視,包括禮儀和自我修養的精神內涵,而之后的定義中則更加完善了跆拳道的精神價值含義,如"跆拳道以樹立健康的人格為目的,不使用任何武器為特點的韓國體育運動,可廣義定義跆拳道是具有教育價值的身體運動,以腿為主的防身體育運動和完善人格的武道".
直至新世紀,跆拳道的武道體系已經完善起來,作為一種獨特的國際賽事的比賽項目,跆拳道的發展已經日臻成熟和完善,例如,2001 年時李圭衡、裴永尚以及宋衡錫等人就確定的認為"跆拳道簡單地說是東洋各國數百年來崇尚的武術,現已在韓國具備了現代武道的體系和面貌".至此可認為跆拳道無論是從其精神內涵還是競技規則和技戰術,都已經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體系,據此,跆拳道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價值也更加彰顯。
雖然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對跆拳道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沒有否認跆拳道其實是可以看做是一種腿和手的運動體系。從字面意思分開來理解便是:跆是關于腿的技術體系,而拳則指的是手的技術體系,跆拳道的道字則是一種哲學態度或生活方式,那么跆拳道三字綜合起來即是一種以腿和手的技術為基礎,通過品勢、對打、閃避、擊破等身、心體驗來感知的直觀的人的肢體的運動行為。因此,安容奎便將跆拳道定義為:"跆拳道是使用人的全身部位來形成一種使用者自身攻防體系為特點,武道行為中包含了培養堅強、頑強堅韌、健康的人格,改善身體條件,包括升華人的精神境界為目的的一種道德方面的修煉和引導自我的完善,一種追求和平的技術體系的原理,以及在實踐中反復踐行禮儀規范,跳脫出自我的思維模式,獲得更為廣泛的生活適應能力的競技體育行為。"
1.2.2.2 我國跆拳道運動的初步發展。
與韓國傳統比賽項目不同的是,中國的跆拳道運動是從上個世紀 80 年代左右才開始起步的。1988 年,對于跆拳道來說是一個值得記入跆拳道歷史的年份--1988 年漢城奧運會跆拳道被列入表演項目,可以說這是跆拳道走進奧運會的開始,至此,跆拳道才開始在國內引進。
20 世紀 80 年代末時,世界跆拳道聯合會才開始決定在中國開展跆拳道的相關項目,同時中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開始認識到跆拳道項目在不遠的將來極有可能被作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于是鑒于此種預測便決定在當時的北京體育學院嘗試性的開展跆拳道的相關教學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活動得益于金圣根和李仲佑兩人,他們前者出資,后者負責組織技術力量,最初引進的跆拳道教學活動便由此開始在北京體育學院進行。
1989 年,曾在美國夏威夷開辦跆拳道道館的美籍韓裔跆拳道教練李大成受聘開始在北京體院教授跆拳道課,這次授課為期三周,時間雖短但對于當時在國內尚屬新生事物的跆拳道來說已屬十分有益,有相當數量的北京體院武術系的大學生們于此次授課中接受了跆拳道的啟蒙,受益匪淺,由此,可以看做是跆拳道運動在國內的正式啟蒙教育。李大成在執教結束后認為跆拳道運動很適合中國人學習,因為它具有對人身心進行教育的價值,跆拳道是非常適合在中國開展的一項運動。在 1993 年舉行的第 103 屆全會上,跆拳道運動開始成為奧運會的一份子,被正式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在此動力推動下,跆拳道運動在國內便開始加速的發展。次年,國家體委訓練競賽一司負責開始正式負責跆拳道項目在國內的發展,由此跆拳道在國內的發展開始步入正軌。
1995 年,可以看做是跆拳道運動在中國發展的第二次啟蒙年,韓國龍仁大學的跆拳道教授楊鎮芳,來到北京體院進行第二次跆拳道啟蒙教育。這次授課比起第一次時間要長得多,這次授課為期一年。較長時間的教授有利于學員系統的學習,可以說這次授課更為深入。同年 5 月,由金圣根先生出資在北京體育大學舉行了全國跆拳道冠軍賽。
還是在 1995 年,中國的跆拳道運動員們開始走出國門參加世界級比賽。這一年中國跆拳道隊參加了在菲律賓馬尼拉市舉辦的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作為具有首次參加的跆拳道世界性的賽事活動。此次出征中國隊的運動員陣容僅僅是 3 男5 女共 8 名運動員參賽,這次參賽的結果是除了男子運動員馬伯樂在第一輪比賽中贏了印度選手外,其余隊員皆是在第一輪比賽就敗北。
同年 12 月,中國跆拳道協會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之后中國跆拳道協會分別加入了世界跆聯和亞洲跆聯。這時候的中國跆拳道協會只是以協會的名義開展工作,其真正的身份仍然是中國跆拳道協會籌委會,正式的中國跆協在 2004 年經國家民政部批準后才正式成立。
1995 年底,首次國家跆拳道隊集訓由當時的國家體委訓練競賽一司組織在天津西青體育館進行。首次集訓包括 30 多位國家隊跆拳道運動選手。訓練期間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伍紹祖在春節期間前去集訓地看望了正在刻苦訓練的跆拳道選手們,題寫"守道待時"來勉勵在那里參加集訓的中國跆拳道運動員們,刻苦訓練,報效祖國。這 30 多名選手中有 12 人參加了 1996 年 6 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亞洲跆拳道錦標賽。這次參賽的所取得的成績是很不錯的,中國隊斬獲了銅牌一枚:由男子大級別選手門鳳偉獲得。在國際跆拳道大賽中這是中國跆拳道運動員首次獲得獎牌。同時中國首次選派 4 人參加跆拳道國際裁判培訓班,并全部獲得國際賽事裁判資格。
之后,在國內也相繼開始舉辦跆拳道的賽事和活動。1996 年 5 月,中國跆拳道協會成立后的首屆全國跆拳道錦標賽在浙江省金華市舉行。當時參賽者頗眾,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行業體協、體育院校以及解放軍的 22 多個運動隊,大約有 500 多位運動員參加了此次比賽。
同年底,又在北京體院舉行了一場全國性的冠軍賽,值得注意的是參加浙江金華錦標賽獲并取得了排名前 16 的運動員有資格參加冠軍賽。由此開始,每年都會在國內舉行一次全國錦標賽和全國冠軍賽,這種賽制一直延續下來。對于參賽運動員來說,參賽的福利是直接的可觀的,例如,運動員在全國錦標賽和冠軍賽上獲得的相應名次是與他們的技術等級、工資、獎金以及津貼直接掛鉤的。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鼓勵運動員的訓練參賽積極性,成為運動員積極進取的有效動力。此后,這類賽事便成為國家的正式體育賽事來進行。
為了給世錦賽和悉尼奧運會參賽做準備,同年,在當時的北京體育大學組織了一次國家青年隊的集訓,參加這次集訓的有包括陳中和賀璐敏等在內的 50 多位青年跆拳道運動員。世錦賽前,在李仲佑先生和金圣根先生的幫助下,1996年至 1997 年,中國國家跆拳道隊先后 3 次前去韓國訓練,在韓國體育大學,與煤氣公司的職業跆拳道隊和地鐵跆拳道隊一同參加了訓練,期間李仲佑先生也曾來華十多次親自輔導國家跆拳道隊的訓練,同時,金圣根先生也是非常關心經常來華看望參加訓練的運動員們,并不時給予隊員們深切的鼓勵。
1997 年 12 月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國國家跆拳道隊參加了比賽,并且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此次參賽共斬獲了兩枚獎牌,這兩枚獎牌分別是男子 68 公斤級銅牌和女子 47 公斤級銀牌。分別由北京隊的運動員劉闖和來自武警隊的運動員黃鸝獲得。這是中國國家跆拳道隊參加的第二次國際性賽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這次世錦賽上中國的裁判員開始出現在比賽現場執法,這也是中國裁判員首次在國際性賽事上亮相。
世錦賽后,跆拳道國家隊的訓練和管理方面不斷的改進和加強,例如邀請外教來華執教,安排國家隊的隊員們出訪交流切磋,參加比賽像美國公開賽、亞洲錦標賽以及韓國公開賽等一系列比賽。這些做法開闊了隊員的視野和訓練思維有利于更進一步提高跆拳道的競技水平和全面發展。
1999 年,韓國體育大學的跆拳道運動員徐圣教來到中國開始在浙江省跆拳道隊執教,這次執教為期 6 個月,浙江省跆拳道隊這次聘請外教可說是開創之舉:
因為這是首次邀請外教到省級的跆拳道隊進行執教。中國跆拳道的發展也曾經得到了當時的世界跆聯的支持:1998 年,世界跆拳道協會選派韓國籍運動員鄭根杓到中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執教訓練。鄭根杓來到中國后依然是當時的北京體院執教,訓練國家跆拳道青年隊,同時,樸鐘漢來擔任鄭根杓的助理協助鄭根杓的執教訓練事務等。經過不斷的訓練提高中國跆拳道國家隊的實力有所提高并不斷活躍在國際賽事中。
1.2.2.3 我國跆拳道運動的崛起。
1998 年到 2001 年的三年中,中國國家跆拳道隊曾先后參加了世界杯、亞錦賽和亞運會以及東亞運動會等賽事。但是,在這些賽事中國家跆拳道隊的男運動員的表現還是比較差強人意的,遠沒有女子跆拳道運動員的表現讓人滿意,在參加的這些比賽中只有女運動員獲得了冠軍,而男運動員則與金牌無緣,頻失冠軍榮譽。此后國家跆拳道隊便成為亞錦賽的???,頻率是每 2 年參加一次亞錦賽,在亞錦賽的成績逐步提升。同時,中國跆拳道國家隊還加了 2000 年世界杯比賽,同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這次比賽中,中國國家跆拳道隊女子運動員表現不俗:
女子輕量級運動員孔繁桃在此次比賽中獲得 1 枚金牌??傮w來看中國國家跆拳道隊在國際賽事中的表現也越來越好,整體在表現出一種逐漸的進步,但是,就男女性別來看的話是女運動員的進步中國隊在亞錦賽、世界杯和世錦賽的成績逐年進步,女子的進步速度要快于男子運動員。例如,除了在世界杯比賽中女子運動員取得不俗成績之外,在 1999 年的加拿大埃德蒙頓世錦賽上,女子運動員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女運動員王朔獲得了 57 公斤級比賽的金牌。而這枚金牌便是中國跆拳道運動員在世錦賽上獲得的第一枚金牌。之后在 2001 年,中國跆拳道隊參加了韓國濟州島世錦賽,遺憾的是在這次世錦賽中國家隊沒有斬獲金牌。但是在這一年,中國跆協和美國跆協簽訂了雙邊合作交流的協議,約定中美跆拳道隊可以互訪,進行技術交流。這一協議的簽訂對中國跆拳道隊的進步和發展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此外,中國隊參加了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的跆拳道項目比賽,在這次比賽中女子大級別運動員陳中獲得金牌,而其他則沒有獲得獎牌。在之后舉行的菲律賓奧運會資格賽中,中國國家跆拳道隊女子運動員陳中和張會景獲得了參賽資格,男子運動員張偉勇獲得正 80 公斤級參賽資格。在這次比賽前,楊鎮芳和其他兩位韓國跆拳道運動員受到中國臺協的邀請與此次參賽的中國跆拳道隊在北京體院展開為期一周的共同訓練交流。悉尼奧運會上女子運動員陳中奪得一枚金牌,這枚金牌的獲得進一步激起了國人對跆拳道的興趣。
2001 年,跆拳道運動列入全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自此國內各省市開始重視跆拳道項目的比賽。開始成立自己的專業跆拳道隊。順勢而為,2001 年在上海青浦舉行了首屆全國青少年跆拳道錦標賽。從 2004 年,跆拳道開始列入城市運動會,由此開始重視培養后備人才和建設人才梯隊。曾經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女子小級別冠軍的吳靜鈺在之后舉行的世界青年錦標賽和亞運會以及世界大學生比賽中均取得可賀的成績:成功摘取金牌。在國內跆拳道熱潮的推動下 2001到 2004 年這段時間內,中國跆拳道項目不斷進步,在參賽的各類國際賽事中獲得了優異的比賽成績,尤其是女子跆拳道運動員,她們的表現比起男子則更為突出和值得肯定。
2004 年雅典奧運會跆拳道比賽中,中國跆拳道運動員陳中和羅薇分別獲得女子中大級別比賽的冠軍。但是,男子運動員則沒有取得參賽的資格。在此次比賽前韓國體大跆拳道教授安槿雅應邀在國家隊執教 1 周。
2008 年 4 月,洛陽亞錦賽上,中國跆拳道運動員分別獲得男子大級別金牌和銅牌各一枚。同年 8 月,北京奧運會跆拳道比賽中,國家跆拳道隊獲得了女子小級別金牌和男子負 80 公斤級銅牌,這一舉動改寫了男子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獎牌零的零記錄。
跆拳道運動在國內的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全國各地紛紛將跆拳道列為省市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并且設立了多個比賽項目,最多的甚至可以達到 32 項之多。這些現象極大的促進了跆拳道運動在基層的發展并且在民間逐漸普及和得到認可甚至是追捧。例如:1995 年舉行的首屆全國錦標賽中參賽的運動員有 200多位,到 2008 年錦標賽時參賽運動員增至近 500 位,參賽人數不斷增加,說明跆拳道的發展趨勢是良好的。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各地發展不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各省市的發展逐漸趨向小斷層化:最初幾家獨大的局面不復存在,獨攬金牌的現象成為歷史,各地均有金牌獲得,少數省市的絕對優勢已不再明顯,競爭趨向激烈化。
跆拳道在國內發展的另一表現就是教練隊伍的壯大。由于采取了由專業隊員退役后充當教練,這一做法使得教練在訓練過程中可以更好的像運動員傳授親身實戰經驗,使得運動員的臨場競技能力大大得到提高,實戰模擬性更加的真實可取。同時結合聘請外國優秀教練,這些外聘的教練的無論是作為教練還是技術顧問,都對運動員的訓練有極大的幫助,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訓練方法可以拓寬運動員的視野,和技戰術水平,能夠更好的應對比賽中對手的出招套路和習慣。經過幾年的發展裁判隊伍逐漸成熟,而且形成了固定統一的裁判培訓制度。目前而言,中國已經有 10 余名國際裁判,100 多名國家級裁判。教練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是中國跆拳道發展的一個有力證明同時它的發展頁有力的促進了跆拳道運動的發展。
1.2.3 韓國跆拳道運動的發展。
1.2.3.1 韓國跆拳道之濫觴。
跆拳道起源于 1500 年前的朝鮮半島,由朝鮮民間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來,并糅合了中國的武術和日本柔道以及合氣道等東南亞武術精華,"跆拳道"一詞,最早出現于 1955 年,韓國人崔泓熙創造出來的,跆拳道一直以來被看作是韓國的國技。
二戰結束后由于收到當時社會戰爭氣氛的影響,朝鮮自衛術開始再度興起,戰后朝鮮人將各國的武道技藝帶回本國,與本國的跆拳道交響互溶。韓國傳統武術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形勢。
1.2.3.2 韓國跆拳道的整合與初步發展。
1937 年,空手道是從日本傳入韓國。當時,空手道的名稱不規范,而被稱為或唐手兩手空空。許多人試圖創立了空手道韓國武術的基礎上,所以花,拳,唐手手道,空手道,和許多其他的名字。解放依然強勁,日本武術唐手道和空手道的影響比從中國學習者得出這樣的名字的影響力更強。
1961 年 9 月韓國成立了唐手道協會,后更名為跆拳道協會,開始成為韓國運動會的正式競賽項目。1966 年國際跆拳道聯盟成立,崔泓熙被選為主席。1972年,國際跆拳道聯盟總部遷到多倫多。
1973 年 5 月,當時的韓國總統樸正熙在韓國首都漢城成立世界跆拳道聯盟,并任命金云龍為主席。同時第一屆跆拳道世界錦標賽在漢城舉行,來自 19 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加了這屆運動會。1975 年,世界跆拳道聯盟被接納為國際體育聯盟正式會員。1980 年,世界跆拳道聯盟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
經過多次討論和談判,韓國館五個主要的公路,首先的策展人共同制定的標準形式和教學方法,并為所謂的"跆拳道"的形式新的標準。
韓國跆拳道運動的發展歷史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名稱和組織外,它在跆拳道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還包括其他幾個重要的因素。
1.2.4 統一跆拳道館。
普遍認為,現代跆拳道館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韓國首跆拳道館是由李元國成立于 1944 年 9 月在首爾的面前。首先李元國青濤館為開端,出現了一個又一個身邊的跆拳道館。 1945 年漢城武術館(黃琦)和 1946 年漢城的研武館(智道館)(全相燮)、的所有階段,以及 1946 年首爾基督教青年會拳頭,然后又蒼白(尹炳仁),于 1947 年然后走進松(盧明直)和 1952 年漢城啟蒙館(崔轟熄)等在人民大會堂方式是所謂的五大道,成為展館。到 1960 年底,全國共有超過 40 降下來。該展館的行添加到群體意識,互相排斥,成為發展的障礙。
1974 年,韓國跆拳道協會將超過 40 展館分為九個大道亭,升遷過程中組織的團結。當時,9 路展館擁有全國 3000 多個下屬亭,學生超過 10 萬。每個渠道的博物館館長,韓國跆拳道協會,統一跆拳道的指導下做小組工作。 1977 年 1月,朝鮮體育俱樂部的禮堂,10 路展館宣布啟動合并過程中。 1978 年 8 月,宣布 10 大道亭子取消,跆拳道希望從統一組織多年實現。
1.2.5 推動跆拳道競技化。
如果沒有增長意味著競爭發展到跆拳道,它可能只局限于武術家的水平,而不太可能超過日本空手道和吳書賴顯示了中國體育的價值(安容奎,2006)。也就是說,在跆拳道發展的過程從純武俠的最大變化成一個有競爭力的項目。但跆拳道比賽,順便也并非一帆風順。由于中期 1960 年一個跆拳道比賽成為爭吵的焦點發生了跆拳道教練之間(姜元植,李京明, 2002)。
崔轟烯在書中寫道:"跆拳道只有通過跆拳道技術的三大要素,集會,比賽打破相持到分出勝負,如此糟糕穿戴防護設備會影響技術的充分發揮。 "因此,對跆拳道比賽。黃琦認為跆拳道是一種武術,心想:"武術的生命作為一個對象,所以不能播放如果跆拳道比賽,將導致技術形態根本變化,因此需要考慮","競爭最終會忽略武道精神,品位和層次的系統都將丟失必要性" .因此,他也反對跆拳道比賽。對跆拳道的發展的理念跆拳道比賽正面和負面的辯論必須有競爭力的道路逐步擴大,各派制定了比賽,跆拳道的發展規律比賽發生任何重大變更,因此,可以看到解放初期設定競爭規則的期限跆拳道比賽開始了。
在韓國踢手聯想上面提到的,在 1961 年 9 月 16 日正式成立。 1962 年 10月 24 日,第 43 屆全國運動會跆拳道成為了代理項目,成為一個完整年度。經過對 1963 年 10 月 4 日,在開始,跆拳道比賽打開了正軌,并在學校的訓練跆拳道教練的北方州舉行的 44 全國運動會。在韓國體育大學,龍仁,慶熙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大學成立了專業的,而且在許多其他高校都成立了跆拳道有關。
代表跆拳道比賽的舉行4月18日1965年第一個新國家跆拳道冠軍,在全國初中,高中,個人總冠軍的大學,舉行 1966 年 10 月 28 日,第一第一屆會議舉行的 1966年 7 月 23 日總統杯全國跆拳道比賽等。因此,"跆拳道作為武道體育發展解放后開始。
跆拳道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在確保同時傳統的民族特點使其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普及發展,在成為武道項目在世界上,在最重要的作用過程跆拳道的比賽。由于生存的跆拳道和防御手段做的是改變通過比賽相互競爭取勝的運動"(楊賢錫,2006)。
1.2.6 推進跆拳道國際化。
跆拳道的國際化起到對跆拳道的發展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人會反對是跆拳道發展為國際項目的主角。在跆拳道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72 年,他創辦了涼亭為中心的道路,積極推進庭院的國球,并積極推動建立了世界跆拳道聯盟,揭開跆拳道國際化競爭的新時代。1973 年世界跆拳道聯盟成立,并舉辦了第一屆世界錦標賽,之后于 1974 年 10 月 18 日,舉辦了亞洲跆拳道錦標賽,世界錦標賽和亞洲錦標賽每兩年一次后舉行。在 1974 年 10 月,跆拳道成為了SV 正式比賽項目,于 1975 年參加跆拳道聯盟競爭力的國際聯盟。 1981 年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的項目,使跆拳道發展的國際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毫無疑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跆拳道的國際化是成為奧運會正式競賽項目。
1994 年 9 月 5 日,在跆拳道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 103 屆國際奧委會會議上被批準為奧運會正式比賽的項目,在 2000 年悉尼奧運會正式開始在跆拳道的國際化進程做,跆拳道表演,包括許多著名的功能也不容忽視。在越南戰爭中,例如,出兵海外的跆拳道表演在內的眾多知名不僅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促進兩國人民與人民之間的交流。之后跆拳道迅速東南亞,越南和美國,歐洲,非洲,南美等地區為舞臺開始顯示其優越性。軍隊的跆拳道教練送到國外,很多教練跆拳道的海外發展,是享譽世界。國外很多教練開始打開跆拳道館,跆拳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在 2000 年悉尼奧運會韓國取得了三枚金牌,1枚銀牌。在 2004 年雅典奧運會有 2 枚金牌,2 枚銅牌,在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上取得了四枚金牌。包括 2012 年倫敦奧運會跆拳道有連續四個方面作為奧運會,國際體育的正式比賽項目,韓國也成為四種語言的奧運會之一,提高了榮譽,可見跆拳道的發展已經取得了成效顯著。
1.3 研究的目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跆拳道新規則的出臺,電子護具的應用,比賽中擊中對手的軀干只得 1 分,轉身技術動作擊中軀干得 2 分,擊中對方的頭部得 3 分,轉身技術動作擊中對方頭部高達 4 分,所以在比賽中擊頭技術的使用越來越頻繁,一個運動員所具備的擊頭能力也直接影響著比賽結果。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和研究,找出比賽中擊頭技術運用的特點和問題,為指導日常的擊頭訓練提供主要的依據和方向,提高擊頭技術在比賽中的成功率。明確在擊頭技術的得分價值應該遵照戰術形式的合理運用,哪種技術在哪種戰術中得分做到目的明確,也是最終的實戰目標,在今后的作為得分標準的參考,為運動員的平時訓練提供一定的有益的理論指導。同時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為充實跆拳道競技中擊頭技術運用的理論研究盡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