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競技比賽中跆拳道擊頭技術的應用分析
【第一章】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運用問題研究前言
【第二章 - 3.1】新規則下跆拳道擊頭技術的運用探析
【3.2 - 3.4】實戰中有效提高擊頭得分率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跆拳道競技中擊頭技術使用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山東省跆拳道隊 35 名運動員2.2 研究方法。
2.2.1 錄像分析法。
觀察 2008 年北京奧運會跆拳道比賽、2009 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2011 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2011 年全國跆拳道錦標賽、2013 年全國跆拳道冠軍賽、廣州亞運會的比賽錄像2.2.2 文獻資料法。
世界偉人牛頓曾謙虛的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文獻資料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在準備階段仔細的查閱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前人的相關研究和著述例如對《世界男子跆拳道技戰術的發展趨勢和中國跆拳道男隊的差距分析》、《2010 年跆拳道冠軍賽擊頭技術探析》、《世界跆拳道比賽擊頭技戰術特征分析》、《跆拳道運動員擊頭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研究》、《對我省跆拳道專業運動員擊頭技術的分析》等文獻資料的潛心閱讀和分析研究。
具體了解當前跆拳道的發展趨勢和現狀。在針對擊頭技術和訓練上聽取專家的意見。本次訪談采用的訪談問卷是經過信度效度檢驗,且通過檢驗的。
2.2.4 數理統計法。
運用 SPSS16.0 和 Excel2003 軟件統計、分析錄像分析獲得的數據。
2.2.5 邏輯分析法。
通過調查所得數據,從現象看本質,進行邏輯論證與分析。
2.2.6 技術路線。
首先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并進行總結和分析,確定論文題目,再對國家級相關教練進行訪談,討論跆拳道運動中的擊頭技術;同時觀看相關比賽錄像,認真分析,對相關比賽的主要數據進行分析、對比、邏輯歸納、演繹等技術方法,最后進行論文的撰寫。
3 擊頭技術在跆拳道競技比賽中的運用
3.1 新規則下跆拳道擊頭技術的運用探析
3.1.1 擊頭技戰術明確
競技跆拳道規則允許攻擊的合法部位只有兩個即頭部和軀干。在競技比賽中,只允許使用拳和腳的技術攻擊軀干被護具包裹的部分,但攻擊對手的后背脊柱則是違規的。允許使用腳的技術攻擊對手的頭部,這里的頭部是指鎖骨以上但不包括對手的后腦部位.禁止用拳擊打頭部。因此,在跆拳道比賽中凡是擊打頭部的腿法技術都可以稱之為擊頭技術。跆拳道的腿法技術有橫踢、下劈、雙飛踢、旋風踢、后踢、后旋以及其他一些技術動作。
頭部在人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人體十分重要的神經中樞,面部的五官也是常被攻擊的要害部位。太陽穴,骨的平均厚度只有幾毫米,屬于人體非常脆弱的組織之一,跆拳道對抗中擊打對方的太陽穴會極易造成昏迷甚至死亡。頭部兩只耳朵部位靠近人體小腦,若在對抗中遭到外力擊打容易造成小腦震動使得人體平衡系統失常,身體無法維持平衡站立姿勢而倒地。因此,在對抗中雙方都會有意識的進攻對手的太陽穴和耳部,實用的主要的擊頭技術就是橫踢和后旋踢等技術。而人的面部神經發達痛覺敏銳則極易受到下劈踢、后踢以及橫踢等技術的進攻。
3.1.2 擊頭得分分值的提高使其成為比賽勝敗的關鍵
北京奧運會后,世界跆拳道聯合會對現行的跆拳道競技規則作了修改,新規則已于 2009 年 4 月正式實施。其中,新規則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對跆拳道分值的改動:新規則提高了擊頭技術和旋轉性技術的分值。
新規則對頭部得分部位的表述是鎖骨以上的頭頸部位,包括頸部、雙耳和后腦在內的整個頭部。得分分值的規定,擊中頭部得分是最高的,得分為 3 分,即用腳擊打到對手頭部則得 3 分;如果擊倒對手,裁判員讀秒后再加 1 分。因此,雖然用腳踢技術擊打上對手頭部的難度比較大,但許多運動員在比賽中也選擇使用腳擊打頭部的技術。另外,擊中軀干得分記 1 分,旋轉踢擊中軀干得 2 分。
2012 年 8 月 8 日舉行的倫敦奧運會跆拳道女子 49 公斤級決賽里,中國運動員吳靜鈺以 8:1 力克西班牙名將亞古恩里克。得益于本屆倫敦奧運會啟用新得分規則,擊頭的分值增加,吳靜鈺第一局以 4:0 領先關鍵在于一個正面擊頭得到的 3 分.
新規則規定,得分級別分為 1-4 分,其中用拳或者腳擊中軀干部分,得 1 分;旋轉技術擊中軀干部位,得 2 分;腳擊中頭部,則得 3 分;旋轉技術擊中頭部則得 4 分.這一史無前例的高分值必然會促使比賽中擊頭技術的高頻率使用,僅以 2009 年的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擊頭技術的使用為例,做一簡單說明。
由表中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以后踢、后旋踢及下劈為代表的擊頭技術在世錦賽中的使用場次高達 92 場比賽,占到比賽場次的 96%.這一高百分比數值表明擊頭技術在比賽中越來越受到運動員的青睞,成為比賽中主要的技術手段。
為了增強說明問題的力度,筆者以 2008 年北京奧運會中跆拳道比賽中擊頭技術的得分情況和 2009 年世錦賽中擊頭技術的得分情況進行了數據統計。
通過表 2 和表 3 可以看出,兩次重要賽事中擊頭技術的使用高達兩三百次之多,得分率也占到了 13%和 16%.而且縱向來看擊頭技術的得分情況,2009 年的世錦賽要比 2008 年的北京奧運會高出 3 個百分點,說明在國際重要賽事中擊頭技術的使用對獲勝得分來說是重要的技術手段。
新規則對"擊頭"這項技術的判定也有了很大的改動。"這個改動也是國際奧委會委員提出來的,在以往的跆拳道比賽中,對擊頭這項技術的要求是準確性和力度,所以比賽中經常會出現 K.O.的情況,經常會有運動員被抬走,國際奧委會委員對運動員的安全問題提出質疑,所以這是更改規則的初衷。在更改規則后,只要腳部和頭部接觸,不管是踢中、擦過還是僅僅碰了一下,就可以得 3 分或者 4 分。這樣改動后,比賽中就經常會出現較大的分差,這也更能夠體現出運動員的整體實力。"以往大部分運動員在關鍵的加時局,一般都會采用保守的、謹慎方法先得 1 分取勝,并不敢輕易使用幅度較大的、容易失分的冒險擊頭技術,但是新規則對擊頭技術分值的改變讓運動員在關鍵時局中選擇擊頭戰術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大大提高。因此筆者又將 2011 年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
要通過擊打兩個部位獲得:一是擊打腹部;一是擊打頭部。擊打腹部的次數在1412 次,得分 97,占到總得分率的 42.4%;同樣的擊打頭部的次數在 718 次,得分僅次于擊打腹部獲得的分數在 95 分,得分率占總得分的 41.5%;擊打頭部的次數 718 次要遠遠少于擊打腹部的 1412 次,但是,得分卻幾乎一致,僅僅相差 2 分,這種擊打頭部可快速加分的情況,必將鼓勵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多的考慮使用擊頭技術,來獲得對抗的勝利。
源于此,教練員也會鼓勵運動員采用擊頭技術。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比賽中教練員更傾向于鼓勵自己的運動員使用擊頭技術,即使是在情況不甚明朗的狀況下,擊頭技術也是被考慮最多的技術。
從新規則內容的修改中不難看出,其目的和意義是:使當今競技跆拳道的比賽更精彩、更激烈、更公平、觀賞性更強,使本項目更好地發揚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
為更直觀的說明問題,針對擊打頭部分值的提高和擊頭技術的使用情況筆者針對山東省跆拳道隊 35 名一線運動員嘗試著做了一次問卷調查。
通過調查分析,筆者得出的分析結論可以概括為:對于絕大部分的受訪者來說他們都承認跆拳道規則對擊打頭部得分分值的提高最終會直接引起實際對抗比賽中雙方選手對臨場技戰術的選擇和使用,也就是說,通過調查發現現階段,擊頭技術已經是比賽中雙方選手默認的首選得分技術;同時,筆者調查發現,由于比賽中擊頭技術的高頻率使用和高分值得分,使得比賽的結果有了更加吸引觀眾看下去的懸念性和激烈性,即擊頭技術的使用,增加了比賽的觀賞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