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體位姿勢訓練對頸椎功能的影響研究
【引言 第一章】頸椎病運動康復研究現狀
【第二章】80例頸椎病患者運動康復研究方法
【第三章】運動訓練對頸椎康復的作用研究結果與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體位姿勢訓練對頸椎病的改善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引 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逐漸擺脫了體力勞動,代之以機械化、信息化的勞動方式,因身體活動減少帶來了所謂現代文明病[1],如日漸增多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抑郁與焦慮等,且呈現出低齡化、普遍化、職業化等特點。與其他現代文明病類似,頸椎病及其相關疾病常出現在日常姿勢不佳、缺乏運動、營養搭配不合理、生活不規律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當中[2].
目前已被證實與脊柱力學失衡有關的病癥達 100 余種[3],血壓高、血壓不穩、失眠、耳鳴、眩暈、下肢無力等常見病癥的真正元兇可能就是頸椎病。近幾年的報道顯示,頸椎病的發病率不降反升,發病年齡不升反降,普通人群發病率達到 15%-17%,50 歲左右的人群中大約有 25%的人患過或正患此病,60 歲左右則達 50% , 70 歲左右幾乎為100%[4].頸椎病影響聽力、視力、呼吸、平衡、肢體協調性、下肢力量等各項功能,而這幾項功能與腦干供血、脊柱骨骼支撐能力、肌肉力量、運動模式是否合理密切相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加重其經濟負擔。臨床證實,不良的坐、臥姿勢,與頸椎曲度變直、側彎的影像變化相一致,勞作、交流等動態姿勢,與頸椎影像中的不穩定節段椎間孔變形、椎間隙變窄、椎體移位變化相一致;特定的休息體位和運動方式可以減緩病痛發作。影像的變化進一步證實,在頸椎各項功能中,最早出現問題的是運動功能,頸椎運動功能的基礎是完整的頸椎結構、相匹配的周圍肌肉、合理的運動模式,恢復頸椎的運動功能應首先保證其穩定性和支點作用的恢復。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確體位姿勢訓練對頸椎功能的影響,為多病之源的頸椎病找到一個切實可行并易于推廣的防治方法,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緩和預防傷痛的發生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對解決中老年患者養老保險困難問題,降低國家和企業養老負擔,構建和諧社會亦有積極意義。
1 研究現狀
1.1 頸椎病的病因病機研究
頸椎病[5]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即頸椎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祖國醫學經典文獻中并無頸椎病的記載,而是散見于“痹癥”、 “頭項痛”、“眩暈”等的有關記載中[6].病因上[7]來講,大致分為六淫(即風寒濕熱之邪)和臟腑功能失調,內外因素造成肝陰不足、脾虛而致頭暈目眩,或腎虧虛而致頸部筋骨、韌帶之退變。
外在因素中寒邪侵襲最為常見,臨床發現,很多病人被診斷頸椎病多年,素日體佳,但遇感冒等疾病時,頸椎病癥狀隨之出現且愈來愈重。此類病人往往病情好轉后,頸椎病癥狀也隨之改善。另一方面,正氣不足[8]也是痹癥較易發生的因素。不良體位或疲勞可使頸椎氣血不通,六邪即乘虛而入,而年老體衰者肝血虧虛和腎精不足,使得筋骨失養,而致頸部氣血更易不通而發病。也有學者將內外因素[9]歸納為致病的虛實兩端,六淫即實證,往往發病急重,需及時處理,內因即虛證,主要是長期氣血不足累及肝脾腎等臟腑,需要慢慢調理。也有人將外傷列為頸椎病的致病因素[10],部分頸椎病患者曾有頸肩部外傷史,直接或間接導致關節錯位或椎體失穩,此時行推拿或正骨可及時糾正失穩關節,有效緩解頸椎病癥狀。另有學者認為有頸椎外傷史或椎體失穩的患者,在受傷前已存在久坐、長時間伏案導致的頸項肌慢性勞損[11],即氣停血瘀痰阻,導致頸項肌疼痛,筋骨失養而易出現扭挫傷,受傷之后又因種種因素未得到及時干預,最終致項痹癥??傊?,中醫認為,頸椎病及其相關病癥實為本虛標實之癥,表現多為虛實兼有,同時勞損,外傷,時節變化,飲食及個人體質等方面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現代醫學依照影響的結構和組織不同將頸椎病分為 5 型[12],即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椎動脈型,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癥狀的稱為“混合型”,臨床實踐中,絕大多數都是混合型,其中神經根型為主的最為常見,達到 60%-70%,脊髓型因其可能致癱,通常被認為是最嚴重的類型。許多研究認為,長期姿勢不良[13]是導致頸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低頭是不能被忽視的因素,長期習慣性姿勢不良可使頸部處于過屈狀態,椎間盤壓力增高,頸部肌肉張力增加,超過所能承擔的負荷,即導致頸椎病的發生。有學者對頸椎病患者調查發現[14],相當一部分患者曾有頸部外傷史,如骨折脫位、小關節錯縫、筋膜炎等,這些因素可加速椎間盤退變,出現頸、肩、上臂的一系列癥狀,尤其是年輕患者,活動多且缺少頸椎保護意識,出現外傷后休息不當,處理不及時,不進行正規治療或繼續進行劇烈活動都會加重病情。環境變化[15]也是引發頸椎病的重要原因,有調查發現,每到季節交替,天氣變化頻繁時頸椎病發病率就呈上升趨勢,夏季貪涼吹風扇或空調,冬季不注意保暖都會造成頸椎病癥狀在原有基礎上加重或反復,另外室內寒濕,通風不暢可能引發頸椎病。臨床發現[16],頸椎病人往往存在飲食搭配不合理的問題,如喜食甜食、咸食者鈣、磷代謝紊亂,會間接導致頸椎小關節失穩而易引發相應癥狀。近年來,頸椎病患者的心理問題[17]愈來愈多,成為影響頸椎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頸椎病病程長、癥狀多、易反復的特點會給一些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困擾,青少年患者多采取不重視或反應過激的態度,即癥狀可以在忍受范圍內時忽視,無法忍受時想通過一定的治療達到徹底根除的目的,若事與愿違,容易產生焦慮或抑郁等不良情緒。中老年患者養生意識較強,通常都能夠接受系統治療并對病因病機有一定認識,但部分患者存在“破罐子破摔”心理,認為頸椎病既然治不好索性放任不管,其結果最終多以癥狀加重而結束。
中西方醫學體系不同,相同的是對頸椎病都從內外兩個方面來認識,從根本上來說,頸椎力學結構變化是最終的結果,是相應癥狀發生的基礎,而頸椎力學結構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頸椎病治療的最佳選擇應是尋找影響患者頸椎力學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加以干預。
1.2 頸椎病與體位和運動的關系
科技的進步帶來的是物質的豐富,而物質的豐富又使人們生活極大的便利起來,相應的身體活動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日常不合理的休閑姿勢,電子產品的普及加劇了這種情況的發展。關于頸椎病的研究多認為此病的病因復雜而多變,而不良體位和缺乏運動是重要的兩個方面。
許多研究認為,長期伏案低頭工作是引發頸椎病的重要原因,因伸肌長時間被動拉伸, 得不到調整和休息,頸項肌肌力減退,最終導致松弛退化。有研究分析了頸椎病 X線結果與體位的關系[18],正常情況下,頸椎間盤前厚后薄,其厚度差是維持頸椎生理曲度的主要因素,伏案工作者頸椎長期處于前屈位,頸椎呈代償性曲度變直或后凸。進一步發展會導致鉤椎關節增生,項韌帶鈣化,椎間隙變窄,頸間盤突出等一系列影響改變,出現壓迫神經和血管導致相應癥狀。頸椎失穩[19],影像表現為椎體橫向移位、旋移或滑脫,活動時剪應力增加,靜止時頸肩部位置不正致前、后縱韌帶松弛是影像變化的原因,張口位顯示寰樞椎偏移、寰樞椎間距不對等表現,表明患者曾有頸椎外傷史或頸椎側彎,習慣性左右旋轉位,與日常姿勢頸部習慣性靠向一邊或后邊,長時間向一側扭頭有關。有一些動物研究驗證了姿勢不良對頸椎病發生發展的影響。通過手術[20]破壞大鼠頸背部肌肉的淺群、深群等軟組織致動力性平衡失調,頸背部伸肌群肌力減弱、屈肌群力相應增強,動物始終呈屈頸狀態,證實了頸椎病好發于長期低頭工作者。在此基礎上加上風寒的刺激,可加速頸部動力性失衡的發生與發展,導致椎間關節及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誘發一系列癥狀。臨床發現[21],頸性腦供血不足患者頭暈發作體位,多為屈、伸、旋轉頭頸,以及翻身、坐起、躺下時出現,用枕不當是引發此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枕頭過高會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狀態,頸肌及韌帶等軟組織負荷過大引起勞損,另外不適合的桌椅高度也容易加重頸肩部的勞損,導致椎間關節失穩,在體位轉換時壓迫椎動脈引起頭暈。
運動不足被認為是頸椎病因的一個重要方面,多數研究從運動對人體整體機能的調節和增強體質等方面來闡述對頸椎病發生發展的影響[23].中醫認為頸椎病的發生根本原因為本虛[24],體虛陽氣不足,衛陽不固,而體虛往往存在于疏于調攝保養者,即缺乏一定的身體活動。在缺乏活動的基礎上,如果存在不良姿勢的習慣,就極易造成頸部運動平衡失調,導致頸椎力學結構變化。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脊柱側彎、兒童抽動癥等近年來明顯年輕化的一些頸源性疾病都和運動不足有關。對于中老年人來講,運動不足的影響更加顯而易見[25].缺乏運動的中老年人椎間盤周圍組織缺少應力刺激,導致營養供應減少,妨礙廢物的排出,破壞基質代謝平衡,最終導致椎間盤退變。也有研究認為缺乏運動會導致鈣、磷代謝的紊亂,尤其是年輕時就沒有鍛煉習慣的人群,鈣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隨著年齡的增大愈發困難,導致全身關節不穩,骨密度降低,肌肉和韌帶缺乏韌性,增加了頸椎結構紊亂的可能性。
存在不良姿勢的人群如果可以保證足夠的鍛煉或者運動不足的人群能夠養成良好姿勢的習慣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診斷為頸椎病的可能性,但在實際生活中,極少存在這種情況。不良姿勢和運動不足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外部環境決定了現代人大部分時間都處于不良姿勢下,相對應的運動就成了生活的“調味劑”,而不是“主食”.
如此一來,頸椎在長時間處于不良姿勢下產生應力變化后,沒有通過運動來保護或松解本已疲勞的軟組織,最終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1.3 頸椎病的運動康復療法
運動不足是頸椎病一大病因,因此許多治療方法都是圍繞運動鍛煉來展開的。研究認為,大部分頸椎病患者可以通過保守治療治愈,病情嚴重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在可以進行保守治療的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僅在急性期或發作期采取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方法,大部分時間可以通過運動療法來保持治療效果和預防疾病復發。
從運動鍛煉的作用上來看[26],通過活動頸肩部周圍的肌群可促進頸項部血液循環,牽伸張力過高肌肉,達到減輕局部癥狀的目的。長時間鍛煉可以增強肌肉、韌帶力量,改善頸項肌抗疲勞能力,增強穩定性。有研究[27]闡述了全身性鍛煉對頸椎功能的影響,全身性的運動鍛煉可以調整臟腑氣血,促進頸項部軟組織損傷的修復,即最終達到改善“體虛”的目的。有研究[28]認為,頸椎病鍛煉的時機應在緩解期進行,急性期主要是制動和休息,但近年來也有人建議進行抗阻訓練來最大程度減少因制動帶來的功能減退。
多數研究認為,針對頸椎病人鍛煉的目的應是預防疾病的再復發,對于正處于急性期或病程較長的病人,應謹慎選擇鍛煉方式,待其病情好轉后再強調鍛煉的重要性,培養病人的鍛煉意識。
一些研究者將頸椎功能鍛煉作為康復治療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對頸椎運動功能的認識和指導理念上的差異也使得頸椎功能鍛煉的方法特色鮮明。
有一些方法強調頸部靈活性的訓練[29],進行慢速的頭部向各個方向的拉伸運動,包括頭部側屈,旋轉和環轉運動。另外也有通過肩部或肩胛部運動來活動有關肌群[30],如肩關節的搖動、聳肩、擴胸等。這些方法有效的練習了頸肩部肌群的力量和柔韌性,有一定積極作用,但近年來有些研究者認為[31],頸椎關節及椎間盤易受過于頻繁的頸部活動所累,造成椎間盤退變或小關節紊亂,而肩部幅度過大的活動同樣會造成頸椎關節的不穩定,因此不贊成過多進行頸部靈活性的訓練,代之以頸椎抗阻訓練或穩定性訓練。
在頸椎功能鍛煉的實際實施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動作缺乏規范,醫患均不重視,鍛煉缺乏針對性,訓練量和強度無法監控等,尤其作為醫務工作者,對患者宣傳教育,尤其是強調鍛煉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意識上到位,能夠做到持之以恒,才可以最大程度預防疾病的發生。
臨床工作發現,手法矯正可以及時緩解癥狀,結合主動訓練會保持和促進病癥的良性發展,療效可以維持 3 小時左右,當重復主動運動,效果可以再現。依此臨床中要求病人間隔 2~3 小時主動運動一次,達到一次被動治療,多次主動維持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