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衡陽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調研
【第一章 第二章】衡陽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狀況研究方法
【3.1 3.2】衡陽普通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認知情況
【3.3 3.4】高校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分析
【第四章】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影響因素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衡陽市高校體育課外活動開展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3 衡陽普通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分析
3.3.1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狀況
體育鍛煉頻率是體育鍛煉者每周參與體育活動的次數。運動生理學認為,頻率標準是人體參與體育鍛煉每周 3 次以上,每次持續時間不少于 30 分鐘。體育鍛煉的頻率是評定課外體育活動的重要指標,保證鍛煉效果的前提,長期、不間斷的參與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和健康的必要途徑,也是最終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手段,自由懶散任意而為或急功近利會取得相反的效果。生理學認為:每周至少參與 3 次體育鍛煉,才能維持穩定的最大吸氧量;如果每周鍛煉次數不足 2 次時最大吸氧量變化不明顯;鍛煉者持續每周鍛煉 3-4 次運動積蓄效果最好。本文分別調查衡陽普通高校大學生在周一至周五和周六、周日及節假日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深入了解平時與節假日參加體育活動的區別。
衡陽普通高校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頻率調查表 10 顯示,周一至周五高校的大學生幾乎沒有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為 34 人,占被調查對象的比例為8.9%;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1-2 次的人數為 273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71.7%;參加課外的體育活動 3-4 次的人數為 65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17.1%;參加課外的體育活動 5 次或 5 次以上的人數為 9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2.4%.
表 11 顯示,幾乎沒有參加課外的體育活動人數為 155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40.7%;只參加 1 次課外的體育活動人數為 130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34.1%;參加 2 次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為 88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23.1%,有 8 人次參加課外體育的活動 4 次或 4 次以上,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2.1%.結果顯示:幾乎沒有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男、女生比例存在著很大差異,分析其中差異的原因應與男、女生理和心理有關。
表 12 顯示,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為 69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18.1%;偶爾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總人數為 254 人,占被調查對象的比例為 66.7%;經常參加課外的體育活動人數為 57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15.0%.
從調查數據得知,高校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維持在每周 1-2 次,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平常日占 8.9%,周六、日則占 40.7%和長假占 18.1%,與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每周至少 3 次及陽光體育運動標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是課外體育活動開展不利因素,也使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受到影響。
3.3.2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持續時間狀況
持續時間是指每次的鍛煉時間,鍛煉的時間決定了運動量大小,影響鍛煉效果。如果持續鍛煉的時間過短,運動對機體的刺激強度不夠效果不好;如果持續鍛煉的時間過長,使機體過度的疲勞,機體未恢復情況影響下次的鍛煉效果,傷害身體[1].據體育人口評判的標準:每次持續鍛煉的時間在 30-60 分鐘之間最佳。因此,適宜的運動時間是取得好的鍛煉效果的前提,持續時間過短或過長鍛煉效果都不好。
從表 13 顯示,被調查的高校大學生里,周一到周五每次參加鍛煉的持續時間在 30 分鐘以內 (不參加體育活動的除外)的人數為 61 人,占被調查學生的比例為 17.6%;每次鍛煉持續時間在 30-60 分鐘的人數為 161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46.4%;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在 60 分鐘以上的人數為 126 人,占被調查的對象比例為 36.3%.
表 14 顯示,在被調查的在校大學生里,周六、周日每次參加鍛煉的持續時間在 30 分鐘以內(不參加體育活動的除外)的調查人數為 69 人,占被調查的學生人數比例為 18.1%;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在 30-60 分鐘的人數為 254 人,占被調查的學生人數比例為 66.7%;每次參加鍛煉的持續時間在 60 分鐘以上的人數為 57 人,占被調查的學生比例為 15%.由此得出:男、女生每次鍛煉的持續時間存在較大差異,男生、女生差異表現為男生明顯強于女生。
綜合表 13、14 分析,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持續時間方面,男生參加活動持續時間好于女生,周末比平時更明顯,但是男、女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目標有待提高。
3.3.3 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運動強度狀況
運動強度是指體育活動對人體的生理刺激程度。運動強度是運動科學的核心概念, 運動只有在合適負荷下才能有好的效果。運動生理學認為:體質最合理的心律范圍是最大心率為 60%至 80%之間。而一般個體的最大心率根據年齡的不同計算方式為 220-年齡,運動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在合理范圍內效果好,超出最大范圍和不足最小范圍效果都不會好[1].因此,選擇適宜的運動強度是鍛煉取得一定效果的前提,而中等或中等以上強度是合適的運動強度即以自己心率為指標設定,強度超過人體最大限度則易傷害機體,而強度過小鍛煉效果不好。
運動強度決定體育鍛煉的效果,測量運動強度方法復雜,主要測量方法包括生理相關指標測試和心理學測試手段等。從心理學層面主要是采用主觀評價的方法來評判體育鍛煉后的自我感覺:“無感覺或沒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稱為無強度;“稍出汗”稱為小強度;“中等出汗”稱為中等強度;把“出大汗”定為大強度。調查數據表15看到,運動后出大汗的人數為46人,占被調查人數的比例為12.1%;運動后中等出汗的人數為 174 人,占被調查的人數比例為 45.7%;運動后稍出汗的人數為 145 人,占被調查的人數比例為 38%;運動后無感覺或沒參加過課外體育活動的人數為 16 人,占被調查的人數比例為 4.2%.從調查數據來看被調查大學生中只有 57.8%的人運動強度達到中等或中等以上強度,沒有達到中等強度的學生占 42.2%,可見有相當部分學生的運動負荷量度偏低。由此可以推斷出:雖然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也不能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但是,不排除這部分學生更多的是把課外體育活動當作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手段來豐富自己的娛樂生活,并不是以鍛煉身體為主要目的。
通過表 10-15 結果分析,衡陽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顯示出性別差異。女生在鍛煉次數、鍛煉強度、鍛煉時間與男生均有差異,在比例上女生低于男生。故此,學校還要強化培養女生健康意識,增強女生的體育興趣及培養體育情感,使其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3.3.4 大學生每天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項目選擇狀況
大學生自覺自愿地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調查了解大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可以為衡陽高校組織課外體育活動提供參考和依據。
從調查表16得知,高校大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種類多樣,多數學生都有自己比較喜愛的運動項目。衡陽高校大學生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前后順序分別是:羽毛球、籃球、跑步、乒乓球、排球、太極拳等;男生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前后順序分別是: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足球、跆拳道等;女生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前后順序分別是:羽毛球、籃球、跑步、乒乓球、太極拳、排球;從表16可以看出,大多數男生喜歡技能主導類對抗性項群以及同場對抗性項群等競爭激烈的項目;女生多選擇參與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等項目。衡陽高校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實際參加體育項目的選擇上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大致相同。
表17顯示,衡陽高校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體育項目按照前后順序排列:羽毛球、跑步、籃球、乒乓球、太極拳、排球等;男生體育運動項目按照前后順序排列: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跑步、足球等;女生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按照前后順序排列:羽毛球、跑步、乒乓球、太極拳、排球等;從表17看出,大部分學生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技術動作簡單易學,容易操作,對場地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籃球、排球、足球、跑步是衡陽普通高校大學生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也是各高校課外體育活動選擇的重要項目,所有高校都已經修建或在建了一定的場地來滿足球類運動的需要。乒乓球場地和羽毛球場地不多,因這些項目在室外開展時受天氣影響大,多數高校不具備室內場館或開放的場館少。所以各高校開設的體育項目單一,加上各種客觀條件受限,可以經常參與的體育運動項目為數不多,如何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自己喜愛的體育活動,學校要適當的增加新興體育項目及改善體育設施的管理及投入,讓大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外體育活動。
3.3.5 大學生每天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場所選擇情況
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場所選擇情況,本次調查根據不同類型分為 7 類:學校體育場地、收費體育場館、社區場所或空地、公共體育場所、廣場、公園或綠地、其他場地。
表 18 顯示,從衡陽高校大學生選擇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地點看,大學生在選擇課外體育活動地點時有 282 人選擇在學校體育場地進行鍛煉,是被調查學生人數的 74%;有 14 人選擇收費體育場館進行鍛煉,是被調查學生人數的 3.7%;有 12 人選擇在社區場所或空地進行鍛煉,是被調查學生人數的 3.1%;有 23 人選擇在廣場進行鍛煉,是被調查學生人數的 6%;有 24 人選擇在公園或綠地進行鍛煉,是被調查學生人數的 6.3%;有 20 人選擇在公共體育場所進行鍛煉,是被調查學生人數的 5.2%;有 6 人選擇在其他場地進行鍛煉,是被調查學生人數的1.6%.從數據顯示看出,大學生在選擇課外體育活動場所上一致,絕大多數的學生會選擇學校體育場地,大概因方便熟悉又免費,但是人數過于集中,使得器械使用不足,這樣學生鍛煉的次數和數量也相對變少。因而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周邊空地資源,創建一些健身設施,提供給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使用,來緩解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不足。
3.4 衡陽普通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情況
3.4.1高校體育組織行政機構設置情況
衡陽 3 所普通高校的調查中,有體育學院、體育系和體育教學部三種結構,具體是根據教學規模設定。普通高校體育組織行政機構設置為三層建制:學校體育管理模式的一級結構主要為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和學校體育運動管理委員會,三者之間相互協調,協同調配學校體育管理工作;二級體育學院(體育系、體育部)具有實體性質負責各項體育專業學術和行政管理部門;三級教研室是承擔教學、訓練、科研等。
3.4.2大學生參與體育社團的情況
高校體育社團是指:由學生人為或自發組織起來的,以體育項目為主的活動內容,有組織有計劃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其特征:由一定數量成員,一般 2人以上;有一定形式的組織管理機構;有相同的興趣愛好、運動目標及內容;具穩定性;制定并履行組織章程。高校體育社團一般還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與娛樂功能。[1]衡陽高校都有體育社團組織,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社團情況調查結果如下(表 19):
表 19 顯示,衡陽高校大學生參加體育社團的人數 136 人,占被調查學生人數的 35.7%;不參加體育社團的人數 245 人,占被調查學生人數的 64.3%;說明衡陽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社團積極性不高,應加強體育社團的組織和宣傳力度,制定相關政策,吸引大學生的眼球,讓所有大學生來了解學校的體育社團。高校也應發展多種體育社團的活動,以滿足不同層次大學生的各種需要。
表 20 顯示:很多高校已經開設體育社團組織,但是學生實際參與的次數不多,建議各高校應通過各種途徑來宣傳學校社團的作用,利用學生帶動作用選擇與自身條件相符且感興趣的社團組織,對已經有的社團加強管理,防止人員流失,增加社團活動內容和次數,使學生感受到在社團活動中得到愉快鍛煉,增加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健康水平。
3.4.3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活動內容,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直接影響著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成效[1].
由表 21 可見,衡陽高校的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為數不多,主要是傳統的班集體活動。這主要是受各高校與社區體育師資、場館、器械等資源不能共享,各高校硬件設施條件受限和使用管理不當,從而使高校體育社團和俱樂部的活動的開展受限制,建議高校在保證規定課外體育活動的同時,加大和提升學校體育社團與體育俱樂部與社區體育合作開展活動的力度,以滿足大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