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活動為人類特有的精神生活,文學作品則是利用文字組合而提供的人類專屬的思想感情交往平臺。在文學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完全不受族群、國別、地域、時代和年齡的局限,將自己亟需的精神慰藉于作品里尋覓,從中悟出陌生而熟悉的味道,使自己的人生旅程不再有孤獨之感,這種特別的心理活動狀態即稱為“共鳴”.文藝理論界一直將共鳴作為一個非常傳統的研究議題,涵蓋理論探究與實踐總結,在對共鳴的發聲原理、生理學特征、共鳴的美學特征、異常共鳴的表現等等方面都有不少的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心理學對人類文藝活動研究理論觀點進行探討,刷新一些陳有的觀點,獲得對該問題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一、人類心靈的感應--共鳴的心理成因
(一)創作者之心理機制
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這里的“怨”其本質便是對思想情感較徹底的宣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怨”可以讓人積聚的情緒得到酣暢淋漓的表達,同時得到愉悅之感,進而身心受益。從創作者來看,寫作具有兩項功能:一是為了宣泄。思想情感屬于具有勃勃生機的精神活動,處于變動的狀態,一定要更新,而宣泄就是除舊納新的重要方式,唯此人才可能暢達愉悅,否則便抑郁愁悶;二是為了傳達。
人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動物,渴望群體溫暖,期盼惻隱,個人的心靈之氣渴求別人來分享,實則為自我認同感之顯露。在我國歷代文學創作中眾多創造者透露出的心理機智則為強有力的印證。通常是以下三種情形:
1、不平則鳴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尤其重視文學中出現的“不平則鳴”,“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直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1〕.金屬與石頭本來無聲音,只消敲擊它們就能發聲,人也如此,當遇到外部激發時,心里滌蕩的涌動情緒才能夠表達渲泄。
2、感于哀樂,緣事而發
對于藝術創作漢代班固曾論述到:“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薄?〕在人生命進程中產生了大喜大悲之事,或是在創作者的情緒上激起漣漪之事便會有眾多的感懷傷情之作聞世。
3、心動于和聲,情感于苦言
竹林七閑之嵇康曰:“然聲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勞者歌其事,樂者舞其功。夫內有悲痛之心,則激哀切之言。言比成詩,聲比成音,雜而詠之,聚而聽之。心動于和聲,情感于苦言。嗟嘆未絕,而泣涕流漣矣?!薄?〕往往當人具有相同的人生經歷或相同的人生感悟時,極會產生共鳴,而磨難恰是人們彼此依靠并生發惻隱之心的紐帶。在質樸的遠古刀耕火種時代,文學創作呈現出自然化形態,精神間的彼此尋覓、派生依舊是自然而然的。在當今市場經濟時期,文學創作漸入一種市場化運作過程,極少數作家甘愿逢迎大眾化讀者口味而創作少量藝術水準不高的文學作品,便是專投讀者之所好而創作的,也某種程度會激起部分人群的共鳴。
(二)接受者之心理狀態
另外共鳴產生的原因,從接受者與閱讀者的角度來審視,也是有密切關聯的。希冀拓展視野,尋求精神慰藉,或是感觸到作品已表達了自己想表達而又不太清晰的思想情緒,亦或索性把自己想象成為作品里的某個人物,隨著其他人物一同去體驗自己囿于局限而不能體悟的人生悲苦喜樂,甚或顯露出一種忘我而生的精神意境。伴隨南宋女詞人李清照那些婉轉凄涼作品的流傳,便令無數人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詞句上,感受到了人世間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激發出各個層次的聯想與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在其《琵笆行》詩中所發出的感嘆,抒發了同病相憐,同聲相應的情懷,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跨越時空,也產生了極為普遍的共鳴。
文學活動中共鳴現象的產生,主要有以下的共同的心理特點:
1、接受者同創作者或作品里人物的思想情念相通
因為接受者期待范疇中的思想情念與創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念相通,從而產生了共鳴現象。文藝是人的思想情念的產物,共鳴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思想情念的連通,在文學實踐活動中,此類情狀處處可尋。宋代詩人梅堯臣的“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曾激發起歷朝歷代無數讀者的深切共鳴,恰是因為詩句抒發出廣大民眾的心聲,極其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道出了人世間的不公平,表達了對弱者的同情;在中華民族處于存亡關頭的抗戰時期,由于我國面臨的民族矛盾急速升至各類矛盾的首位,國內各階級、階層人民毅然捐棄前嫌,同心攜手抵御民族共同的敵人。因此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才響徹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激起人民共同的感情和思想觀念上強烈的共鳴。
2、接受者同創作者或作品里人物的情感經驗相似
1980年,一篇嘔心瀝血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帶給中國文學界不小的震動,有人稱《人到中年》是諶容一部心靈史,人們似乎從小說主人公陸文婷身上找到了諶容生活的軌跡,許多知識分子更是從中感受到自己的酸甜苦辣,其哀而不傷的敘事風格讓人為之動容,更引起當時廣大知識分子的強烈共鳴。因為再現了受十年“文革”影響,中年知識分子們工作和生活面臨的艱難處境,真切地反映了他們的苦衷和理想,所以一經發表便在讀者中激起強烈的震蕩。而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問世后,眾多接受者著迷于書中主人公維特的感情經歷和遭遇,就因為他們同維特的失戀經歷相似,甚至很多人效仿維特選擇自殺來逃避不能承受的現實,已經全部用維特的情感替代自己的情感,陷入自拔不能的地步。
3、接受者同創作者或作品里人物的意志愿望相近
當我們讀到《水調歌頭·左權》“血照淥江水,氣壯太行山/才華橫溢誰屬,更膽赤心丹/九路圍攻化解,敵寇詭謀又滅,捷報四方傳”時仍然心潮澎湃,激蕩心魄。盡管我們遠未經受過戰爭的洗禮,與抗日戰爭時期人們有著迥異的生活經歷,可在以家國為榮,謀求民族獨立,保家衛國的愿望上,卻是完全相同的,這就是后來的讀者仍然喜好這類謳歌民族力量和氣節作品的緣由之所在?!叭说囊庵驹竿?,代表著人類擁有的超我意識。集體、民族、國家的利益高于個人的私利,舍己為人,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等等人的意志品質類特點,如果在作品中有很好的表現,也會極大的引起人們的共鳴。
接受者在贊同,欣賞和佩服作品擁有這些特質的人物的過程中,凈化和升華了自己的品質部分?!薄?〕
二、人類生態的相似性--共鳴的生態成因
人類生態的相似性是共鳴產生的另一成因,讀者與作者在此社會中共同生活,而文學作品所表達的內容與現實世界息息相關,故而讀者與作者一定能從自我的角度來審視,找尋出和別人感同身受的經歷,進而實現共鳴的效應,同聲呼應,同氣而求。
(一)生命觀相近
人類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具有智慧和實踐能力的最高級動物,但是個體的生命局限性也是我們每個人無法回避的,無法超越的困境。個體生命的長度,與永恒的客觀世界,訴說和表達了這種人類面臨的最大困境。諸如“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等等反復述說人生苦短的憂思。這種恐懼其實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死亡恐懼和焦慮。在它們的驅趕和威脅之下,追求和尋找具有永恒價值和意義的存在方式,歷來被敏感的文學藝術家們作為己任。從事文學活動,或者就是他們能夠給人類提供的超越生命的有限性的辦法。所以,曹丕有言:“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故而在他看來只有文章“不假良史之詞,不托飛馳之勢力,而聲名自傳于后”.(《典論·論文》)由于死亡恐懼與焦慮是人類心理上共同面對,永遠無法擺脫的困境,因此,一些表現此類問題的感受和思考的作品,深得廣泛的共鳴。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詩》)的感嘆才深得人心。
豪情的李白也有“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早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的悲鳴! 滄海桑田,歲月如梭都是形容個體生命有限的詞匯,在浩瀚無比的蒼穹里,人類有限的生命較之無限的宇宙,可謂滄海一粟,仿佛一粒塵土轉瞬即逝。因此,當像英國玄學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所寫的《喪鐘為誰而鳴》將整個民族、大陸、世界都看成一體,一個部分的損失就是全人類共同的災難。他的作品不僅得到一般讀者的接受甚至影響了美國現當代一個偉大的作家海明威。海明威用這首詩歌的原題創作了一個中篇小說,表達了和詩歌一樣的人類意識而贏得世界范圍人們的認可和共鳴。由文學活動而達到消除人類孤獨感,淡化死亡焦慮,是人類獨有的精神行為。
(二)宗教意識一致
上述問題的另一面是,人既是這個世界的最高靈長動物,世間萬物的價值和意義也是人賦予的。而人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呢?誰給予我們?怎么衡量和體現我們生命的質量?因此,期望有一個萬能的神或者主來解釋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普遍人類的一種心理需要了。各種宗教現象的存在,就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的吧?!霸谑艿阶诮烫貏e是佛教影響較大的中國,有一批信教群眾他們的心理是一致的,他們崇尚善良,仁愛,博大,以一種比較開闊的心態去悅納世界,他們向往西方極樂,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在接受某些東西的時候在心態上很容易就會產生共鳴現象。他們總是在遭遇強暴時以隱忍和寬恕為中心。在佛祖的‘舍生取義’中修養自己的心性,成為無妄、無嗔、無邪、無欲、無貪、無色的‘六根’清靜的人。儼然斷絕與世俗的聯系,在自己的澄明的境界中存活”〔5〕.
(三)哲學信仰類同
為了解釋人活著的價值和意義,人類有多重思想觀念產生。對于世界和人生意義的終極思考,我們一般稱之為哲學觀念。有史以來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到現當代,有更多的“主義”的產生。這種現象說明在人類物質生產發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在想外部世界的探索和把握達到較高水平之后人類,越來越渴望需要一些解釋來安撫由于自身生命有限而帶來的各種焦慮情緒。因此,由于作品蘊含的哲理思考或者片段的哲理性句子,都能夠獲得人們的共鳴。而且由于哲學思考的是人類普遍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這樣的文學作品還能夠跨越時空與地域,在世界范圍得到共識。當然要注意的是,文學作品中的哲學意識,是藝術化的哲理,我們將之稱為哲學意味。它往往蘊含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和故事結構安排中,在讀者的體會中,獲得存在。正如陶淵明詩歌所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需要閱讀它的去感悟。
(四)藝術美的共同需要
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深邃而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共鳴產生的又一動因,如卞之琳那首令人無限回味的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斷章》)詩歌意境空靈優美,為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明白的話中有著啟人深思的哲理和觸動人心的落寞感情。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以其愛憎分明的思想情感和獨特的藝術手法贏得了多少世人的親睞,被譽為歷久彌新的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國許多地方還專門成立了研究《三國演義》的“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三國研究協會”等組織,對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進行細致深入的探析。
文學作品的創作者或作品里的人物同接受者產生共鳴的以上幾點原因,比較廣泛地涉及到社會的諸多層面和人的思想情感,在當今共存共生的社會文化大環境中,漸趨同化的意識和觀念產生心理共鳴狀態必將愈來愈多,那么就其共鳴現象的產生究竟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三、生命歷程的再體驗--共鳴的生命意義
人類的生命歷程是短暫的,如蒼茫宇宙中的一個個匆匆過客,來來去去,每個人都害怕死亡的來臨,都祈盼生命的永恒。人類的生命范圍是狹窄的,每一個生活在世上的人的經歷是有限的,都想擁有更多的生命體驗,更豐富的人生喜怒哀樂,都祈盼生命的完整。人類所能做的一是結婚生子,繁衍后代,延續自己的生命歷程,盡可能地苦尋自己生命的長度,人類家庭和家族血脈相連,生生不息就是這種追求的生態結果,清明節的尋根祭祖也是這種追求的文化積淀;二是置身文學,享受共鳴,拓展自己的生命體驗,盡可能地苦尋自己生命的厚度,人類喜歡文學等藝術,樂此不疲地在其中尋找生命的慰藉就是這種追求的文化定勢,許多人因受文學中人物的感染,地域的吸引而改變了自己人生的追求與軌跡就是這種追求的文化效應。
所以文學中共鳴現象的基本價值與意義就是讓每一個人在短暫的生命歷程和狹窄的生命范圍中有再體驗、多體驗的機會,讓有限的生命內涵和感悟得到無限的延伸和豐富。
(一)生理的愉悅
共鳴是文學欣賞活動中的一種極至的心理感受,從生理角度來講,當共鳴發生時,人的情緒會顯的格外的激動,肌肉緊張,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全身熱血沸騰,拍手稱快抑或高聲感嘆也是時常發生的。在經歷了一番緊張的心理活動后,人會感到放松,有義憤豁然通達暢快的淋漓之感。
像我們在讀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樣,心情愉悅暢達,令人無限向往那片月光下的裊裊荷塘。又如讀完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那樣,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們時而緊張,時而放松,仿佛在經歷一次次心理歷險,動人心弦。從功利性的角度來講,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的許多經典作品的廣泛流傳與被闡釋也是與共鳴分不開的。
(二)人生閱歷的拓展
而當我們聽到用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時,那優美婉轉,清麗自然的樂曲仿佛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夜色安謐的小山村,一輪明月映著深藍的天空,仿佛有一只美麗的孔雀正在向我們跳起她那優美的舞蹈,一時內心的那份寧靜與娛樂充溢著心房,感覺世界竟是如此的美好,給我們創造了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童話世界,讓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與向往,這種鼓舞與安慰的力量通過其他途徑是很難獲得的。又像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樣,那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寂寞感油然而生,站在蒼茫的大地上內心一片的茫然,不禁思索著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三)情感上感同身受
當讀者讀到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的唱詞:“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我們的淚竟禁不住掉下來,共鳴讓我們仿佛經歷了鶯鶯的離別之痛。
(四)詩意的生存
我們還可以通過共鳴這種方式進入一個詩意的世界,遠離機械生存的日常生活,跟著詩意世界的人物或哭或笑,改變了平庸枯燥的現實,讓生命更具有彈性和張力。更為重要的是共鳴打破了人與生俱來的孤獨意識,它讓不同時空的人進行了生命的對話,精神的溝通,讓活著的人在世界上找到了一種溫暖的理解,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孤獨,有了心靈的寄托,即使它是一個“烏托邦”卻也能照亮他的人生。英國作家勞倫斯說過“為我自己而藝術”,其實他絕對不是孤芳自賞,在無盡的時空里總能找到一顆與他相互照耀的星星,只是在他生命里沒有機會看見而已?!案袆雍驼f服的希冀起于人類最原始而普遍的同情心,人與人之間需要共鳴。人與人之中造成情感思想的交流匯通,伸張小我為大我,使人群成為一體”〔6〕,達到一種終極的人文關懷,從有限的存在到無限的影響中去,是全面的關懷,是為人類最終獲得徹底解放和全面的發展給予的最高關懷。
文學活動中的共鳴現象是一個有趣切難以一下子探討徹底的話題。隨著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世界各民族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在連續的撞擊、理解、包容中融合趨同,共鳴現象頻頻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給以我們慰藉,我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群體溫暖正在擴散開來,不再有宿命般的孤獨感。我們的思想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找到一種與自己相契合、相依偎的精神存在,讓我們的生命在這宇宙中更具有韌性。
【參考文獻】
〔1〕 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第2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5.
〔2〕 班固。漢書·藝文志[M].中華書局,1962.1756.
〔3〕 胡經之。中國古典美學叢編中冊[M].中華書局,1988.344.
〔4〕〔5〕 黃先政。論文學活動中共鳴現象的心理成因[J].短篇小說,2013,(6)。
〔6〕 傅道彬,于弗。文學是什么[M].北大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