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各國、各地區的交往日益緊密。這種交流不僅局限于經濟合作,更包括意識形態領域的相互碰撞、相互解讀。全球化背景下人文社科類研究已經呈現出新的趨勢,現如今,種族和國別已經不是劃分研究范圍的唯一標準,跨學科、民族的研究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
有些研究不僅不局限于本國、本地區內,還以整個人類社會為研究范圍、以整個人類史上的相關經驗為研究對象,試圖尋求隱藏于個性之中的普遍共性。全球化背景下,這類的人文社科類研究興起,而比較文學就是其中之一。
一、“第三次創作”的內涵
所有學科的產生、興起、發展都是總結基礎上的創新。筆者認為比較文學可以說是“第三次創作”.文學作品的生命是作者賦予的,所以文學作品的產生過程無疑是“第一次創作”;文學作品出現之后,人們通過比較等方式對其進行整理、加工,按照一定標準 (包括國別、民族、地區) 將成型的文學作品歸類,進行研究,這個過程可被視為“第二次創作”;當文學研究的成果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比較文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走進了研究者的視野,比較文學是對已有的文學作品、文學比較研究成果的跨國別、跨民族、跨學科整合,是對文獻的進一步加工,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文學的“第三次創作”.
文學的核心就是創造,這三種不同方式的創作在整個文學史進程中更多時候是重疊交替的,三種創作也在相互影響,共同探索著文學的走向。本文將著重討論“第三次創作”對文學研究的意義。文學研究是一個不斷翻新的歷史過程,如果把文學研究看作大海的話,“第三次創作”旨在其內部掀起了一個漩渦。比較文學的興起和完善打破了文學研究固有的格局,使文學研究的視野更寬闊;它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讓研究方式變得更靈活;此外,比較文學的一些理論對文學研究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比較文學的發展前景廣闊,而比較文學的發展必然會帶動文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二、“第三次創作”的意義
筆者認為,理論大潮對文學研究的影響最主要主要體現在對文學以及文學研究的定義上。什么是文學,什么是文學研究?如果這個問題出現在當今全球任意一所高等院校的文學課堂上,不同老師、不同學生都能給出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定義。俗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文學以及文學研究的定義亦是如此;然而,這些定義歸根到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理論大潮的影響。理論大潮對文學和文學研究定義的影響是最根本的,在此基礎上,才影響了它的體系、方法等后續因素。盡管各派學者對比較文學給文學研究帶來的影響褒貶不一,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比較文學已經對文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西方比較文學的興起拓寬了文學研究的范圍,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無論是針對文學研究方法還是研究對象而言,文學研究都是不斷更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比較文學的興起使文學研究出現了新趨向,文學研究突破了空間的束縛,研究者可以對不同國別的作者、作品、文學理論等做出重疊、交叉比較,這就勢必會涉及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水平的差異。比較文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并興起的。比較文學是文學內部的“第三次創作”.這次創作使文學研究產生了新的重要方向。隨著文學研究理論的不斷完善、范圍的不斷拓寬。
文學研究將發生新的變化,這種新的變化也會影響作者的創作。這樣一來,比較文學可以說是在文學的內部掀起了不小的波瀾。比較文學對文學研究的意義已經有目共睹;可是,比較文學是一門比較寬泛的學科,如何保持學科的獨立性是比較文學未來發展面臨的問題。至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趨利避害,讓比較文學對文學研究發揮最積極的作用,這是比較文學研究者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三、結論
比較文學是一門跨民族、跨領域的開放式學科,它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對象;全球化背景下,當代比較文學受到理論大潮、東西方比較文學興起和文化研究熱潮的影響,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比較文學的一些重要理論已經對文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比較文學的完善空間正是文學研究的發展空間。無論比較文學這門學科在文學研究的內部引起了多大的爭議,它對文學研究的意義已經有目共睹;如何趨利避害、發揮比較文學對文學的積極作用是當代比較文學研究者們面臨的共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