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武術運動員膝關節損傷在武術訓練和教學過程中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關注該項研究是一個比較偏窄的方向,筆者從有關專業網站進行搜索,共發現相關論文67 篇,經過對相關論文的拆解和整理,著重從以下幾個角度對成文進行比較和評價。
1 研究論文的表象簡述
1. 1 期刊分類
武術運動員膝關節損傷是武術訓練、教學科研、體育醫務人員共同關注的現象。對刊發的期刊進行簡單分類: 武術專業期刊有《武魂》、《搏擊\\( 武術科學、體育論壇\\) 》、《中華武術》等共14 篇; 醫學類期刊《現代預防醫學》、《中國臨床康復》、《現代康復》、《中國醫學工程》、《國外醫學\\( 物理醫學與運動醫學分冊\\) 》、《江蘇醫藥》、《中國基層醫藥》、《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等8 篇; 體育學院學報有《北體學報》、《軍體學報》、《山西師大體院學報》、《吉林體院學報》、《天津體院學報》、《武漢體院學報》等12 篇; 綜合類學報有《浙江師大學報\\( 自然版\\)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 自然版\\)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河南大學學報》、《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等 14 篇; 省級體育局主辦的專業期刊有《中國體育科技》、《中國體育教練員》、《山東體育科技》、《體育科技》、《體育科技文獻通報》、《安徽體育科技資料》、《體育與科學》、《遼寧體育科技》等 13 篇; 不能歸類的期刊有《科學大眾》、《科學之友》、《陜西教育\\( 行政\\)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等6 篇。
1. 2 武術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現象是一個久拖不解的命題
收集論文發表的時間跨度為2000 年到 2013 年,這一現象具有長期性,廣泛性,頑固性和不可求解性。
1. 3 對研究者的分析
研究者多以在校研究生,在職初中級職稱者為主,副高以上職稱者偏少。有33 人屬于高校助教、講師或公體教師,占樣本數一半,21 名在讀碩士或博士,11 名康復醫院或體育院校專職醫生,副教授以上4 人。其中只有省級課題1 個,國家課題1個。研究人員職稱較低,研究經驗不足,個別較高層次研究以醫學角度研究居多。相關研究的論文很多,但一直是低層次的重復研究,存在老問題新論文的現象。
1. 4 研究對象的具體特點
以高校在校生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8 篇; 以套路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16 篇; 以散打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5 篇; 以教學訓練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3 篇; 以武術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9 篇; 以單一拳種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 9 篇; 以單一動作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4 篇; 以運動康復角度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5 篇; 以特定年齡段和性別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 6 篇; 以膝關節損傷具體部位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 2 篇; 以省\\( 區\\) 區域性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6 篇。
1. 5 研究方法基本相同
主要以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為主。論文中原因分析以寬泛性居多,有數據對比的定量分析較少。特別是具有生化指標體系的論文相對匱乏,特別是對膝關節屈伸、移動、騰躍、擺動等方面的生化指標研究,體現出武術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研究還停留在一個相對比較低的水平上。運動康復、運動醫學反作用于體育教學和訓練,還比較少。體育研究者向交叉學科,提別是運動醫學方面等交互式研究還比較單薄。
2 研究論文的剖析
2. 1 歸因相同
比較典型的說法,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局部負擔過重,運動負荷過大,身體疲勞,帶傷訓練,技術要領不準確,自我保護意識差,醫務監督不完善,受傷得不到及時治療,安排恢復的時間不合理,過度興奮,準備活動不合理等因素。\\( 摘自張鋼林《我國優秀武術散打運動員膝關節損傷調查與分析》\\)
2. 1. 1 原因剖析不具有排他性只是對研究對象進行有意識的限定,比如,“山東省\\( 中老年、女子\\) 武術套路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調查與分析”,山東省武術運動員膝關節損傷地域性的特點沒有可比性,并不能體現出“山東省”和“山西省”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不同,說明研究者早期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原始資料的來源比較單一,只能局限于某一省或某一地,資料來源的廣泛性會受到一定的局限,這樣,導致論文的結果,不同資料的來源的地域性性并不能成為必然的因果關系,也就是冠以山東省或冠以山西省運動員的損傷最后的研究結論都是相同的。
2. 1. 2 武術的拳種、性別、年齡都成為論文題目的限定詞和再限定詞作者試圖從自我研究的寬泛或相對限定的范圍內對膝關節損傷的前后和縱深的原因進行分析比較和研究,使閱讀者看到,限定和修飾詞越多的標題,對膝關節損傷的研究表述更為清晰,分析相對而言比較深入,結論更具合理性科學性。
2. 1. 3 體現了研究者更注重運動項目的綜合評價對膝關節損傷的預防和康復治療,多數論文著重于談膝關節損傷的預防,從競技體育競賽的角度來看,預防為主,可以保證參賽運動員不會因為膝關節損傷影響參賽資格,體現了競技體育類項目研究從實戰的角度進行課題的追蹤,但是,使實踐逼迫科研反作用于研究教學訓練還存在一定的實際困難。
2. 1. 4 治療類論文顯得較少,影響的范圍較窄康復治療類論文與醫學類論文基本相同,發表論文的刊物基本屬于運動醫學類期刊。在武術運動員訓練過程中,基本是隊醫\\( 校醫\\) 90 完成前期的治療,后期治療由醫院??漆t生來完成。
2. 1. 5 膝關節損傷同體育運動項目的對應性不強從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來看,武術的套路和散打都可能造成膝關節的損傷,從有關統計資料來看,膝關節損傷也多常見于柔道,摔跤,排球,舉重。從競技類項目來看,個人或對抗項目,只要在運動當中,肢體需要借助下肢來承重或移動時,都有可能引起損傷。對抗性比賽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發生碰撞,都有可能引起膝關節損傷,武術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原因同其他運動員膝關節損傷沒有本質的區別。
2. 1. 6 醫學類同武術教學及訓練的關聯性不強作者更傾向于從醫學的角度來闡述膝關節損傷的病理原因和醫學矯正,存在著運動醫學康復治療同真正需要預防膝關節損傷的廣大運動員和體育院校的學生的教學實踐指導聯系不緊密,也就是在體育訓練的過程中長期存在這樣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武術運動員膝關節損傷,大多數從業者也從事預防的教育,但是,這一運動性損傷,總是長期存在,包括進行了有效的預防,原因究竟何在? 始終困擾著教練員和運動員。
2. 1. 7 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借鑒性,但無后續性的支撐材料比如對預防髕骨勞損,有大連水產學院孫維國提出在靜力練習用“騎馬蹲襠式”替代半蹲位內扣的站姿,從 2008 年論文發表以來,作者再無公開研究成果。
2. 1. 8 從中老年武術愛好者膝關節損傷來看,它具有特定人群,特定年齡段的特征,不作為本論文的闡述重點。
2. 2 論文研究對訓練教學的指導性和實操性不強
科研指導實踐的功效性沒有體現出來。論文研究成果和互不產生因果關系。論文寫作的目的多為碩博論文。具有豐富武術教學訓練經驗的執筆者不多。
2. 3 武術教練員、武術教師在科學訓練和交叉學科知識應用方面存在專業素養的缺陷
武術訓練過多強調比賽成績,對武術運動造成人體運動機能的損傷或消退沒有充分認識。目前武術訓練方法單一,在借用競技體育運動訓練方法當中,存在盲目照搬或固步自封的情況,科學合理的方法不多,應用效果不明顯。
2. 4 贊同對武術競賽\\( 套路\\) 規則修改的深層認識
贊同部分研究者對武術競賽\\( 套路\\) 規則過分追求難度動作,變相影響教練員參賽人傾向于人為提高難度系數,同人體的運動規律和習慣相沖突,招式設計有自損自殘機體器官的可能認識。
3 解決路徑
3. 1 基礎數據的再收集
無論從研究武術膝關節損傷的長期性來看,還是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來看,仍需要工作在武術訓練一線的人員提供更為詳實的、全面和有跟蹤對照的系統數據。
3. 2 落實科研服務于體育教學實踐,體育運動訓練,社區群體運動
運動性損傷的研究人員,包括高校的專業教師,要積極參與到資料的搜集,數據的分析,特別是在利用運動醫學,運動康復方面的優勢,通過研究和實驗,用明白的科學道理來解釋運動損傷的原因,解釋預防的措施。降低運動性損傷的比例,真正用科研服務于體育教學實踐,服務于體育運動訓練,服務于社區群體運動。
3. 3 改善在校大學生的醫學和康復知識的學源結構
從體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運動醫學,運動康復等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在校大學生的醫學和康復知識的學源結構。教會學生不但會運動,而且會保護和預防在運動和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不斷提高和促進在校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解決好身邊發生的事情,真正用科研服務教學。
3. 4 防治和訓練兩結合
武術習練在遵從古法的前提下,加強膝關節周圍各韌帶的牽拉張力訓練; 加強膝關節動力性系統,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協調性; 加強關節主對抗肌群快速小負荷狀態下的爆發力訓練。正確認識武術的難美性,加強武術教練員在技術指導中力學結構、人體生理解剖結構特點的充分考量和實踐應用。
3. 5 實用的拿來主義
廣泛搜集一線訓練人員在運動損傷預防方面的小偏方、小土方,小技巧,降低一線運動員的損傷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3. 6 書面建議中國武協就套路競賽規則中難度動作的分值進行重新評估
從動作整體編排的流暢性,動作難度系數的分值占比,運動器官的疲勞和恢復等方面進行正確引導。防止武術在傳承過程中武術舞蹈化和體操化的傾向,要從競賽規則方面正本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