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研究者通常是皓首專治一經,即以局部的歷史現象為研究對象,如具體的作家、作品,社團、流派,文學運動、文學思潮,等等。當然,學術研究牽一發而動全身,據守一隅亦須胸有全局,但不能否認二者畢竟有大小之別。當然,研究對象的小大并不必然地賦予研究者學術地位的高下,決定的因素是研究者的學術建樹??追督褚?20 世紀中國文學為研究對象??追督竦膶W術事業擇取一個宏大的研究對象,并卓越完成了這項龐大的系統工程。
孔范今的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包括三大部分:史料、史論、史編。1990 年代初出版的 《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是史料,兩種 《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1997 年出版的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2012 年出版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是史編, 《新學術視野中的反思與重構》則是其史論。本文主要談談我對孔范今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史論的認識。
一
孔范今非常強調治史者觀念的重要性,治史者自身角色定位的重要性。 《治史者的角色定位》、《對視,并不是取其反》等專文談論這個問題,認為這從根本和全局上影響到治史者的立言。
孔范今認為治史者應取學理價值的取向,而不是歷史價值的取向。他認為歷史價值取向存在的場域是歷史當下,將其帶入治史的場域,則是一種錯位。王瑤、錢理群等的文學史中都存在羼雜著歷史價值取向的偏弊。雖然他們從文學與歷史的關聯中考察文學的基本立場與孔范今是一致的。王瑤文學史的思想立法者是毛澤東,王瑤作為新文學史家其主體性是極具局限的,他的史著, “功非其個人之功,過亦非其個人之過”,自不待說;錢理群等的“三十年”,其學術訴求主要是對以前依附于政治革命理論而建構的文學史的反撥,矯正,以建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學科。這兩種文學史都取歷史價值的取向,其偏弊表現為 “對文學自身特性的削弱或失落”①。至于 1990 年代出現的一種主張,突出強調 “邊緣化寫作”、 “私人化寫作”的文學史意義,本質上仍然是取歷史價值的取向,只不過對主導性的歷史采取了疏離的態度而已。
孔范今的 20 世紀文學史站在科學的立場,對20 世紀的中國文學做了極富雄辯的學理性梳理??资蠈W說具有獨創的思想基礎,這是一種有別于政治家乃至史學家的歷史觀的文學視野中的歷史觀,建立于其上的體系,能完備地涵載、闡釋 20 世紀中國文學的全部現象。
二
孔范今的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世界的圖景是“拼”出來的。當孔范今把這個拼圖拼集完整,他不由得驚嘆: “歷史的帷幕一旦拉開,我們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多么豐富而瑰麗的世界?!?/p>
②第一,對 20 世紀中國文學的結構形態的宏觀描述 (橫截面:多重層次多個側面的復雜結構)。
孔范今在 《〈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總序》中對現代文學歷史結構作了描述,從其橫截面加以觀照,現代文學歷史結構 “首先是它的開放性大空間特征”③。所謂開放性大空間特征,實際地包含著三個方面的空間開拓。一是主動匯入世界文學發展的總格局。從文化觀念和文學觀念來看,不同的,甚至性質相悖的觀念在這里產生奇妙的綜合,如人道主義可以和個性主義哲學結為一體,傳統文學的態度可以和現代主義的思考熔為一爐。從文學的現實存在而言,西方文學歷史發展自文藝復興以來所出現的人文主義、個性主義、啟蒙主義、古典文學、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等,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都曾出現和存在。二是從多方面開拓了文學的功能區域和審美空間。從封建載道桎梏中解放出來的新文學,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更寬泛的意義域理解自己的使命和自身價值,“工具的、審美的、娛樂的三類文學支撐著文學的不同空間”④,使其在功能選擇和審美意向上表現出了多義性和差異性的特點。三是現代史由政治力量的多元并存到二元對峙的特定社會結構,導致可控性與失控性的同時呈現,這就使不同選擇的文學在不同區域里獲得了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和空間感, “空間的拓展使文學的各種功能都得到了比較充分的發揮”⑤。
“現代文學歷史結構的又一特征就是它的多維性”⑥,如既有左翼文學和民族主義文學這些分別為某一現實性政治力量服務的文學,同時存在所謂中間狀態的文學,如民主主義作家巴金、老舍、曹1從審美追求和對接受者的態度上說,現代文學又有雅俗之分;在創作方法選擇、文化心態呈現和流派形成方面,現代文學也表現出多維性特點。
“現代文學歷史結構的再一特征是疏離性。在中國現代史上,沒有一種社會力量和文學力量,能對所有的文學現象實行有效的控制和規范,由特定歷史格局造成的相對空間切割,必然使各種文學力量在整體結構聯系上呈現出疏離性特征”⑦, “與疏離性相對應的是互補性特征。在不同主張和文學形態的對立斗爭中,任何一個對立面的存在同時又是一個反觀自身的客觀參照”⑧,從而一定形態的文學總是努力試圖進行內部調整以適應社會歷史的需要。
孔范今從三個大的方面宏觀地描述了 20 世紀中國文學多重層次多個側面的復雜結構形態,并極其簡約地說明了其生成機制,如,現代文學主動匯入世界文學發展的總格局 “是在兩個相關前提下實現的:一個是國門既開之后,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痛苦反思,新文化啟蒙成了先進知識界的主要歷史選擇,而文學又被視為完成這一歷史任務的 ‘第一要著’;一個是在文化態度上沖破狹隘 ‘愛國主義’的倫理籠罩,以為 ‘愛人的運動比愛國的運動更重要’,有了這兩點,才保證了以嚴峻的歷史態度推涌起引進和學習世界文學的熱潮,也保證了有足夠的精神力量支撐由非等值比較而造成的交流傾斜”⑨, “文學的功能區域和審美空間”的開拓,是由于新文學 “從封建載道桎梏中解放出來”⑩。
第二,對其發展歷程的完整敘事 (縱剖面:三次大的歷史回旋)。從縱向面來看, “縱覽百年,從梁啟超高倡 ‘詩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說界革命’,到陳獨秀、胡適等人聲勢更為凌厲的‘文學革命’鼓吹,到 80 年代中前期再次標舉五四文學精神的人道主義潮涌……”
20 世紀中國文學之潮 “波涌浪迭,回環奔突”,其發展歷程經歷了三次大的回旋。 “從梁啟超發動意在啟蒙的文學革新運動,到辛亥革命時期向民族意識的回歸;從‘文學革命’到向 ‘革命文學’的轉移;從新時期的人道主義主潮到對這一主潮的多元化消解,文學發展的歷史延伸,顯然是在啟蒙性的文化變革與政治性、經濟性社會變革對立替代的基本歷史框架中,以不斷轉換價值選擇的方式實現的”。
孔范今從空間屬性的橫截面和時間維度的縱向面描述了 20 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面貌。思維的結果所呈現的是理性直觀,訴諸人們的觀照,而非一種知性體系?;蛘哒f,是當獲得與占有作為研究對象的全部感性材料后,材料自身所呈現的結構面貌??追督窈退I導的研究人員,通過幾年的發掘搜集整理,輯就 《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至此可以說他們是當代最充分地獲得和占有中國現代文學史學科的研究資料的研究者,于是其中的內在聯系和結構特征通過他把自己顯現出來。
第三,決定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生成上述基本面貌與發展動勢的深層的歷史動力機制。根據馬克思的經驗之談,一項研究工作,當充分地占有了材料,分析了它的各種發展,探索了它們的內在聯系之后, “材料的生命一旦觀念地反映出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好像是一個先驗的結構了”。馬克思觀察所見的是一個先驗的結構,即與某種先在的范型相吻合的現實結構。邏輯與歷史獲得了一致性,假想得到了實證。
作為 20 世紀的文學,先驗的結構應是這樣一個型式:其文學精神是非理性主義,其典型范型是這樣一個次第的遞變系列:形式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存在主義……這與中國 20 世紀文學的真實圖景顯然相去甚遠。當然 20 世紀中國文學是走出中世紀的文學現代化的發展,那么這種發展的先驗歷程則應是這么一個次第:人文主義———啟蒙主義———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但這也不是 20 世紀中國文學的現實圖景。一定的文學精神中國的文學里都有,所有的文學形式中國文學里都存在過,但不是次第出現的,也決不能說是充分發展了。這是就文學精神和文學型式所作的說明。在其他更復雜的現象上,特殊則更見其特殊了。
馬克思的根本思想原則是堅持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是基于西方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考察而提出來的。這一理論為進化論和科學發展史所證實。如 20 世紀的人類學研究表明,個體的發育成長史其實蘊含著類的進化史,這進一步證實了歷史與邏輯一致思想的真理性。這一理論具有豐富的強大的革命意義。西方歷史發展顯示,人類社會迄今經歷了原始共產主義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根據歷史呈示的邏輯,依據歷史與邏輯一致的原理預言:資本主義社會像以前存在的諸種社會形態一樣,也會終結,人類必然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由于歷史與邏輯一致性的真理性,所以一項科學活動的結果,總是呈現著一個先驗的結構。一項研究的結果如果不能印證先驗,不由分說,它是失敗的,也是沒有意義的。
或者說,它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比如達爾文發現進化論,又比如十九、二十世紀之交量子現象的發現,等等。
遺憾的是,以西方社會和歷史為樣本所概括形成的邏各斯不能穿透中國的現象,所以孔范今的材料的觀念形態呈現的不是一個先驗的結構,而是一個 “偶然”。
孔范今直觀的結構不能耦合反帝反封建的科學的民主的大眾的先驗,亦不能包括啟蒙與救亡的變奏,也不能同構于一般模式的 20 世紀文學。其根本原因是決定 20 世紀中國文學形態的社會歷史是一種特殊情態。
即以 20 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呈現為三次大的回環來看,孔范今認為其動力機制不在文學世界內部,而是在其與 20 世紀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艱難歷程的關聯中。
“20 世紀中國歷史所進行的是向近代化和現代化轉型的深刻而艱難的變革。而這一歷史目標的實現,需要的是經濟、政治、文化三種歷史基本因素向近、現代轉型的全面的綜合性的實現。然而,一方面,從客觀上來講,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三項變革尚未在同一歷史時空內獲得綜合性實現的可能;另一方面,從歷史主體來講,由于歷史變革動機萌發的非自覺性,和人們的認識只能在矛盾的心態中一步步調整、深化,所以歷史行為的選擇必定表現為對某一歷史因素單向度突進的方式。對某一歷史因素的單向性或一元性價值確認,常常被認為1歷史的激情。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由它所培育而出的歷史主體,規定了只能作這種方式的歷史選擇,而不可能在三個維度或層面的變革中全面開花,齊頭并進??墒?,歷史轉型的綜合性要求卻并不因此而放棄或有所簡化,它會在歷史的單向性變革中逐漸顯露出其異向性的規約作用,從而使任何一種單向度的變革都會或遲或早地置身于悖論境地。而這,立即又會變作否定性前提,催生著新的向度選擇的正義性呈現。但在此時,已被擱置或者說被放棄了的那一向度的變革,它只是在歷史變革的綜合要求中暴露了單向突進最終的無能為力,可相對于歷史轉型的綜合性需要而言,它的被擱置或者放棄又無異于對它的遺落。于是,當已被變換了的選擇也勢在必然地進入悖論性窘境后,人們又必然要去找回被歷史遺忘的課題,進行補償式的新拓展。這大概就是中國歷史近、現代轉型變革的基本圖式……”
這是有別于政治家,或歷史家的歷史觀的文學視野中的歷史觀。以前的文學史,如王瑤的新文學史,錢理群等的 “三十年”都是基于某種外在的、“先驗的”思想體系建構的。王瑤文學史的思想基礎是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新文化是反帝反封建的科學的民主的民族的文化,文學史家依據這一思想體系闡釋現代文學是此一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學。 “三十年”的基礎是“沖擊—反應”這一后進國家現代化經典理論模式,具體以 “啟蒙—救亡”為主題結撰體系,這里的基礎和主題也并非錢理群等人的獨創??追督耜P于 20世紀中國社會歷史運行機制的論述,為他的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學建構夯筑了堅實的底基。這些論述和他的文學史研究,共同構成他的不會被替代的 20世紀中國文學史體系。
三
孔范今的 20 世紀中國文學史論帶有從 “革命敘事”向 “告別革命”的時代社會思潮轉型期的印記。一方面,孔范今是一個社會歷史批評論者,他的史論始終堅持文學與社會、歷史關聯的思想原則;另一方面,他回避,甚至可以說取消了文學史作為人文學說的斗爭屬性。他分別文學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認為文學史家不應該介入歷史價值。
這里的歷史價值就是蘊含著斗爭屬性的部分。
孔范今是一個社會歷史批評論者??追督駥⑽膶W理論方法分為兩大基本類型,一是社會歷史批評,二是美學批評,而明確地將自己定位為社會歷史批評論者?;谏鐣v史論的方法論有兩種路向,一是決定論,一是反映論。反映論有模仿說,典型論,自然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等等。社會歷史批評是經典的文學理論,認為文學藝術是時代社會生活的反映,不過,相對于理論而言,是以藝術的方式加以反映。創造藝術典型是反映論的最高要求。反映論屬于認識論的范疇。決定論是從唯物主義出發的。存在決定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文學藝術是精神生產,屬意識形態的范疇,而與同作為意識形態范疇的政治、宗教等亦非等量齊觀,而是處于被支配地位。政治經濟文化決定文學藝術的具體情形是復雜多樣的,不是直線式的、對必然性的絕對服從。否則,同樣陷于機械的形而上學論。
孔范今作為一個文學史家,他的取向主要是決定論。一般說來,微觀的具體的文學現象如作家作品分析,反映論更切近。一個歷史階段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歷史,從根本上決定于全息的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追督袷沁@個意義上的社會歷史批評論者??追督駧缀跏莻€徹底的決定論者,甚至他的作家論如 “茅盾論”,論魯迅找到俄羅斯文學等都是從決定論的角度深入分析的。
當然,不能不補充指出,在孔范今看來,中國現代歷史與中國現代文學史之間是一個互動的關系,而不是單向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20 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反映了中心性歷史活動及進程,以及歷史活動主體們的心理狀況和心路歷程;在某些時期,它甚至置身歷史活動的中心,文學活動變成一種直接的歷史行為。這是中國歷史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艱難曲折轉型過程中所出現的獨特景觀。雖然新文學自身存在現代化轉型問題,而它同時把歷史現代化的訴求自覺變為自身訴求??追督竦膬r值在于具體地分析揭示了中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如何影響了文學史的走向??追督裼衅洫毜降脑瓌撔缘氖氛?。這就是他提出的 20 世紀中國歷史發展運行的模式———悖論與補償??追督竦纳鐣v史批評是基于他自己的歷史觀。
孔氏思維模型是歷史邏輯一致性。歷史邏輯一致性自有其嚴格的內涵,而其通俗的界說可用中國傳統的常變論來類比。建構起對象的應然態模型,是為常,以此而觀變。一個常態的社會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社會,這也是孔范今建構的常態社會存在模型。他由此以常觀變:20 世紀中國社會并非如此。
孔范今史論中缺失斗爭性。歷史,自然包括文學史,屬于人文學說,斗爭性是人文學說的固有屬性。如哲學有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斗爭,文化上有先進落后的斗爭,宗教上不同宗教,甚至同一宗教不同派系之間的斗爭更是不可調和的,乃至是血腥的。但孔范今的中國 20 世紀文學史卻取消了作為歷史所固有的斗爭屬性??追督袷乔啡?,孔夫子后人,其文風卻更像孟子,豐富、充沛、雄辯,長篇大論,氣盛言宜。不過孟子極擅駁難,其學說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孔范今又不像了,他是極精微而道中庸,如同孔夫子??追督駱O力做一個歷史的解人,對所有歷史現象,探討它的原因,厘定它的位置,均從正面作出價值判斷,當然有價值大小之別,但都有體現出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意義的價值。
孔范今學說的哲學基礎是唯物主義的決定論,但除此之外,看不出他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這就導致了他的作為歷史范疇的文學史學說,缺失斗爭性。我不知這是他的學說的優長,抑或是個問題!
注釋:
① 孔范今: 《對視,并不是取其反》, 《文學評論》2011 年第 4 期。
②③ 孔范今: 《中國現代文學補遺書系》,明天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7 頁。
④⑤⑥⑦⑧⑨⑩輥輯訛輰訛輥輱輥訛 孔范今: 《新學術視野中的反思與重構》,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18、9、9、12、13、8、8、436、224、226—22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