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體育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依據體育教學的整體目標規劃來展開的,有效的使用相關的評價手段,切實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通過評價,還能及時反映和發現目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一些不足,然后可以針對性的及時處理這些問題和不足,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效果。在實踐教學中,常用的教學評價方法是終結性評價法和過程性評價法。
近些年,通過對高校教學評價體系的總結,發現: 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側重點在學生身體能力的考核,卻忽視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發揮的引導作用,未能有效的挖掘學生們的個體差異,存在只追求分數的局面。致使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減弱,長期下去,就會使得學生們身體素質變差,也不利于其發揮自身的其它潛能; 不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需求而對未來發展形成正確全面的認知。根據國外著名的體育教學領域的專家哈爾特·??藸柦淌诘南嚓P理念,其認為教師在評定一個學生的時候不能單看其學習成績怎么樣,還需要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是否獲得了快樂和成長,其強調學生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
一、國外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現狀分析
( 一) 美國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演變20 世紀 30 年代前,美國學者桑代克提出了終結性評價??偨Y性評價其這一理論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用統一的標準衡量學生的成績,但是這個評價法卻忽略了學生自我的個性特點; 70 年代后布魯納提出了過程性評價。特點是評價方式靈活,重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習評價中的多種目標。80 年代后期,美國體育學者提出了最佳體適能計劃。力求評價真正反映學生進步的實際情況等。
( 二) 日本體育教學的評定日本學生體育學習評價包含體育課的學生成績評定和體育課的非學生成績評定兩部分。體育課的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涉及: 身體素質和技術技能的評定。在評定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強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日本方面的體育教學評價主要采用的四方面三等級標準界定,概括說要考核和關注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中的發散性思考和探索,學生能否有效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是否理解老師教授的相關知識點,是否樂意投入到學習中去等。
二、國內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所存在的問題
( 一) 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與標準缺乏科學性現行的體育教學評價關注的重點是學生在知識、技能、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忽視了學生對于學習的態度和積極性,也忽視學生的情感、意志、個性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 強調教學結果,忽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在當前,在實行這一套體育教學體系儼然不能適應新時代和新課改的相關要求,因此評價內容和標準的科學化程度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
( 二) 注重評價指標定量化導致評價結果的片面性注重量化是體育教學評價中的一種傾向。量化的東西比較客觀,便于操作,評價結果的可比性也較強。而對于那些在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很有意義,但難量化的因素卻被忽略了,例如: 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喜愛度、是否愿意參加這項體育活動、是否愿意和其他同學一起協作互助開展、是否想要突破自我,挑戰極限等,這些都是當前體育教學目標設定時需要考衡的因素。
三、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理念改進措施
( 一) 體現主體發展的權利由于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長,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因此體育教學評價要全面的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體育教學評價要強調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的特長發展,強調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和運用。
( 二) 尊重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體育教學的評價應強調對學生體育學習的多元評價,評價的主要內容各分值的比重進行調整,如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運動技術技能的評分比重降低; 加重體育與健康理論的分值; 學生的學習態度、參與運動的積極性、良好的運動習慣等按實際來評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 三) 強調過程的評價由于個體的差異、地域、遺傳以及發展的非同步性,把身體素質、技術技能動作內容,統一標準測試,不公平且不合理,比如:
有的學生由于自身身體生理機能的弱勢,雖然平常很努力的訓練和學習但是其身體素質提高始終比較緩慢; 有的學生天生具備某些優勢和特長,不用很好的學習和訓練也能取得比較好的訓練效果。因此,為了進一步強調評價的公平性,體育課的相關評價考核,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相較于之前的成績進步幅度的大小來評判,而不能單看一個階段的學習和訓練結果。
四、結語
對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理念的改進,其目的是為學生的教育和發展,強調和注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和特長的培養。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及時反饋教學活動中的不足和存在的一席問題,通過課程評價還能及時反饋學生的一些觀點和看法,讓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發展動態,并可以鼓勵學生進一步完善和努力,不斷提高身體素質,讓學生快樂學習,健康全面的發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繼生,楊麟。 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現狀及改進方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
[2] 顧淵彥。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 [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 季瀏。 體育教育展望 [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胡永紅,周登嵩,吳邵蘭。 有效體育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