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高度積極意蘊本文所探討的悲劇意識,將界定在文學藝術及與此相關的文藝理論、美學理論范疇之內。在文學及相關范疇,通過風格各異的文學作品,借助戲劇、詩歌、小說等形式,作家將自己對于世界的思考、生活的感受、生命的體驗等意識用文字呈現出來。悲劇意識蘊藏于那些經典的悲劇性作品之中,比如希臘悲劇、莎士比亞的戲劇、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一系列作品、卡夫卡等現代主義作家的作品、中國的《詩經》、元明悲劇、《紅樓夢》以及魯迅先生的大量作品等等。
一、理性的起點:審美判斷與情感純度
文學創作的本質特征是感性的,表現為一種形象化的思維方式,包括靈感、直覺、想象、激情等等。幾乎所有文學作品都由感性生發,盡管生活的意義是追求美好與幸福,但現實生活本身卻總是充滿各種不幸、悲傷與苦痛的,從某種程度來說,藝術正是為了表現人類生活中的各種悲傷而出現。
在感性的層面來說,那些具有悲劇意識的作家比其他作家更具有優勢。朱光潛在《悲劇心理學》中說:“悲劇向來被認為是最高的文學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劇家也是人間最偉大的天才。他們在心理科學還未流行之前就已是最深刻的心理學家。從埃斯庫羅斯到莎士比亞到歌德,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在悲劇中積累了大量心理學的智慧?!敝旃鉂撜J為這些偉大作家是天才,相比一般作家,他們有著更高尚而善良的心靈,更深切關注人類命運和前途,更真切地同情著人類苦難,他們的情感更加細膩,神經更加敏感,他們對“生與死、善與惡、人與命運”保持更加密切的關注,比一般藝術家更加向往美好、幸福、安詳、光明。因此,他們比一般人更能深切地體會到生活之中的各種缺憾、痛苦及悲愴,在內心形成更加波濤洶涌的情感漩渦。
然而,僅僅只有情緒和情感上的跌宕和波瀾,或者說,僅僅只憑借感性的力量,是否可以創作一部偉大的、超越時代的文學作品呢?眾多經典的悲劇大師用他們的優秀作品告訴我們,他們沒有濫用自己與生俱來的優勢,他們的情感表達是謹慎的、節制的、有選擇的。他們深沉的悲劇意識,要求他們不能對那些悲傷、恐懼和各種困境做簡單的、直接的情緒、情感反應,而是經過一種理性約束和過濾之后,進行有選擇性、有針對性的藝術表達。
二、理性的表現:認識判斷與思想深度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容易激動的情感和容易變動的性格,最便于摹仿?!弊钊菀啄》碌耐彩亲顩]有價值的,所以柏拉圖一直提倡將哲學引入藝術之中,但他矯枉過正。如果一部作品通篇只有簡單的充滿思想深度的名言警句,而沒有充滿魅力的性格、感人至深的故事,這樣的文學作品也是十分乏味的,文學畢竟不是哲學。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靠的是打動人類的心靈和情感。
那么,文學當中的理性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征呢?在狄德羅看來,作家應該具備的理性表現為一種認識、判斷和選擇功能。他在《論戲劇藝術》中說:“然而,將由誰為我們有力地描寫人類的一切本分呢?擔負起這個任務的詩人又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呢?他應該是一個哲學家,應該深入自己的內心,看到人的本質,他還必須深刻地熟悉社會上的各種行業,明了他們的作用和負擔,哪些是他們的缺點,哪些是他們的優點?!毕赵凇端貥愕脑姾透袀脑姟分姓J為沉思對于作家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品質,他說:“感傷詩人沉思客觀事物對他所產生的印象;只有在這一沉思的基礎上,方才奠定了他的詩歌的力量?!辟R拉斯在《詩藝》中告誡作家:“要寫作成功,判斷力是開端和源泉。
蘇格拉底的文章能夠給你提供材料;有了材料,文字也就毫不勉強地跟隨而至。如果一個人懂得他對于他的國家和朋友的責任是什么,懂得怎樣去愛父兄、愛賓客,懂得元老和法官的職務是什么,派往戰場的將領的作用是什么,那么他一定也懂得怎樣把這些人物寫得合情合理?!?/p>
狄德羅所說的認識能力,席勒所說的沉思品質,以及賀拉斯所說的判斷能力,其實都與創作主體的思想深度、道德傾向、知識經驗等密切相關,是認識判斷、道德判斷以及審美判斷的綜合,是感性創造與理性認知的緊密結合。那些具有悲劇意識的偉大作家,在對生活進行客觀而精確的觀察與思考之后,跳出自我主觀片面的感受,選擇一種最純凈、最虔誠、最有力量的情感態度,客觀化表現出現實生活之中所蘊含的豐富美學內涵。
我們幾乎在所有具有悲劇意識的經典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這種用經過理性約束之后的感性光芒。
莎士比亞的很多戲劇,像暴風雨一樣猛烈地沖刷著我們的情感,但在黑暗之后,仍為我們留了一盞燈,讓我們看清很多人生的道理和真相。在司湯達的《紅與黑》、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偉大作品中,都能讀到震撼心靈的感性細節,然而,因為作家們在審美判斷之外的認識判斷以及道德判斷,我們也看到了作家在對以金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批判基礎之上,對人類受侵害的價值和尊嚴的冷靜思考。
三、理性的指向:積極意蘊與人文高度
黑格爾覺得悲劇不是像表面那樣表現真善美的毀滅,而是表達了“永恒正義的勝利”,黑格爾的觀點或許太過于絕對樂觀,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悲劇作品本質特征的視角。那些具有深沉意識的作家創作悲劇到底是為了什么?他們在經過了一番思想及情感的激烈斗爭之后,為什么還要將這種苦痛、可怖、震顫、不平常的體驗寫出來供他人閱讀?難道只是為了尋求一種單純的情緒宣泄或者博得他人的同情?
很顯然,作家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動機,描寫現實中的種種缺憾和苦痛,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具有悲劇意識的作家有正視現實的勇氣和膽魄,他們不逃避,不粉飾,不盲目樂觀;另一方面,他并沒有因為這些悲慘的現實而灰心喪氣,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堅定了追求美好的信念。在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巨大成就的日本動漫家宮崎駿說:“即使是在憎恨與殺戮中,仍然有些東西值得人們為之活下去。一次美麗的相遇,或者為了美麗事物的存在。我們描繪憎恨,是為了描寫更重要的東西。我們描寫詛咒,是為了描寫釋放后的喜悅?!?/p>
對于那些具有悲劇意識的作家的創作用心,別林斯基感同身受,他把果戈理的藝術風格命名為“含淚的微笑”?!昂瑴I”表達的是作品的悲劇內涵,而“微笑”則表達了作家的一種主觀立場和態度。在契訶夫、歐亨利等很多作家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藝術風格。許許多多的作家都用自己的作品表達了這樣的藝術追求。這樣的“含淚的微笑”雖然不是耀眼的太陽,可以普照大地,溫暖人間,但它像一道光,盡管微弱,盡管渺茫,但只要照進黑暗,便能驅走一片黑暗。
索??肆_斯的《俄狄浦斯王》是一個足以震撼人心的悲劇,俄狄浦斯一心想戰勝命運,最終卻仍然沒有逃脫命運的捉弄,反映了作家對于人不能把握自身命運的一種悵然和迷茫之感,但在文本的最后,俄狄浦斯戳瞎了自己的雙眼,這可以看做是另一種形式的反擊和救贖,肉眼看不見了,但是內心卻亮了起來,用另一種方式,取得了某種補償意義的勝利,這是一個凝聚著血和淚的收獲,卻能夠給人們提供某種強大的心靈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彌漫灰暗、慘淡和孤獨的調子,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有些神經質、內心矛盾而分裂,通過這些,作者為我們展現了那個不公正的、黑暗的、扼殺人性的社會,但是讀完全書,卻并不讓人悲觀、絕望,在這些黑色濃密的烏云背后,我們仍然能看到隱藏在作者內心的那種脈脈的溫情和閃爍的希望之光。在小說的結尾,拉斯柯爾尼科夫與索尼婭走到一起,決定以虔信和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終于獲取精神上的新生,讓讀者看到了作家對于美好的深沉呼喚和深邃的人文關懷。在卡夫卡的一系列作品中,我們讀到的仍然是晦澀、荒涼、逃避、不安,變形為蟲,逃避社會責任;一場莫名其妙的審判;或者是一個永遠讓人不安的地洞。但當我們透過這些片面,深入體會,才發現作者對幸福是多么的珍視,對美好是多么的向往。敏感的卡夫卡,太了解是什么讓生活變得不幸福,他在用自己近乎決絕的逃離和割裂,告訴人們那些值得我們珍惜和追求的美好。
我們可以用“守望者”一詞去形容那些具有悲劇意識的藝術家,美國著名科幻奇幻小說家喬治·馬丁在《冰與火之歌》里對守夜人有這樣一段描述:“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將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將不戴寶冠/不爭榮寵/我將盡忠職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劍/長城上的守衛/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曉時分的光線/喚醒眠者的號角/守護王國的利盾/我將生命與榮耀獻于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睆倪@段文字里,我們不難概括出如下的關鍵詞:堅定、虔誠、堅強、使命、承諾、義無反顧、勇者無懼……這些關鍵詞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具有悲劇意識的藝術家所具有的品格。他們正視生活之中的悲愴、慘淡、苦痛,展現出了不屈不撓的樂觀與積極,宣示了無比熾烈的生命熱情和尊嚴。
艾略特在《文學與現代世界》中說:“保持我們的頭腦,保持我們的價值感,就成為格外重要的了;而且我們緊緊把握著那些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永恒世界的東西,也就成為格外重要的了?!弊骷业谋瘎∫庾R對人生在世的各種重要問題作了深邃的哲理的沉思,這些問題既是某一個時代人所產生的,也是不同時代的人類所永恒共有的,具有悲劇意識的偉大的藝術家,跳出感性狹隘的天地,從一個更寬闊的角度,更冷靜更全面地品讀一種生命形態,發掘那些蘊藏在悲劇之中的積極因素,完成精神層面的涅槃和升華。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2]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3]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4]趙凱.悲劇與人類意識[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5]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M].豐陳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6]外國文藝理論叢書\\(詩學詩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7]文藝理論譯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8]柏拉圖.理想國[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