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氣為主,最早見于曹丕的《典論·論文》,他所謂的“文氣”是指寫文章個人先天的資質、個性,形成的獨一無二的精神氣質.非后天人力所能改變的,也是不能培養的.他提出作家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應該把個人的獨特氣質貫穿在所寫的文學作品中,而要使一篇文章有獨特的氣質,首要條件就是要求作此文章的人必須要有鮮明的個人氣質.下面本文主要研究曹丕主氣的文學理論.
一、曹丕人物簡介.
曹丕,字子桓,是曹魏的開國皇帝,同時也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他出生于譙地\\(現今安徽亳州市\\),是曹操和卞夫人的大兒子,少年時代才華出眾,博覽諸子百家的書,在他八歲時,就下筆成文.根據《三國志》記載,他喜歡騎馬射箭、聰慧異常、多才多藝,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少年英雄.在三國時期,當時社會流行一種游戲叫做彈棋,少年曹丕可以捏著手巾的一角來彈,且每彈每中,足見其聰慧.
在 217 年,他利用計謀,在司馬懿等大臣的輔佐下,奪得了太子之位,被立為魏王世子,在 220 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皇位成為魏王.他在位期間,擊退了北方鮮卑族的多次侵擾,和匈奴、氐、羌等地少數民族保持友好關系,同時恢復了漢朝在西域的管制.由于他從小喜歡文學,特別擅長五言詩,和他的父親曹操、弟弟曹植一并被當時人稱為“三曹”,他寫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文學歷史上首部批評性的專題論文,文中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文學批評歷史上起到了開拓文風的作用.在 226 年去世,謚號文皇帝,葬在首陽陵\\(現今河南洛陽東偃師市\\)[1]75.享年 40 歲.
二、曹丕和曹植文學風格比較.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著名的三部文學評論書籍中,鐘嶸著的《詩品》里面,他最欣賞和贊美最多的人就是曹植,而劉勰的《文心雕龍》則認為曹植和曹丕平分秋色,各有優點和缺點;王夫之的《姜齋詩話》中剛好和《詩品》里面的看法相反,認為曹丕的文學作品要比曹植好很多.其實,在中國的詩歌里面,有兩種詩人,一種是純情詩人,另一種是理性詩人[2]75.純情的詩人多數心情都會隨著外界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種人處在順境時生活和感情就很放縱,處在逆境中,就會深深地沉溺在自己的哀傷里,走不出來,曹植就屬于此類.
然而曹丕和曹植雖然同為曹操的兒子,兩個人的個性和才情卻有很大不同.讀曹植的文學作品,我們很容易被他那美麗的辭藻,飛揚的或者哀怨的情意所感染.但是讀曹丕的詩,我們往往情緒比較平靜與淡然.相對于曹植的飛揚、高調而言,曹丕相對內斂、深沉.他是一個會時時反省自己所作所為的人,讀他的作品,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朦朧的很難說得清楚的感覺.后人評價曹丕和曹植的文學作品,說二者有“仙凡之別”,也許是因為曹植的詩想象力奇特,辭藻華麗鋪陳,所以人一讀起來,有點飄飄然的感覺,所以稱之為“仙”;而曹丕的詩較貼合現實生活,看似稀松平淡,其中頗有深意,奈何后人無意深究,所以才覺得是凡子俗物而已吧!而鐘嶸之所以推崇曹植,可能是因為他的風格迎合了當時的社會潮流,也便于后人學習.
古代的游玩,也就相當于現代的旅游吧!我們都知道旅游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啊,可是為什么曹子桓在和朋友盡情游玩的時候,還這么悲傷呢?這里我們也很難講清楚.曹丕曾寫過這樣兩句詩“: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意思就是在高山之上肯定還有高起的山頭,在郁郁蔥蔥的林木中間一定存在林木的樹枝.可是我現在心中突然生出層層憂愁,我卻不知這些憂愁從何而來.如果曹植出現這種心境,他會很清楚自己為何憂愁,也能很順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但曹丕卻很模糊,他不像曹植那樣可以把自己的情緒完全發泄在文章中,他是采用一種低沉、哀傷的筆調書寫自己的感受,從而引起讀者深深的回味和思索[3]所以,如果說曹植的詩是以“才”和“情”取勝的,那么曹丕的詩,是以“感”與“韻”取勝的.這就是曹丕文學創作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們來研究曹丕的“文氣”論.
三、曹丕的“文氣”論研究.
我們都知道在建安這個時代之前,我國是沒有成體系的文學評論專著出現的,而曹丕的《典論·論文》則是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章.由于當時的文學創作也邁進了自覺時代,很多文人墨客的作品都顯示出了不同的個性特征.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影響下,曹丕提出了“文氣”論[4]245.
首先,在曹丕的心目中,文學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功用的.他曾詩云“: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的價值抬到了極高的地位.否定了前代人輕視文學的觀點.進而曹丕對建安七子的創作風格進行了認真的剖析,并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看法.他說寫文章主要以氣為主,文章可以表現為俊爽豪邁的清靈之氣,也可以表現為凝重低沉的渾濁之氣,而每一位寫作者的作品表現出的才情和個性,是不可以通過刻意的努力而達到一致的.例如“:孔融的文章文氣高遠奧妙”,而公干的文章有飄逸淡遠之氣……其次,曹丕也指出不同的文體應該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標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文本同而末異”的文體論,這是最早的文體風格論.最后,他還提出了對待文學批評也應該抱著正確的態度,反對文人相輕、厚古薄今的文學傳統[5]210.
然而他的文學主張還是集中體現在他的“文以氣為主”的文學主張方面.他說文學作品中每位作家的天賦、個性都是文學創作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決定了其作品的風格.所謂“文以氣為主”就是非常注重作家個人的獨特個性,主張文學作品就是作家個人才情氣質的自然流露,同時也把一個人的生命氣質、個性才華作為文學藝術的核心.使文學的重心從功利的政治層面回歸到單純的個體的情感領域.這也象征著中國藝術美學首次把焦點集中在人自身、人的生命、情感、個性氣質方面.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了“詩賦欲麗”的獨特見解,這一觀點和漢以前的文學思想大相徑庭,在文學審美領域屬于首創.“麗”指的是美好、美麗,是一個人感性上的愉悅,包括其文學形式也應該是和諧的.主張文學內容應該摒棄過去刻板乏味的倫理教化,而應該注重寫作者個體的生活情趣,文章的內容,應該華麗好看.當然此處的“麗”并非指的是柔媚婉約之美,更側重于壯麗、剛健之美,也就是華麗之外,再加壯麗.仔細分析,我們發現他的“詩賦欲麗”的觀點和他的“文以氣為主”中所體現的文學內蘊的生命情感,是一脈相通的.因為,一講到氣,人們最敏感的觸覺定不是軟弱之氣,而是一種較強烈的精神或者情感的力度,是一種深埋于內心深處的力量.他所謂的“麗”其實質就是“氣”所產生的一種審美效應.曹丕的《雜詩》中,其中“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這兩句中“烈烈”二字既具有“氣”同時具有“壯麗之美”,是“氣”與“麗”相結合的佳句[6]56.
四、曹丕主“氣”論的影響.
在曹丕把注重作品的風格和作家的個性等相關文學看法上升到理論高度、提出了主“氣”論的文學主張以后,劉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較全面的風格論.在他的《文心雕龍·體性》中論述了理和文、言和情的關系,詳細論證了作家個性對作品風格的影響,進一步分析了作家個性形成的原因.他說賈生俊朗,所以寫出的文章簡潔、清澈;而子云寂寞、冷清,所以寫出的文章含義頗深,非常有韻味.
盡管曹丕系統地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主張,但是他所說的各種不同“氣”是不能無差別地看待的.他所謂的“氣”是非常不同的.
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善于寫辭賦,文章具有明顯的舒緩之氣,文體弱,而陳琳善于寫章表,具有健朗之氣,文體強.而曹丕本人非常推崇強健、壯美的文氣.此種文氣對后來的“風骨論”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文藝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劉勰的《文心雕龍》專門對“風骨”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其實“風”“、骨”“、氣”三者是緊密相連的.《莊子·齊物論》中亦云“風”氣也,也就是說“風”是“氣”
之旨,而“風骨論”就是對重氣之旨的繼承和發揚.“風骨論”更加注重壯氣之美,就如后人所言“若豐藻克瞻,風骨不飛,則振采失鮮,負聲無力.是以綴慮成篇,務盈守氣,則健既實,輝光乃新”.此全賴風骨之力也,由此可見,曹丕的主“氣”論對后世人的行文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7]82.
總之,嚴格地說,以“氣”來評價文章風格是從曹丕開始的,他的主“氣”論道出了文藝根本性的問題,在中國文學評論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魯迅先生曾在《魏晉風度與文章及酒之關系》一文中指出“:曹丕的時代,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明確地說,就是一個純粹的為藝術而藝術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文人倡導的“建安風骨”和門類繁多的“風骨”論,給予后世人評論文藝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際斌.探源黃初文學的影響[J].蘭臺世界,2012\\(24\\).
[2]李海霞《.文心雕龍》對我國古代公文發展的影響[J].蘭臺世界,2005\\(14\\).
[3]蔡鐘翔,黃保真,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M].北京出版社,1991.
[4]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5]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劉勰.文心雕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