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習得性無助感(Iearned helplessness)由 Seligman(1967)提出,是指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中對外部事物“失去控制感”.針對這一情況,對烏魯木齊市新市區初中年級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對個別影響嚴重的學生進行個別訓練,使學生脫離困境,更好地參與體育活動。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本文以烏魯木齊市新市區第九中學、第二十九中學、第六十八中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查閱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等權威著作,搜集和研究近年來有關“習得性無助感”的歸因及預防的論文和專著。
2.2.2 問卷調查法本次調查采用集體發放問卷,根據研究的內容和目的,針對本研究設計的問題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設計了《關于體育課出現“習得性無助感”的調查》問卷,共發放學生問卷 200 份,個人無記名填寫答卷,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如實獨立完成問卷,并及時上交。統一收回問卷后進行統計與分析,收回問卷 198 份,有效率 99%.
2.2.3 訪談法向學校體育領域,中學體育教育方法的專家進行咨詢。
3 癥狀表現及治療方法
3.1 癥狀表現以初三(1)班張 XX 同學為典型,女,16 歲,班里的體育骨干。曾多次參加校運會并取得好成績,身體素質很好。
該生在體育課上學習短跑動作時,由于沒有充分的做好準備活動,沒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導致起跑時動作不正確,臉部與腿部擦傷。至此以后,該學生在體育課上始終無精打采,寡言少語??吹襟w育器械會不由自主的躲避,出虛汗等。在教師的要求和同學的鼓勵下,才能勉強完成體育動作,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個身手靈活步伐矯健的自己。
3.2 治療方法針對這種情況,將運用文獻法、分析法先對這一現象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整體考察,運用訪談法與現象突出的學生進行溝通,對這一群體采用認知療法、系統脫敏等方法手段對其進行治療。
4 各因素對學生體育活動的影響
4.1 各因素對中學生心理情緒的影響【1】
根據表 1,做出以下結論與分析:
(1)體育達標制度和章程對中學生心理情緒的影響各中學在對學生身體素質,不在一味的在體育課時對學生考試成績以高分低能為主,在以后的升學考試中,對這類學生是完全不利的。這就無形的給這些身體素質差,不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心理帶來了壓力。根據表中數據(見表 1)得出,“體育達標考試”對學生上體育課情緒的影響達到 57%.
(2)教師評價“體育優生”及“體育差生”對中學生心理情緒的影響在上課期間,特別注意到,體育成績優異的學生能認真仔細觀察教師的講解與示范,并能提出疑問,學生能按講解的要領及方法認真完成練習,積極思考,不易受到外界事物干擾。而成績差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遠遠不及優生,上課東張西望,甚至遠離上課區域扎堆聊天,完成不了練習動作。在調查學生體育學習動機時發現,成績好的學生學習動機明確,都是為了體育能達標,不影響以后的升學,還能更好的鍛煉身體。而在成績差的學生中,學生給不出喜歡上體育課和進行體育活動的理由竟然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還有的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盡力做好每一項練習,可就是做不好,便開始自暴自棄,放棄自己等等。如表所示(見表 1),在調查的 198 人中,48 人已經形成不正確的思想,11 人開始有了對教師有偏見的苗頭,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對體育課的認識,也客觀的影響他們對體育課上鍛煉身體的態度。
無可非議,優生成績好,掌握的快,親近老師,積極配合老師。這樣的學生老師都會喜歡,但如果忽略學生的看法就會造成不良的后果。如:課堂上只交體育委員或者“優生”做示范,這樣就會慢慢形成兩個極端,優生更優,差生更差。在高度逆反期的中學生中多數會不滿甚至反感,認為老師沒有一視同仁。同樣也使教師的威信下降,滋生了優生自滿情緒,減少了差生學習念頭。讓學生和教師之間產生隔閡。
(3)學生期望的教法教態調查過程中,與學生們談到教師與學生上課的關系時,學生提出了最期望的體育課是教師與學生互動(見表 1),共同游戲、共同學習,更好的拉近師生關系,并關心身體素質、體育成績差的學生,防止學生產生消極想法,影響身心發展。
4.2 認知訓練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可以對出現“習得性無助感”的學生采用認知訓練法,使他們慢慢改變對自己能力差的不合理信念。
還是以初三(1)班張 XX 同學為例,首先,向其簡單講解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的 ABC 理論。
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先介紹誘發事件、評價和行為結果直接的關系。進而講解 Wessler 等人(1980)總結出的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之極的想法這三大特點,使其真正領悟到“習得性無助感”讓其產生的不良思維對自己的消極影響和危害。
4.3 運用系統脫敏療法對學生進行治療又稱交互抑制法,以漸進方式來克服此類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神經焦慮,誘導學生緩慢暴露出引起其焦慮的情景,并運用心理放松的方法對抗焦慮情景,最終達到消除焦慮、恐慌的目的。
在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讓受試者生理心理放松,做好充分準備活動,采用循序漸進方法慢慢引導其進入恐懼場景,并不讓其害怕。如:短跑中開始時起跑、加速、途中跑、沖刺階段講解與示范使受試者心理變化程度,按不同的狀態進行引導與示范。
練習期間,也可模擬現場場景,同樣的器械、同樣的關注情況。逐漸消除受試者緊張情緒,提高動作穩定性,對抗內心的恐懼感。使用脫敏療法結合模擬訓練,采用循序漸進原則鞏固和加強此類人群對體育活動環境及心理適應能力,使受試人群逐漸恢復心理健康。
5 體育活動中“習得性無助感”預防對策
“習得性無助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從事體育活動中由于失誤或受挫敗習得的。這種不良現象不僅給學生的未來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甚至會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僅對身心發展或是其他學業、健康都會造成不可控制的影響。
5.1 緩解體育學習壓力,減少對活動的要求教育制度改革,學生對體育課的看法也有所改變,為了“考試達標”而鍛煉,為了及格而參與。對這種消極想法,教師應端正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勿用數據對學生施壓,應以鍛煉為主,成績為輔。
5.2 讓學生體會成功,找到成就感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成功。并給予鼓勵,只有這種成功后的成就感才能使學生建立起積極地心里定勢,使其迎難而上,獨立完成任務,且完成好任務。
5.3 教師積極鼓勵學生,使其找到存在感、重視感體育教學中,師生的交流尤為關鍵,切忌“優生”“差生”之分,通過語言、手勢、身體動作等形式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互信關系。教師如何評價學生,給學生傳遞重要信息,用什么形式表現,這些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通過積極地鼓勵與支持,學生得到反饋很容易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存在感、重視感。
使他們更加集中精力對待每一項體育活動。
5.4 引導學生找到學習目標提出學習目標,能讓學生更快的提高運動水平,使他們注意力更加集中到某一點,遇到困難會自主尋求解決辦法,建立新的學習策略,解決問題,最終達到目標。在此過程中還能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出現心理恐懼和自卑感,導致學習動機下降。
6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1)影響中學生體育課出現“習得性無助感”的主要因素為教師的上課形式及對待學生的方式。其次才是自身的不利思想因素。
(2)教師作為學生體育課的直接引導,教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對學生來說,或許都會變成一個暗示或者一種鼓勵,當然也會使學生完全失去對體育的興趣,自暴自棄。所以教師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情緒活動。
(3)從學生的心理變化分析,當其在體育活動中遇到困難或不順心的因素時,極易產生放棄、憂慮、煩惱、膽怯等心理情緒,在這時若沒有教師或同學的鼓勵則很難再回到從前的狀態,導致心理歪曲,從而放棄體育。
6.2 建議
所調查學校應在以后的體育教學中將強對學生的心理了解,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多積極鼓勵進步較慢學生使其增強自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進行講解與示范。
參考文獻:
[1]趙莉莉。中學生習得性無助感及其與學業自我效能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0:5.
[2]蘭惠清。論“習得性無助感”的克服[J].閩東日報,2009(7)。
[3]雷玉臻。對體育成績優、差生的心理分析[J].體育科學研究,1993(3)。
[4]季 瀏,殷恒嬋,顏 軍。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