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占全國總人口的14.8%,將每年增長100萬人,中國已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將給國家的經濟發展、財政收支、社會結構與穩定帶來巨大的壓力,也給老年人自身帶來煩惱與困擾[1].為了延緩衰老、預防疾病的發生,人們開始認識到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證實,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老年人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動,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體質健康水平.本研究以青島市60~69歲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分析經常鍛煉、偶爾鍛煉和不鍛煉老年人群間的體質水平,比較其體質狀況的差異,了解不同體育鍛煉水平對青島市老年人體質狀況的影響,為深入研究老年人健身理論提供科學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從青島市六區四市60~69歲的老年人中選取586名作為調查對象,男294名,女292名;60~64歲296名,65~69歲290名.根據文獻標準[2],將調查對象分為經常鍛煉組\\(A組\\)、偶爾鍛煉組\\(B組\\)和不鍛煉組\\(C組\\).每周參加體育鍛煉≥3次,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30min,每次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為經常鍛煉;參加鍛煉但不能同時滿足上述3個條件為偶爾鍛煉;其余為不鍛煉.
1.2調查和體質測試方法
按照《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手冊》[3]的規定進行問卷調查和體質測試.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和體育鍛煉情況;體質測試指標包括身高、體質量、胸圍、腰圍、臀圍、皮褶厚度、心率、收縮壓、舒張壓、肺活量、握力、坐位體前屈、閉眼單腳站立和選擇反應時等指標,由青島市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進行測試.
1.3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 13.0及PPMS 1.5軟件[4]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結果以x珚±s表示,多組數據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
2結果
2.1老年人體育鍛煉情況
本文調查的老年人群中,不鍛煉者所占比例為52.0%,明顯高于經常鍛煉者\\(31.6%\\)和偶爾鍛煉者\\(16.4%\\),差異均有顯著意義\\(χ2=10.24、45.18,P<0.05\\).女性經常鍛煉者所占比例明顯高于男性,不鍛煉者所占比例明顯低于男性,差異有顯著性\\(χ2=4.09~7.15,P<0.05\\);男、女老年人偶爾鍛煉者所占比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2.2體育鍛煉對老年人身體形態的影響
男性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的人體質量指數\\(BMI\\)、腰臀比\\(WHR\\)和體脂率均低于經常鍛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25~15.36,q=3.40~17.12,P<0.05\\).女性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的BMI和體脂率均低于經常鍛煉組,差異有顯著意義\\(F=4.96、14.18,q=4.45~10.94,P<0.05\\),女性不同鍛煉水平組間WHR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偶爾鍛煉組的體脂率高于不鍛煉組,差異有顯著性\\(q=7.49,P<0.05\\).見表2.
2.3體育鍛煉對老年人身體功能的影響
與經常鍛煉組比較,男性和女性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的脈搏、收縮壓、舒張壓和脈壓差均高于經常鍛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26~48.56,q=4.26~31.24,P<0.05\\);經常鍛煉組的肺活量明顯高于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差異有顯著意義\\(F=9.62,q=7.47、8.69,P<0.05\\).見表3.
2.4體育鍛煉對老年人身體素質的影響
與經常鍛煉組比較,男性和女性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的握力、坐位體前屈和閉眼單腳站立時間均低于經常鍛煉組,差異有顯著性\\(F=4.09~7.15,q=4.04~5.89,P<0.05\\);經常鍛煉組的選擇反應時明顯低于偶爾鍛煉組和不鍛煉組,差異有顯著性\\(F=5.71,q=2.24、12.61,P<0.05\\);偶爾鍛煉組的握力、坐位體前屈和閉眼單腳站立與不鍛煉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4.
3討論
體質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5].人的身體形態、心肺功能和身體素質是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是后天環境、營養、衛生和體育鍛煉等多種因素綜合體現的結果.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改變人體的形態、功能和素質水平.
身體形態是反映人體體質狀況的重要內容,其中BMI、WHR和體脂率是反映身體肥胖程度、體型和身體成分的重要指標.體質量超標和肥胖等體型的變化與許多慢性疾病密切相關.BMI增加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尤其是肥胖,可引起胰島素抵抗,并出現高胰島素血癥,導致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硬化等疾病[6].廖桃玲等[7]研究結果顯示,WHR是一種比BMI更好的心臟病風險預測指標,它對心臟病發作的預測敏感度相當于BMI的3倍;大腰圍\\(腰腹部脂肪較多\\)對于人體的健康有害,患心臟病和糖尿病的危險性較高.本文選用BMI、WHR和體脂率作為檢測指標,比較不同鍛煉水平對身體形態的影響.結果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組老年人在肥胖程度\\(BMI\\)、患病的危險性\\(WHR\\)和體脂含量等方面均優于不鍛煉組.這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改善身體形態特征有一定作用.盡管老年人的身體形態生長水平變化不明顯,但長期堅持每周3次、每次30min以上的鍛煉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體型,在減少肥胖發生的同時,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大量研究證實,經常鍛煉也會使人肌肉纖維變粗,肌肉含量增加,體內脂肪儲量下降,不僅有助于增強運動能力,而且能降低患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的危險性[8].
脈壓差主要反映動脈管壁的彈性,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一個良好的預測因子,也是反映中老年人血管硬化程度的一個較好的指標.脈壓差增大是動脈硬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危險度增大的標志之一.本文結果顯示,經常鍛煉組老年人的脈壓差低于不鍛煉組,說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降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具有積極作用.肺活量是反映人體肺功能的重要指標,可反映胸廓的發育水平、呼吸肌力量、呼吸能力和體育鍛煉水平.肺活量的測定對評價體質狀況以及體育鍛煉效果等均有實際意義.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肺活量明顯高于不鍛煉者.廖桃玲等[7]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增強呼吸肌力量,改善肺通氣和換氣功能,減緩衰老導致的心肺功能下降情況,同時對治療高血壓、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等老年常見病均有明顯療效.本文結果與其一致.
身體素質是人體運動能力的基礎,是保證完成日?;顒雍蛥⒓芋w育鍛煉的重要條件.經常參加身體鍛煉對于改善身體素質有積極作用.本文結果顯示,經常鍛煉者的身體素質指標明顯好于不鍛煉者,如握力、柔韌性和速度靈敏性等.經常鍛煉不僅有助于力量、速度、柔韌性和靈敏性等各項素質的提高,還能延緩其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的趨勢.這對保持老年人工作和運動能力、增強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秋蓉,高炳宏.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體質研究展望[J].體育科學,2000,20\\(4\\):61-65.
[2] 江崇民,張一民,張彥峰,等.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程度評價的辨識[J].體育科學,2009,29\\(5\\):24-31.
[3] 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工作手冊[S].北京:國家體育總局,2010.
[4] 周曉彬,張健.醫學統計軟件系統PPMS 1.5的應用舉例[J].齊魯醫學雜志,2011,26\\(6\\):502-505.
[5] 陳明達,于道中.實用體質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25-27.
[6] 馬先福,劉秋菊,劉薇,等.青島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高血壓患病率與危險因素的調查[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1,47\\(6\\):520-522.
[7] 廖桃玲,侯斌,王曉東,等.不同體育鍛煉方式對老年人群體質水平影響的比較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0\\(6\\):66-70.
[8] 許浩,姜文凱.對江蘇省成年人BMI指數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1,22\\(6\\):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