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彝族地區學校開展摔跤運動的可行性
目 錄
摘要(詳見正文)
關鍵詞
1 前言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3 彝族摔跤運動的主要特點
4 彝族學校開設摔跤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5 開設摔跤課程的積極影響
6 結論和建議
參考文獻
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法、調查法(訪談法)對彝族地區學校調查并分析,論證了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開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為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開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彝族地區學校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得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更好地傳承發展,增加彝族地區學校課堂的豐富性和吸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摔跤 彝族學校 開展 可行性探究
1 前言
摔跤:重競技運動項目之一,是一項古老的競技項目,兩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規則,以各種技術、技巧和方法摔倒對手。世界各國都有其民族特點的摔跤形式和方法。摔跤在我國涼山彝族所有傳統體育運動中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體育活動之一。特別是在火把節、春節和彝族年期間,摔跤更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彝族摔跤是一種對抗性強的體育運動,特點是兩人徙手進行搏斗,技術性很強,對運動素質的要求很高,通過學習和練習摔跤,能夠發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素質,同時還可以培養人的意志品質,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發展,能夠較大幅度地高人體的心肺功能,對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和各器官的工作能力大有益處。近幾年來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逐漸被淡化,同時掌握摔跤動作技術要領的人也越來越少,如果能在彝族地區學校來開展摔跤運動這門課程那么有利于推動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的發展,能夠提高彝族地區學校孩子的身體素質培養其意志品質,使得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為我國培養更多的摔跤人才參加比賽。 本課題研究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開展的可行性來說明摔跤運動課程的開設對彝族地區有積極的作用。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
深入到涼山彝族地區學校(哈土小學、洛古坡小學、馬坪壩小學、馬鞍小學)
了解當地的具體發展現狀,并選取了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哈土小學的在校學生、教師、領導作為調查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法
通過大量查閱和收集彝族地區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等相關的文獻資料,在廣泛閱讀和整理各類文獻的基礎上,基本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深入到彝族地區開展研究,最終得出真實的結果。
2.2.2 訪談法
詢問哈土小學在校學生對摔跤運動課程的開設和對學習摔跤運動的看法,與學校體育教師共同探討學生學習摔跤運動的積極作用,以及課程開設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和學校領導進行深一步的交流與討論影響課程開設的因素,再提供一些建議與之參考。
3 彝族摔跤運動的主要特點
3.1彝族各地摔跤技巧不同,規則各異
在彝族中摔跤能手非常受族人尊敬。因而,摔跤活動也開展得很廣泛。各個地 區的彝族都有自己規定的摔跤日期,大小涼山以及滇西的巍山、楚雄一帶,以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的火把節為主,還盛行在結婚典禮上舉行摔跤活動。滇南的彌勒、路南主要在農歷二三月摔跤。滇東的卻在農歷各月祭祀以后進行三天。其他還有在彝歷年、元宵節、端陽節、中秋節進行摔跤的。云南彝族摔跤通常是從站立摔轉化為跪撐摔的循環式,主要動作為抓住對方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使對方雙肩著地為勝,與國際自由式摔跤相近,只是不分體重組別,沒有時間限制。四川涼山州彝族摔跤,則是雙方先抱腰抓好,爾后再用肩、臂和腰動作將對方摔倒。運動員在場上三戰兩勝,敗者退場,勝者再戰。彝族摔跤不搞決賽,只要連續戰勝兩個以上不同對手,就給予獎勵。勝兩個,敗于第三人的,當場獎紅布一米,勝三人以上的,參加“掛紅”儀式。每次摔跤結束時,大會將戰勝三人以上者都集中在場內發獎。戰勝對手最多的為“摔跤王”,在身上披掛纏裹約十米長的紅布,稱為“掛紅”。別的優勝者,都按戰勝對手多寡,分一至五等獎,以紅布數米,分別“掛紅”。
3.2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彝族摔跤運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根據有關史料和文物記載,早在兩千年前我國已有摔跤運動,同時摔跤運動也是奧運會曾經的項目之一,由于其特點是兩人徒手靠技巧以及力量獲取最后的勝利吸引了許多人去關注,而且很多少數民族(如:彝族、蒙古族等)將它作為了一種傳統體育活動項目,是其節假日期間的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之一,特別是在彝族中這項運動是家喻戶曉的,在每年火把節、彝族年和春節期間,摔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這項運動不僅是彝族的娛樂活動更是衡量彝族小伙身體素質以及力量的標準,每年最終的優勝者不僅能夠“掛紅”還將獲得“摔跤王”的稱號,所以摔跤運動具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
4 彝族學校開設摔跤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4.1當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學校摔跤課程開設有多種因素,政府的行政職能占主要因素之一;通過到當地政府部門以及體育局走訪調查,并將在彝族學校開設摔跤課程相關事宜告知有關負責人,得到當地政府及體育局的一致認可,認為此舉為傳統的體育文化事業能夠繼續發揚下去,做出了正確的引導和宣傳;其次,在彝族地區學校開設摔跤課程,有利于此項運動的穩定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會越來越頻繁,文化也相互滲透和影響,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彝族摔跤運動會會隨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為進一步保證各民族之間的正常的文化,經濟和各方面的交流提供了重要保障。
4.2 學校領導及師生對摔跤課程開設的態度
通過深入到彝族地區學校的調查以及對哈土小學領導及師生的訪談進行了解,學校領導從多方面考慮了開課問題:由于哈土小學學校處于偏遠的山區當中而且接收外來事物的信息較慢,學??偸亲吣爻梢幍牡穆?,幾乎無創新理念,當討論到摔跤課程的開設,學校領導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認為新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哈土小學學生身心的發展,打破了哈土小學長期以來傳統單一、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加了學校課程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校風的建設;學校的教師認為摔跤課程的開設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彝族地區學校學生之間的團結,能夠推動彝族地區學校穩定的發展;由于哈土小學條件設施較為落后,平時同學們上體育課更多的是自娛自樂,大部分學生認為枯燥無味,少部分學生從小受家人的影響從而酷愛摔跤這項運動,當問到學生對摔跤課程開設的看法時,大部分學生都愿意學習,因為學生們平時上的體育課基本學不到東西,面對新課程的開設充滿了好奇以及憧憬。因此,學校領導及師生對學校開設摔跤課程都有積極的態度。
4.3學校的教學場地設施
通過實地考察,3所學校(哈土小學、洛古坡小學、馬鞍小學)都位于山腳下,除了靠近城區的馬坪壩小學有操場,其他學校校內沒有完整的操場,更多的是泥巴地凹凸不平;通過訪問和查閱資料摔跤場地應該是在平地上或者是在室內進行還要有一定的器材(如:安全墊等),如果遇上下雨等天氣,壞天氣將會影響正常教學,校內領導和教師經過討論過后平時摔跤課程可在教室內進行,基本能夠解決教學場地問題。
4.4摔跤師資現狀
經過對4所彝族學校(哈土小學、洛古坡小學、馬坪壩小學、馬鞍小學)的走訪得知,學校的體育教師大多為彝族,從小受家族影響大都學習過摔跤,并且每所學校都有掌握摔跤運動技術的教師,個別教師還曾經參加過專業的摔跤比賽并取得不錯的成績,以上信息顯示,學校已具備較為豐厚的摔跤師資力量,能夠有力的推動此項運動在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發展,并為少數民族地區學校摔跤師提供了交流平臺,為更好的促進此項運動發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5 開設摔跤課程的積極影響
5.1 打破了沒有體育考試的陋習
通過訪談了解到,哈土小學等學校從未有針對體育課的考試,摔跤課程的開設,打破了長期以來學校沒有體育考試的陋習,增加了學校體育考試的項目;這也是評定學生身體素質合不合格的標準,也正因為有了考試,學生們對這門課程提高了重視程度,改變了哈土小學等彝族學校長期以來傳統單一、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增加了課堂的豐富性。
5.2 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
當前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聯動反應敏銳時期,他們的求知欲望較為強烈,對新事物充滿好奇,摔跤項目動作技術多,學生通過了解技術動作,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進行練習和使用,以便于更好的掌握技術要領,課程的開設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同時摔跤動作比較簡單,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去進行訓練,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另外,課程的結構比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從而激發學生的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
5.3 能夠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
校園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摔跤課程的開設,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有利于校園文化生活的發展,課程的開設不僅增強了學生強身健體意識,同時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生機勃勃,充滿青春活力。其次,在校園內開展一系列關于摔跤的體育活動及賽事,有利于推動學?!叭耋w育活動”的發展、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能力,能引導學生心態積極向上、氣質朝氣蓬勃。摔跤課程的開設不僅促進了彝族地區校園穩定的發展更豐富了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
6 結論和建議
6.1 結論
通過深入到彝族地區調查并分析得出最終結論:彝族各地摔跤技巧不同,規則各異,同時這項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彝族學校開設摔跤這門課程,得到了當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當地學校領導及師生的一致認可,學校的場地設施及師資現狀基本能夠達到課程的開設要求;開設摔跤課程有著積極地影響,打破了彝族學校沒有體育考試的陋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能夠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綜上所述,摔跤運動在彝族地區學校的開展對彝族地區有積極的作用,是可行的。
6.2 建議
彝族地區相關者政府部門應盡早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如:協會等),加大對彝族地區扶持力度,為彝族地區學校開展關于摔跤項目提供政策、財力物力的支持,使彝族摔跤很好地得到繼承和發展,進而推動彝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團結。學校領導應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嚴格把關,要求體育老師將摔跤這門課程在彝族地區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從而使得學生從小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針對提高摔跤項目師資力量的問題,可以邀請專業的人員深入到彝族地區學校對教師進行培訓,使他們更規范的掌握和了解摔跤動作技術要領,以便將更好的將此項技能傳授給學生,吸引更多學生經常參加摔跤項目的練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延超,饒遠.與火洗禮中的民族傳統體育——傣族體育與彝族體育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6 ,\\(11\\).
[2]饒遠.彝族摔跤[J].民族體育:1~3.
[3]《彝族摔跤》民族體育與健身中國旅游網[M]\\(1\\).
[4]胡利軍.全國群眾體育學科建設研討會[J].體育科學:59~64.
[5]徐晉生.中國摔跤運動史初探[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5\\(4\\).
[6]魏錦龍.中國古代摔跤運動發晨述略[J].延安大學學報,2004\\(4\\).
[7]周德才.彝族與拉祜族的歷史語言比較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1998,\\(3\\):36~67.
[8]劉堅.云南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與產業化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46~47.
[9]饒遠.民俗中的體育與體育中的民俗[J].體育文化導刊,2005,\\(1\\):43—85.
[10]蘆平生.LuPingsheng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詮釋[期刊論文]-體育文化導刊20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