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體操是組成基本體操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由身體各個部位不同類型的動作組成,應用時可根據需要組成各式各樣的單個或成套動作,按一定的順序和節奏進行練習。一套徒手操是按頭頸、上肢、下肢和軀干的順序選擇動作。并加以組合變化而成.能使身體在數分鐘內得到全面的活動。徒手操練習可使身體和大腦皮層得到積極性的休息。
1、建立完整的動作概念
對于一套新操。教師應先講明它的性質。以現在新編中學\\(二\\)套為例,這是一套帶有健美操動作性質的徒手操,一共10節動作。教師講時語速應稍慢給學生思考的機會,邊講邊用手比畫或給予簡單的動作提示,并告訴學生這是基本的編操順序。然后帶領學生回憶一下從第一節到第十節的動作名稱,并帶領同學們回憶以前徒手操的順序和現在的順序是否相似。這樣在學生的頭腦中不僅建立了一個新操框架。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采用分階段教學方式
\\(1\\)泛化階段。這個階段只能是使學生對動作有初步的了解,取得感性認識,粗略地掌握動作。教學方法則采用講解,示范以及分解練習和誘導練習。.\\(2\\)分化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斷鉆研動作。深入分析動作的各個細節,強化正確動作,抑制動作不正確的部分.提高動作的質量。教學方法則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有時還要做重點示范,以及反復練習的方法。
\\(3\\)定型階段。采用練習法,即組合成套練習,變換條件練習:重復練習。不過在改進動作某一技術細節時,還應注意采用示范。講解。此外,為了鞏固學習成果,還宜采用配樂練習。這是因為音樂有活躍腦細胞的作用,因此在音樂伴奏下進行鍛煉可以延緩疲勞現象的出現,同時音樂的情緒同樣可以影響人的情緒,所以說輕快、節奏感強的音樂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減輕枯燥感,使大腦皮層興奮,更加集中精力融入教學之中。有助于教學的推進。
3、教學中要重視語言鼓勵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學習過程中,對動作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對于學習快的同學,可以通過自我展示,激起學習興趣,反之對于協調性較差,動作掌握慢的同學,容易造成心理落差,失去興趣,尤其對于內向的女生,怕做不好被別人笑話,而不能認真的完成。這時教師如果一味地批評指責,反而對做得好的同學表揚贊賞,這就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打消學習的積極性,而影響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夠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對好的加以肯定。對于稍差的同學適時鼓勵,耐心指導。教師是學生的鏡子,要讓學生找到自信,而是不自卑。
4、引導學生創編徒手操
在實際教學中,準備活動在組織和編排上往往俗套、呆板。一個隊形、一個位置、一種形式、一套徒手操,長期下去,學生興趣索然?,F在的學生信息面廣,通過各種比賽的觀看,對動作的審美能力也有相應的提高。這就對于我們教師的也有更高的要求,在編排新成套動作的時候,要做到動作新穎大方,動作路線流暢,方向路徑明確,動作協調,觀賞價值高,能夠勾起學生的求知欲。
在編排一節新動作或整套動作時先要明確編操的目的,應針對教學對象的年齡,性別及體質的特點等情況確定徒手操的內容和形式。在創編過程中,要建立師與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關系。
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后,要結合他們的興趣和特長,按徒手操的分類進行分組創編。每組以5-6人為宜,如果人數過多,易于造成見解分歧后難以達成共識的紛爭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極應付的現象;如果人數過少,視野不夠開闊,組內交流面過窄,也會給本組的創編活動造成困難。徒手操的編排要遵守以下要求:
1\\)注意全面鍛煉身體。要使身體得到全面發展,在選擇一套操內容時,必須從動作的身體活動部位,動作的性質和動作方向等方面考慮,使身體各系統,各器官都受到影響,身體各部位都得到鍛煉。從人體部位來說,應包括上肢,下肢,軀干及全身動作;從動作的方向來說,應包括前,后,左,右,上,下,中間方向的動作。從身體素質來說,應包括速度,力量,柔韌,靈活的動作結合起來。做到緊張與放松相結合,動靜相結合,以動為主。使人體各部位都得到活動,身體得到全面發展。
2\\)合理安排運動量。編排一套徒手體操必須根據對象的特點和人體的生理規律。其原則一般是,運動負荷由小到大,逐步上升。動作由慢到快,從局部到全身,使身體各方面進入工作狀態。
一般開始三節為四肢的局部活動,中間三節為軀干活動。后三節為全身,跳躍和整理運動。如果是體育課的準備活動整理運動可省略。待課后結束時再做。
3\\)整套動作節序要合理。一般節序是:第一節伸展或上肢運動.第二節四肢或擴胸運動,第三節踢腿運動,第四節體側屈運動。
第五節體轉運動,第六節腹背或上體饒環運動,第七節全身運動.第八節跳躍運動。最后以整理運動或放松運動結束。
參考文獻:
[1]張其偉.體育教學貫徹“四環教學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0\\(03\\).
[2]盧濤.體育教學也要創設情景[J].教育導刊,2001\\(12\\).
[3]李紅慶.在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