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運動心理學之競技心理研究進展述評
摘要:運動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應用性分支,是闡明體育運動的心理學基礎、研究人在體育運動中心理活動特點及規律的學科。運動心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是競技心理和鍛煉心理。競技心理的核心問題是追求卓越,即如何幫助運動員在高水平競賽中通過心理調節獲得優異運動成績,并謀求長期的更好的自我發展。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介紹了競技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進展及成果。
關鍵詞: 運動心理學; 競技運動心理; 心理訓練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心理學學科的誕生。1897年,特里普利特(Triplett) 就自行車表演觀眾效益的相關研究發表第一篇運動心理學的實驗論文,既開社會心理學研究之路,也創運動心理學研究之先。1925年,美國運動心理學之父格里菲斯(Grif-fith) 建立世界上第一個運動心理學實驗室。1965年4月,第一屆運動心理學會議在羅馬召開,成立了國際運動心理學會(ISSP) ,標志著當代運動心理學的誕生。
中國運動心理學工作者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運動員的心理選材、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等領域展開較為系統的研究與實踐工作,主要就是以競技運動心理學研究為重點。1986年,中國運動心理學會作為團體會員加入國際運動心理學會。2013年第13屆國際運動心理學大會在北京舉行。2014年11月,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在深圳舉辦。雖然體育心理學以及鍛煉心理學發展迅速,但競技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仍是主流[1,2].
1心理訓練與中國文化
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始自前蘇聯的運動心理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的工作,代表性人物是Avksen-ty Puni.他在1963年發表的論文“運動員大賽的心理準備”提出了最早的心理訓練模式,內容包括喚醒水平的自我控制、自信、注意集中控制、注意分心控制及目標設置。自80年代起,中國運動心理學工作者開始幫助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和心理咨詢,并在多屆奧運會較為系統地幫助運動員進行備戰參賽的心理準備和心理調節[3].
心理訓練研究除了仍在不斷探討具體心理技能和具體調節方法( 如目標設置、放松、表象、注意控制、思維控制、壓力控制、生物反饋、模擬訓練等)的應用和機制之外,也十分注重整體心理訓練模式的構建。
劉淑慧[4]緊密結合射擊運動訓練和國際重大比賽的實際,率先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以心技結合訓練為基礎,以積極思維控制訓練為中介,以積極比賽自我意象訓練為整合的前后有序、上下聯結的心理建設綜合模式。該模式的實施幫助射擊運動員在多次國際比賽中取得了驕人戰績。心理建設綜合模式體現了心理教育、心理訓練、心理咨詢在實施上的系統性和個體心理建設的綜合性。
張凱和張力為[5]分析了中國文化與運動員心理咨詢和心理訓練在人生境界、知行合一、自然之道、身心控制以及術以載道5個方面相互契合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括技能定向、知識定向和境界定向的運動員心理建設系統。他們認為,心理訓練不能單純強調調節技術和控制能力的訓練,關鍵是要幫助運動員通過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爭取最佳運動成績,完成終生發展的人生任務。
姒剛彥[6]系統總結并詳細闡述了傳統心理訓練范式在運動實踐應用中遇到的困難及其原因。在運動心理學領域,傳統的心理訓練范式強調的是最優化原則,嘗試做的是對這種狀態的追求,認為在“最佳”心理狀態下運動員才會出現理想競技表現,或者運動員的理想競技表現本身就是這些最佳心理狀態的體現?!白罴选被颉白罾硐搿毙睦頎顟B可能是一種最佳的心境“冰峰”現象,也可能是單一維度或多重維度( 喚醒,焦慮,自信心) 的最佳水平、區域、組合,或者是一種理想的“流暢”(flow) 境界。而姒剛彥[7]在過去20年的應研究與實踐工作經驗基礎上,從應用運動心理學的角度提出理想競技表現(peak performance) 的新定義,即在競賽中對各種逆境的成功應對。從該定義出發,他構建了運動員的逆境應對訓練模式。這一訓練模式包括: 確認或預見典型逆境; 找出合適的應對逆境方法; 實施個人化的訓練; 評價訓練效果。這種訓練模式可以使運動心理學家在實踐中的干預體現出更強的可操作性與有效性。姒剛彥[6]認為,個體對逆境的意識和認知能力是可以被評價和訓練的,所學到的應對行為的效果也是可以被評價和再建的。通過逆境應對訓練模式,理想的競技狀態就向“通過訓練可獲得”的境界邁進了一步。逆境應對訓練模式直接植根于競技運動實踐,以眾多實例為依據,提示了高水平運動員系統心理訓練的一個新導向。
60年來,心理訓練經歷從重“術”走向重“道”的過程。無論是西方學者還是東方學者,均意識到心理訓練至少有兩大目標,一是幫助運動員充分發揮潛能,取得優異成績; 二是幫助運動員不斷完成人生發展的任務,使他們實現更加積極的自我成長和更加持久的自我發展。
2運動知覺、認知與決策
高水平運動員的認知特征是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向。運動知覺的研究重點之一是視覺線索問題。例如,運動員追接空中飛球的過程實際上是在視覺引導下、視覺和動覺的協調整合過程。這一過程涉及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3個方面,是運動員專門化知覺綜合性的典 型體現[8].1965年,Haskins利用影片定格和時間屏蔽技術訓練知覺技能,將認知心理學方法引入運動心理研究。1978年,Jones和Miles為了研究優秀網球運動員和網球初學者預測發球落點的能力,給兩組研究參與者播放網球發球的影片,然后在球觸拍前的1 /24 s、球觸拍后的1 /8 s和1 /3 s將影片定格。結果發現,兩組研究參與者在球觸拍后1 /3 s定格的條件下預測成績沒有差異; 但在球觸拍后1 /8 s定格的條件下,優秀運動員的預測成績優于初學者。之后,此類研究在曲棍球、羽毛球、足球等其他運動項目繼續展開,并嘗試將時間屏蔽、空間屏蔽、眼動掃描、口頭報告等技術結合使用。這類專家-新手比較研究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并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專家-新手的重要差異在于信息加工的“軟件”特點而不是視力這樣的“硬件”特點。近來,運動知覺研究更加重視通過生物力學的人體運動捕捉系統,更加仔細、深入地考察運動員對快速運動圖像進行視覺搜索和視覺追蹤的策略,以進一步確定專家-新手差異的細節。人體運動捕捉系統可使研究者更方便、更容易地根據研究需要屏蔽或扭曲動作過程節點并對生物力學的二維或三維數據進行描述性或推論性的統計分析。這種數據有助于更加精細地分析和判斷專家-新手的知覺差異。
運動員在面臨高難度的運動任務時,往往表現出四肢發達、頭腦聰慧的特征。這種聰慧,主要表現在運動思維和運動決策上。而在運動心理學的傳統研究中,許多研究者將“三籌碼”實驗作為運動員特殊思維的操作性界定之一。對此,梁承謀[9]有不同看法。他認為,“三籌碼”實驗不控制運作時間,被試首先是充分思考,反復運用邏輯推理,有一定想法后再動手進行活動操作。顯然,這是邏輯思維支配下的動作操作活動,因而不具備運動專家所期望的那種操作思維意義。梁承謀認為[9,10],運動員的思維發展及養成必定有一種獨特的、不同于一般思維的運動思維形式。面對這些問題解決的條件,運動員思維的間接、概括的反映必然是快速的、接連不斷的、而且是在操作中進行的。
沿此思路,梁承謀等人[10]在手球、羽毛球、乒乓球、擊劍等對抗性運動項目中開展了運動思維和運動決策的系列實驗,提出了運動思維的4個特征,即加工智源狹窄、不可能邏輯推理、不可能表象加工和必須快速決策。例如,梁承謀、韓晨[10,11]采用圖像-情境分析法,選擇棒球世界級比賽圖像,自編軟件《BTL - H -棒球擊打測試系統》,用投手球出手前后- 40、+ 40、120 ms 3種不同定格時間,在3種性質不同的賽場情境中,對棒球投球-擊打環節進行好、壞球區域判斷。結果表明,存在運動直覺這樣一種思維方式; 運動直覺水平與運動訓練有顯著相關,但與文化水平、智力等因素無顯著相關。再如,梁承謀等[10 - 12]運用圖像分析法及反應時法,對手球運動員進行實驗,再次確認了手球運動中運動直覺的存在。同時,他們還提出手球運動中有認知、直覺兩類不同的決策任務; 運動直覺是直覺的下位概念,具有快速性、或然性、直接性、情境性、信息受限性、水平差異性等特點。
3機能優化與機能簡化
優秀運動員的特征集中表現在機能優化和機能簡化兩個方面。在生理方面,優秀運動員的肌肉收縮和代謝過程有明顯的機能節省化現象,即功效/努力比值很高,表現之一是,該放松的肌肉放松,該發力的肌肉發力,拮抗肌群表現出良好的協同性。而在心理方面,優秀運動員表現出完全相同的特點。
有研究者在優秀運動員( 組間比較) 和好的操作成績( 組內比較) 的腦波中記錄到左顳葉區與額葉區高alpha頻段(10 ~ 13Hz) 和低beta頻段(13~ 22Hz) 的頻率降低; 左右兩半球皮層電活動表現出較低的呼應而呈不對稱性。研究者由此推論大腦處于低活動狀態,可解釋為大腦使用較少神經資源來執行活動任務的功能節省化,與較少的視覺注意和認知參與有關,代表操作過程的自動化程度較高; 優秀運動員的注意策略體現在外部注意時腦電alpha功率譜低于內部注意,同時心率下降。這些研究結果提示了運動實踐中經常提到和渴望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呈現的流暢狀態的生理基礎[13].
心理學感興趣的事件相關電位(event - relatedpotentials,ERP) 的成分包括MMN、P3a、P3b、CNV、N1、N2等。以運動活動和運動員為對象的ERP研究不多,但極具潛力。一項以乒乓球運動員為對象所進行的選擇性注意研究發現,與非運動員相比,優秀乒乓球運動員在面對不確定性刺激時注意的資源要求較低,而且會將注意資源分配至刺激出現幾率較低的區域,但是會將反應動作準備在刺激出現幾率較高的區域。這一研究為選才與訓練的介入方向提供了啟示[13].
認知心理表明,根據Binomial effect size display(BESD) 的計算方式(Cooper和Hedges,1994) ,優秀運動員的決策準確性高于一般運動員約31%,決策速度快于一般運動員約35%,注視目標的次數少于一般運動員約26%,但注視點固定在目標上的持續時間長于一般運動員約23%,眼動安靜期( 視覺固定在目標后到做出動作反應之間的時間,此時間可用于加工環境信息和籌劃運動決策) 長于一般運動員約62% .另外,優秀運動員視覺注意點更多指向來自對手的先行運動信息和關鍵部位信息,例如,優秀冰球守門員用更多時間注視進攻隊員的球桿,而一般冰球守門員則用更多時間注視冰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