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游泳比賽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能在游泳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科學的安排和實施賽前訓練計劃顯得尤其重要.本研究通過監測優秀游泳運動員賽前集訓期中血紅蛋白(Hb)、紅細胞計數(RBC)、紅細胞壓積(HCT)、血尿素(BU)、肌酸激酶(CK)、血清睪酮/血清皮質醇(T/C)比值等指標的動態變化,分析出運動員機能狀態變化規律為運動員合理安排賽前訓練計劃提供參考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備戰2013年全國游泳冠軍賽的河南省游泳隊15名優秀游泳運動員,其中男子8名[身高(179.21±3.4)cm,體重(76.42±6.32)kg],女子7名[身高(169.62±4.7)cm,體重(63.24±5.71)kg].15名均為短距離蛙泳、自由泳、蝶泳運動員,年齡在16至22歲之間,訓練年限在6至9年之間.
1.2研究方法
1)賽前訓練負荷量和負荷強度的設計.本研究所選擇的實驗時段為大賽前的一個完整訓練周期(7周).該訓練周期前,運動員處于調整訓練階段(2周內未進行大運動量、大強度訓練).訓練周期包括中等強度大運動量訓練階段(1、2、3周)、大強度中運動量訓練階段(4、5周)和中等強度中運動量恢復階段(6、7周).每周一至周六為訓練時間,每周日休息.實驗期間,運動員訓練量、訓練強度、訓練內容的安排基本一致.
2)測試指標與方法.每周訓練后次周一晨早餐前(7∶30-8∶30)采血測試本周數據,第一周周一測試值為賽前訓練初始數據.測試指標包括血紅蛋白(Hb)、紅細胞數(RBC)、紅細胞壓積(HCT)、血尿素(BU)、血清肌酸激酶(CK),測試儀器為美國產MD100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條和日本產SK990血球分析儀.每兩周(1、3、5、7周)周一晨早餐前(7∶30-8∶30)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測試血清睪酮(T)值和血清皮質醇(C)值,測試使用天津DPC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試劑盒.
1.3數據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對所測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顯著水平為P<0.05,非常顯著水平為P<0.01.
2 結果
2.1賽前訓練周期中血紅蛋白、紅細胞指標的變化
結果顯示,河南省男子游泳運動員訓練第4周血紅蛋白值最低152.33g·L-1,訓練到第7周達到最高160.87g·L-1.女子游泳運動員訓練第3周血紅蛋白值最低140.83g·L-1,訓練到第7周達到最高148.20g·L-1.并且河南省優秀男、女游泳運動員賽前訓練周期血紅蛋白、紅細胞數、紅細胞壓積變化趨勢也基本相同.在訓練初期即第1周血紅蛋白、紅細胞數、紅細胞壓積測值沒有明顯變化,但第2周、第3周、第4周逐漸下降,訓練末期又有所升高達到整個周期的最高水平.并且與訓練開始前有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1.
2.2賽前訓練周期中血肌酸激酶、血尿素的變化
結果顯示,在訓練初期(1、2、3周)女運動員CK值有持續升高的趨勢,在第3周達到最高173.00mmol/L,與訓練前相比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P<0.01),男運動員CK值在第1周訓練后明顯升高達到次高227.50mmol·L-1,與訓練前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在訓練中后期男、女運動員CK值逐漸降低,到訓練最后兩周處于整個集訓期的最低水平,男、女運動員均在第6周達到最低值,其中男運動員124.66mmol·L-1與訓練前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女運動員103.66mmol·L-1與訓練前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2.
河南省優秀男、女游泳運動員在賽前訓練周期中BU值變化幅度不是很大,整體變化趨勢基本相同.在訓練初期(1、2、3周)男、女運動員BU值均有持續升高的趨勢,其中男運動員在第3周達到最高5.16mmol/L,與訓練前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女運動員BU值在第2周達到最高4.50mmol/L,與訓練前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訓練中后期男、女運動員BU值逐漸降低,到訓練最后處于整個集訓期較低水平。
2.3賽前訓練周期中血清睪酮、血清皮質醇以及T/C值的變化
結果顯示,男、女運動員訓練第1周和第3周T值和C值均較訓練前升高,并且第3周所測T值和C值與訓練前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男、女運動員所測T值在第7周均處于整個集訓期較高水平,與訓練前相比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然而男、女運動員C值在集訓期第7周有所降低,與訓練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男、女運動員訓練第1周和第3周T/C值均降低,并且第3周所測T/C值與訓練前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集訓末期T/C值升高訓練前水平(表3)。
3 討論與分析
賽前訓練是保證運動員在比賽中正?;虺0l揮極為重要的訓練階段,賽前訓練安排的基本原則是以恢復為主,但又要給運動員一定強度的刺激,使其在身體機能充分恢復到最佳的前提下提高生理和心理的興奮性,保持較高的技戰術水平[1].
本研究的賽前訓練計劃正是基于這一原理進行安排的,前期主要安排高強度高運動量的訓練,給運動員身體一定的刺激,之后,逐漸減小運動負荷使運動員機能恢復.根據機能的監控進行科學減量,使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既充分恢復到最佳狀態又能保持一定的興奮性從而在正式比賽中發揮出最佳水平.
3.1賽前訓練對血紅蛋白、紅細胞指標的影響
在人體內紅細胞擔負著氧運輸的功能,血紅蛋白是氧運輸的物質基礎 ,血紅蛋白含量的高低影響著運動員的有氧耐力運動能力.運動也可以影響血紅蛋白的含量,高強度、大運動量訓練引起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破壞速度超過生成速度,則可能導致紅細胞的減少和血紅蛋白下降甚至發生貧血.如果長期高強度大運動量訓練,恢復時間又不足,則有可能出現明顯的血紅蛋白下降,繼而可嚴重影響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和恢復能力[2].經過一個階段訓練后,身體對運動量適應,血紅蛋白的濃度又會回升,這是機能改善、運動能力提高的表現,此時運動員參加比賽成績一般較好[3].
本研究中男、女運動員血紅蛋白、紅細胞數、紅細胞壓積變化趨勢基本相同,訓練初期時測值基本沒有變化,說明運動員對運動強度還比較適應.但在第2、3、4周血紅蛋白、紅細胞數、紅細胞壓積測值有明顯的降低,這是因為在此時期進行的是運動量大、運動強度高的訓練,運動員沒有適應此種訓練強度,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破壞速度超過生成速度導致測值明顯下降.隨著訓練強度的降低,運動員對訓練負荷適應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血紅蛋白濃度回升,到訓練末期達到整個集訓期的最高水平.表明運動員經過一個階段訓練后,身體對負荷強度適應,血液攜氧能力和營養狀況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3.2賽前訓練對血肌酸激酶、血尿素的影響
血清CK和BU都能反映運動員機能變化的情況,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增加都會引起這兩個指標的升高[4].但血清CK在運動后活性升高幅度大,能較好地反映運動強度的大小及運動后的恢復過程,是一個靈敏度較高,便于運動實踐中應用的有效指標[5].BU則更多被作為反映運動量的指標,一般在30min以內的運動后,血尿素值變化不大,只有超過30min的運動后血尿素水平才較明顯增加[6].
本研究中男、女運動員在第1、2周訓練后血清CK均比訓練前升高說明賽前訓練初期的運動負荷對機體產生刺激,這種刺激使運動員骨骼肌細胞膜通透性發生變化,組織中的CK進入血液使血清CK升高.隨著對運動負荷的適應運動員機能得到恢復,血清CK變化幅度減小.在游泳訓練中,運動強度對血清CK的影響比運動時間更大[4].在訓練中期運動強度加大,由于血清CK對運動強度的變化特別敏感所以在第5周時男、女運動員血清CK又有明顯升高,男運動員血清CK值達到整個訓練期的最高值.如果運動員血清CK值持續處于較高水平則運動員可能處于疲勞狀態甚至可能出現過度訓練,此時教練員應調整訓練計劃,到訓練后期逐漸減小運動強度.訓練周期最后兩周男、女運動員血清CK值降到較低水平,這與運動強度降低有關,另外,也反映了運動員對訓練的適應和機能的恢復得到改善.從整個訓練周期來看,男、女運動員BU變化幅度不是很大.
隨著訓練的開始男、女運動員的BU值與訓練前相比有所升高,這說明前一周的訓練量對運動員身體產生了刺激,上升幅度不大沒有超過8mmol/L,我們認為這種刺激對運動員是合適的.雖然訓練第3周開始減少運動量但運動員BU值還有所升高,這是因為長時間大運動量的訓練使機體蛋白質分解代謝加強,甚至在運動后幾天內仍維持較高的分解代謝.隨著運動量的繼續調整,男運動員BU值在第4周后有明顯的下降,到訓練后期甚至達到整個訓練期的最低水平(第6周測值低于訓練前測值),這說明運動員對運動量逐漸適應,機體蛋白質分解代謝減弱,機體狀態得到恢復和改善.
這個時期女運動員BU值沒有明顯的下降,在訓練最后階段還是沒有恢復到訓練前水平,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女運動員對此種形式的運動量適應性較低,逐漸減小的運動量對男運動員起到了減量的效果,而對女運動員來說還需要繼續減小運動量.所以只從BU指標變化來看,女運動員機能狀態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但是如果從BU測值來看,訓練最后一周女運動員BU值4.22 mmol·L-1處于正常范圍(1.18~8.19mmol·L-1)之內[4],一般認為這種刺激對運動員也是合適的.
3.3賽前訓練對血清睪酮、血清皮質醇以及T/C值的影響
睪酮和皮質醇是機體內主要的同化和異化激素,睪酮促進蛋白質的合成,而皮質醇促進蛋白質的分解,正常情況下血清睪酮和血清皮質醇的代謝是平衡的.通常人體由靜止到中等強度運動或中等偏上強度運動時血T和血C會同時升高,機體內合成與分解代謝同時增強[6].長時間大負荷的運動會造成血清睪酮的下降和血清皮質醇的上升,分解代謝變化速度大于合成代謝變化速度[4].有部分學者認為,T/C比值可作為早期判斷運動員是否有過度訓練或過度疲勞的監控指標.比值較高,表示合成代謝大于分解代謝,體內蛋白質合成增加,有利于體力的恢復和運動能力的提高;若比值持續較低或減少了30%以上,則表示訓練過度[7].
本研究中男、女運動員在訓練前期血T和血1均比訓練前升高,但血C升高的速度大于血T升高的速度,這是因為訓練開始后機體對運動負荷的刺激做出反應,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均增強,但相對來說機體分解代謝增強更加明顯,T/C比值也開始下降.隨著訓練的繼續,運動強度增加,男、女運動員血C明顯的升高,T/C比值也繼續下降,說明運動員對運動刺激的反應繼續增加,分解代謝占主導地位,此時T/C比值持續較低,為了防止過度訓練教練員需要調整訓練,降低運動負荷使運動員機體恢復.在訓練最后階段男、女運動員血T增高,血C降低,T/C比值升高,這說明在最后兩周的調整訓練后運動員機體內合成代謝大于分解代謝,體內蛋白質合成增加,有利于機體狀態的恢復和運動能力的提高,訓練第7周男、女運動員T/C比值訓練前相比沒有明顯變化,說明男、女運動員機能狀態均得到了恢復.
參考文獻
[1] 黃昆侖,汪俊.高水平游泳運動員賽前訓練特點與調控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4):76-81.
[2] 黃園,陳志慶,邱卓君等.運動對紅細胞老化與生成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2,21(5):458-461.
[3] 封文平,洪平,馮連世等.國家優秀游泳運動員賽前訓練的生化特點及機能評定[J].體育科學,2004,7(24):19-21.
[4] 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5] 袁青.血清肌酸激酶的運動訓練負荷監控作用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7,14(6):40-43.
[6] 李越,朱志根.優秀游泳運動員賽前訓練周期中VAT、CK、BU、Hb和T/C值的變化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26(3):336-339.
[7] 武桂新,謝敏豪,馮煒權.運動應激與睪酮生物合成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24(3):342-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