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生理生化指標監測運動員機體機能狀態,具有測試標準化程度高、操作迅捷、結果客觀準確的特點,能夠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在一定程度上反應運動員的機能狀況。本研究通過對運動員相關指標的測定,分析其賽前的身體機能,判斷運動員備戰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期間訓練負荷強度、負荷量以及訓練手段的合理性,并對該運動員比賽成績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預測。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對象
女子馬馬拉松運動員魏亞楠,年齡: 30,身高160cm,體重 51kg,運動年限: 16,運動水平: 國際健將。
( 二) 研究方法
1. 實驗法。實驗器材: polar 遙測心率儀、日本京都掌上型乳酸測定儀、德國產 F - 6124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實驗方法: 運動員按要求在田徑訓練場地做勻速遞增負荷運動跑,一次測試內容共五級負荷,測試共進行三個階段,每級運動負荷后測試運動員的即刻心率及血乳酸相關指標。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紅蛋白指標為每周測一次,血清睪酮指標為隔周測一次,測試是在當天的訓練課后采血指0. 15ml,用離心機立刻離心取測試指標。
2. 數理統計法。實驗所得數據均用 Excel 建立數據庫,并進行常規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 一) 結果
1. 運動員三個階段無氧閾測試指標
第一階段,運動員的心率與血乳酸濃度均隨著運動負荷的遞增而升高,但當心率上升到一定階段后會逐漸穩定,但是血乳酸濃度仍在升高。此階段測得無氧閾速度為 3. 95m/s.第二階段,運動員的心率與血乳酸濃度與第一階段測相比較,增長的較為緩慢。此階段測得無氧閾速度為 4. 56m/s.第三階段,運動員的心率和第一階段測試時相比,上升幅度較小,但和第二階段測試時相比,心率變化的幅度相近。運動員的血乳酸濃度和前兩個階段測試時的血乳酸濃度相比較,上升幅度也減小,基本控制在 2- 4mmol / L.通過比較發現,同樣負荷運動后的心率值和血乳酸值仍有所下降,表明訓練效果良好。
此階段無氧閾速度為 5. 05m/s.縱向比較運動員三個階段血乳酸值與心率值的曲線變化,在訓練負荷遞增的情況下,三個階段無氧閾測試指標對比,同樣負荷運動后的心率值和血乳酸值下降明顯,表明運動員的有氧耐力水平明顯改善,訓練成績明顯提高。
2. 大強度訓練后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清睪酮、血紅蛋白測試指標
( 1) 運動員血清肌酸激酶在正常值范圍上下波動,通過調整運動量以后,血清肌酸激酶值仍然上升幅度明顯。( 2) 運動員血尿素氮值不在正常值范圍內波動,通過調整運動量以后,血尿素氮值仍上升幅度明顯。
( 3) 運動員血清睪酮值在正常值范圍上下波動,通過調整運動量以后,血清睪酮值在正常范圍。( 4) 運動員血紅蛋白值在正常值范圍上下波動,調整運動量以后,血紅蛋白值仍下降明顯。除血睪酮之外,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紅蛋白的變化均表示訓練強度過大,應當對訓練計劃有所調整,適當減小運動負荷。
( 二) 分析
1. 無氧閾速度測試相關指標的變化特征
無氧閾是評定運動員有氧代謝能力和作為發展有氧耐力適應強度的重要指標,它能夠評價一個周期有氧訓練方法和負荷安排的合理強度性、有效性。
運動員在進行三個階段的遞增負荷訓練后,同一負荷運動后其血乳酸濃度下降幅度較大,血乳酸水平升高,說明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水平明顯上升; 同一負荷運動后其血乳酸清除速率也有顯著地提高,說明運動員的有氧運動能力明顯增強。
第一階段無氧閾測試時,運動員的心率值較為穩定且出現了平臺,隨著負荷的增加,血乳酸值明顯上升,說明心臟機能有了明顯的改善。在相同的能量供應下,說明技術動作的經濟合理性顯著提高。
說明通過進行第一階段的無氧閾訓練后,主要會提高動作經濟性和心功能水平。第二階段無氧閾測試,隨著運動能力不斷提高,心率逐漸下降,說明心肌的收縮能力得到增強。第三階段無氧閾測試,運動員在同一心率下跑速提高,說明運動員的技術動作水平、肌肉放松能力、無氧閾速度以及有氧供能能力均得到了提升,但其上升幅度要小于前兩個階段。
運動員同樣負荷運動后的心率值和血乳酸值都有所下降,表明訓練水平與運動能力有所提高。
2. 運動員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血清睪酮、血紅蛋白指標的變化特征
運動員機能評定中常用血清肌酸激酶來評定骨骼肌及其他組織的損傷,隨著運動強度和負荷的增大,血清肌酸激酶值會升高。通過這一階段對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的監測了解到,運動員的血清肌酸激酶值大幅度異常升高,表明運動員有肌肉損傷,應當及時的降低運動員的運動負荷,最好采取服用補劑和增強營養補充等方式方法加以配合調節。
血尿素氮作為測定反映耐力訓練負荷的重要指標,值越高反映訓練負荷量越大,超過 7mmol/L 表示疲勞未完全消除,提示訓練負荷過大。通過這一階段對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的監測了解到,運動員的血尿素氮值出現大幅度異常升高,說明運動員的運動強度過大,應當適度減少其訓練負荷。
血清睪酮是反映運動員的運動疲勞和選材的重要指標,如一個周期的訓練后血清睪酮值下降明顯,則表明訓練強度過大,運動員不能適應; 如不下降或下降幅度不明顯,則表明運動員能夠適應。通過這一階段對運動員血清睪酮監測了解到,其血清睪酮指標下降幅度不大,訓練強度運動員較為適應。
通過這一階段對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值監測了解到,其血紅蛋白值下降較為明顯,說明其訓練強度過大,應當調整訓練計劃,并加強營養的補充。
三、結論與建議
( 一) 結論
1. 魏亞楠在備戰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期間,無氧閾速度逐步提高,有氧代謝能力越來越強,訓練成績明顯提高。2. 魏亞楠的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等指標在賽前偶爾出現異常波動,但經過調整訓練量后基本恢復正常,說明運動員機體恢復能力增強訓,訓練效果良好。
( 二) 建議
1. 合理運用無氧閾速度測試,能夠有效地提高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提高運動員的訓練水平。
2. 可以通過監控運動員的血清肌酸激酶、血清睪酮、血尿素氮、血紅蛋白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標,及時了解運動員自身的機能狀況,調整訓練強度,能夠有效地避免運動員過度疲勞和運動損傷。
[參考文獻]
[1]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 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李景麗,劉東。 優秀馬拉松運動員高原訓練期間身體機能監控的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 8) .
[3]周保衛。 對高水平女子摔跤運動員賽前訓練期機能變化規律的探討[J]. 安徽體育科技,2004,( 5) .
[4]楊明,田野,趙杰修。 中國國家女子馬拉松隊備戰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生理生化指標的變化特征[J]. 中國體育科技,2011,( 2) .
[5]馮連世,張漓。 優秀運動員訓練中的生理生化監控使用指南[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