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體育精神的基礎
體育意識就是指人們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 人類自身身體的發展規律,決定了需要不斷通過體育鍛煉來促進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增進健康,人體自身發展在不同階段對體育鍛煉有不同的需要。
因此,體育鍛煉不可能一勞永逸,而需要終身進行體育鍛煉。 當今社會自動化生產方式,電子信息業、金融、服務性等行業的迅速發展,使人們體力活動減少,給身體健康狀況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同時,由于工作、生活的節奏加快,精神過度緊張,而生活改善,攝取的熱量過多等一系列的變化,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通過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增進健康,保持旺盛的精力與充沛的體力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代體育教學觀要求技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相結合,要求體育教學既要促進學生在校期間的身體發展,還要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工作打下堅實的體育基礎。 對大多數技校學生來說,技校的生活是他們學生時代的最后階段,很快將走上工作工位,投入到更大壓力、更緊張的生活中。 技校體育在終身體育的體系中,是重要的一環,是學生奠定終身體育基礎的關鍵時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培養體育精神的意義
體育教學因為其自身特點,能夠以獨特方式塑造學生人格。 諸如體育教學能夠培養學生愛國情操和集體主義觀念,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承受壓力和挫折的能力,養成堅忍不拔、勇于進取的頑強毅力品質。
(一)培養集體主義精神與合作意識
體育運動能夠培養團隊合作和集體主義意識的社會活動。 尤其是團體運動項目,由于需要團隊成員的齊心協力的合作才有可能獲得比賽的勝利,因此更能激發每個成員的集體觀念、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
現在科學的發展,增加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使得學科聯合成為科學研究的主流形式。這必然要求學生要具備較強的團隊合作關系, 讓他們明白個人能力和素質的高低,已經不能完全勝任科學研究和工作需要。 同時,個人競爭力的強弱也取決于合作精神的具備與否。 對于年輕的在校生而言,體育運動不失為鍛煉競爭意識和善于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的良好方式。更為重要的是體育運動鍛煉個體與團隊的合作能力,要強于個體之間的合作意識的培養。
(二)愛國意識
在各種國際體育賽事中, 運動員代表國家出征, 都以讓國旗在比賽場所中能夠升起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榮耀, 在場外更是激發了無數人強烈的愛國意識, 推動了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特別是對于青春熱血的年輕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更是有巨大的鼓舞和激勵效果。
(三)競爭意識與公平競爭精神
眾所周知, 體育運動的本質就是競爭,雖說學校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難得一見緊張激烈的競爭, 但學生表現出的那股不服輸的勁頭,在課堂上表現出的互相間的比、趕、超現象,直接表現出了他們的競爭意識,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主動精神和發展潛力,使他們敢于挑戰和超越自我。
(四)培養艱苦奮斗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
體育運動項目如攀巖、障礙跑等,都需要學生經過反復訓練,艱苦努力之后才能嫻熟地掌握比賽技能,這一過程并不簡單而是他們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同時還要求學生具備不畏艱難、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勇氣。 又如長跑項目能夠鍛煉學生的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艱苦奮斗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品質,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挑起國家發展的重任。
三、體育教學中培養體育精神的途徑
(一)提升體育精神的重要性
體育精神的載體是體育活動,教師應該堅持將體育精神貫穿于整個體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鍛煉身體之余,感悟體育精神的內涵與魅力。 此外,教師還能夠在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對體育精神的感悟,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通過體育運動開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體育教育的創新,也是體現體育精神重要性的有效手段,通過深入研究現有體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基于現階段的教學模式將體育精神融入其中,實現體育活動與體育精神在教學中的有機結合,使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
(二 )堅 持 教 師 主 導性 和學生 主 體 性 相結合的原則
傳統學校教學模式基本是以灌輸模式為主,不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所獲得的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 而體育精神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思想文化意義,能夠針對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身體狀況,選擇符合實際的方法,將主導性體育精神規范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情景教育等途徑,組織學生自覺主動參與,促使其形成自律性品質。
(三)增強學生的體育意志
在體育運動中, 學生容易因身體生理不適、疲勞、疼痛、酸脹等,容易引發怕苦、怕累、怕酸痛和受傷的情況。體育教學對學生組織紀律性的培養, 得到了無數教學實踐的證明,如體育教學中常見的隊列的操練, 更是效果明顯。 在體育練習中會產生很多的生理、疼痛疲勞的身體反應,這時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傳授有關的體育生理知識,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頑強的體育精神,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四)加強技術理論教育
體育運動由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構成。 因此體育教學中在進行實踐訓練之前, 教師應設置一些理論知識課時, 要把運動項目的技術理論闡述清楚, 必要時用一些技術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訓練技術的要點和技巧。 系統地開展體育理論知識教育, 可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下學習和鍛煉, 從而減輕學生不必要的自我揣摸和不必要的傷害。 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先進的教學技術, 例如多媒體教學等,為學生講技術課,提供訓練方法。
上好體育理論課能為體育實踐課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以后的教學、訓練、群體活動等,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組織有針對性的體育知識講座,提高學生的健康知識水平,增強學生健身的科學性, 可使他們養成科學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四、總結
綜上所述,體育精神在滿足當代學生的精神追求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應充分領悟體育精神的極大潛力和深刻內涵,把體育精神的教育功能和體育技術專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更好地貫徹到體育教學中去,為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羅 亞 娟 ,彭崴.淺 析 社會 體 育學 視 角 下的體育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1).
[2]鄭 寅.體 育 教育對學生 人 格 培 養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