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高校男、女學生對待體育的態度存在哪些區別,在體育行為方面有哪些差異,對這些問題的洞察和了解,有助于進一步深化落實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改革措施,從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以滿足大學生的體育需要,并為確立和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打下基礎。為此,本文試圖通過對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男、女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行為的比較分析,以期探索發展規律,發現存在問題,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價值。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安徽科技學院、合肥學院、滁州學院、皖西學院、宿州學院、淮南師范學院六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部分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訪問調查法
走訪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體育領導和老師,了解他們對當前高校體育改革及對大學生體育教育等問題的認識和建議。
1.2.2 問卷調查法
為了獲得研究的準確資料,設計調查問卷對大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行為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800 份,回收 694 份,剔除無效問卷 12 份,共回收有效問卷 682 份,回收率為 86. 8%.其中,男生 338名,女生 344 名。
1.2.3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所獲得的數據,用 SPSS 進行數據錄入、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男、女大學生在體育態度上的比較分析
用5級評分的方法,對男、女大學生在行為認知、行為意向、行為態度、行為習慣和情感體驗五個維度進行調查統計后發現,男、女學生在行為認知、行為意向、行為態度三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趨向“良好”,但在行為習慣、情感體驗兩個方面的平均得分趨向于“一般”.男、女生在行為認知方面不具有差異性,在行為態度、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方面都具有顯著差異( p <0. 05) ,且從男、女生在四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來看,男生得分高于女生。男、女學生在對體育行為的認知上是明確的,普遍認同和支持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具有較好的行為態度和行為意向; 但卻未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實際體育行動。體育行為需要個體直接參與其中,而參與體育鍛煉不僅僅需要克服自身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障礙,還需要克服各種外部因素的干擾。學生在這方面的反映說明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男、女學生目前的體育鍛煉現狀并不容樂觀。生活條件的優越,反而使學生缺乏吃苦的能力,當遇到困難后,容易選擇退縮,放棄鍛煉; 女生尤為突出,所以我們應該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的磨練,這對幫助他們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競爭方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2 男、女大學生體育行為的比較
2.2.1 每周鍛煉頻度
有 66. 2% 的學生每周至少參加 1 次體育鍛煉,其中每周 3 次以上的占總人數的 32. 6%,每周不定期參加體育鍛煉的為 25. 4%,還有 8. 4%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鍛煉。男、女大學生在鍛煉頻率上的表現差異并不明顯( p > 0. 05) ,但男生在每周選擇鍛煉 3 - 5 次的比例為 41. 7%,明顯高于女生的 23. 8%,從總體看每周能堅持鍛煉 3次以上的人數僅占總調查人數的 32. 6%,說明很大一部分學生未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2.2.2 每次持續的時間
男、女生在鍛煉持續時間上存在差異。特別在鍛煉持續時間低于半小時的選擇上男生為 5. 3%,女生則有 13. 7%,男生鍛煉時間在1. 5 小時以上的選擇人數明顯高于女生。這可能一方面和男生比較喜歡體育鍛煉有關系,但是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女生缺乏適合鍛煉的器材與場地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很大一部分女生,在課余時間也想參加體育鍛煉,比如想打打乒乓球或籃球等。但是,等到她們到場地的時候,這些場地早就被男生占領了。這明顯反映學校場地器材的不足。在體育鍛煉中,要多考慮女生的體育需求。女學生身體素質的每況愈下,可能是導致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2.2.3 每次鍛煉的強度
疲勞的程度對體育鍛煉強度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男生在非常累和比較累上的選擇人數比例分別為6. 8%和28. 7%,明顯高于女生的3. 2%和 21. 8%,而在選擇不太累和不累的比例男生又明顯低于女生,說明男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情高于女生,并存在顯著性差異( p <0. 05) .在體育鍛煉中要想盡辦法,不斷調動女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并讓女生在體育鍛煉中不斷地體驗到鍛煉的趣味性以及團體協作的成功感。
2.3 男、女大學生體育鍛煉興趣比較
對體育鍛煉興趣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發現,74% 的男生和 62. 2% 的女生對體育鍛煉非常感興趣和比較感興趣,其中男生選擇非常感興趣的人數為 24. 3%,明顯高于女生的 15. 1%; 而在選擇說不清、不感興趣和非常不感興趣的人中,女生比例分明為別為 25. 3%、8. 1%、4. 4%,明顯高于男生,且存在顯著性差異( 見表 5,p < 0. 05) ,說明男生在體育鍛煉興趣方面好于女生。
2.4 影響男、女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比較分析
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可以劃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在對影響應用型本科高校男、女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調查中發現,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客觀上“缺乏活動場地與器材”和“學習任務重、余暇時間少”占居了各項因素的前兩位,成為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沒有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項目”,“沒有合適的鍛煉團體或同伴”,“身體素質、運動能力較差”等方面,男、女生在選擇的比例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女生選擇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在主觀方面“懶惰、缺乏毅力”的選擇上,男、女生的比例分別為 39. 3%和 40. 7%,分別排在影響男、女生參加體育鍛煉主要因素的第 3 和第 4 位,成為影響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見表 6) .
伴隨著應用型本科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尤其室內體育鍛煉場館的匱乏,已經嚴重影響大學生對參加體育鍛煉的需求; 與此同時,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學習任務不斷加重,許多學生每天過著教室、圖書館、食堂、宿舍四點一線的生活方式,沒有余暇時間參與體育鍛煉,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普遍現象,如何引導學生處理好學習、生活和體育鍛煉的關系,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如何能夠激發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斷加強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決心,是今后一個時期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對體育行為認知是明確的,具有良好的體育態度,但與其體育行為不具有顯著相關性; 男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方面的表現明顯好于女生,女生無論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持續時間還是鍛煉強度上都明顯偏低。
客觀上“缺少場地器材”,“學習任務重、余暇時間少”及主觀上的“懶惰、缺乏毅力”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障礙; 同時“身體素質、運動能力較差”、“沒有適合的鍛煉團體或同伴”及“沒有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項目”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體育教學內容設置和課余體育的組織安排上未能很好地顧及體育弱勢群體的心理特點,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對體育的多元化需求,缺乏有效的措施來激發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不能夠很好地落實“面向全體”的體育教育方針。
3.2 建議
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應用型本科高校特征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健全的心理品質的高素質人才; 為了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體育課程應通過優化課程內容設置、授課方式、考核評價的標準以及改善場館設施等措施,進一步深化體育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上,多增加一些刺激學生興趣的新興體育項目。
改革體育教學模式,培養合作能力與創新精神。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更加注重學生的團體協作與創新精神。因此,要改變以往的“三段式”體育教學模式,在武術和健美操課程中可以多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球類課程中多運用“競技游戲”等方法。在傳統比賽項目中融入趣味性、游戲性、娛樂性,擴大參與體育鍛煉的大學生群體,讓他們真正體會體育的樂趣,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
合理分配資源,改善女生體育鍛煉環境。針對女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積極引導她們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從而消除心理顧慮,同時在體育教學內容設置的科學性、趣味性、實效性方面和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安排形式以及器材設備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考慮,滿足她們的體育需求,激發她們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比如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以開設一些適合女生練習的民俗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