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安排運動訓練量,既能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也能預防運動員過度訓練或是運動損傷等一些不利因素.長居高原的大學生中長跑運動員進行賽前的基礎性訓練,需要合理地安排訓練量和訓練負荷.運動員對訓練的適應情況需要科學的研究,通過測試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指標與周期訓練量之間的關系,監控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體,從而科學合理地調整運動員的訓練量,不斷提高運動成績.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備戰第九屆大運會的8名世居長居高原的男性中長跑運動員,平均年齡為18.3±0.9(17~20)歲,身高(174.5±5.7)cm,體重(62±5.8)kg,訓練年限(2±0.8)年.
1.2研究方法
1.2.1訓練地點及訓練方法
在甘肅榆中(海拔1 996m)高原地區進行為期九周的賽前基礎性訓練.訓練方法包括每周三堂重點課,其中兩堂能力訓練,一堂強度訓練課.能力訓練主要采用12km~30km均勻遞增跑;強度課采用400m~2km分段跑.
1.2.2測試方法
在訓練后每周周天早晨8點,采肘靜脈血測定運動員的血紅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氮和血睪酮值.氰化高鐵法測定Hb;速率法、酶法對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尿素氮(BUN)進行測試;放射免疫法測血清睪酮(T).
1.2.3統計學方法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比較,結果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表示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示具有極顯著性差異.
2生理生化指標與訓練量關系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2.1血紅蛋白值變化與訓練量關系分析
從圖1及血紅蛋白值與運動量變化關系圖中可以看出,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血紅蛋白值下降,隨著運動量的降低,血紅蛋白值逐漸恢復.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一種含鐵的蛋白質,是氧轉運環節的核心物質[1],男子運動員正常值為(120~160)g/L.
血紅蛋白值在正常值范圍內含量越高,越有利于輸送氧氣給組織器官[2].
運動員在大運動負荷訓練開始時,由于紅細胞破壞較多血紅蛋白下降,這是大運動負荷訓練早期的一種反應.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身體對運動負荷適應后,血紅蛋白又回升,這是機能改善的表現[2].從圖1中看到,經過第一周的訓練,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值的平均值為151.7g/L,與各組相比,與第二周、第三周和第四周之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經過大運動量訓練后的第四周,血紅蛋白值降為最低值132.8g/L,與第一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都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訓練到第九周,血紅蛋白值恢復,僅與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七周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雖然血紅蛋白值高于第一周,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經過九周的基礎訓練之后,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值提高,運動能力提高.
2.2血尿素值變化與訓練量關系分析
血尿素是有氧運動訓練負荷較為敏感的生化指標,從血尿素與運動量之間的關系圖中可以看到,隨著運動訓練量的增加,血尿素值增加;隨著運動訓練量的降低,血尿素值也隨之降低.對于中長跑運動員,隨著運動時間的延長,蛋白質和氨基酸分解代謝參與供能的比例逐漸增大.
血尿素是蛋白質和氨基酸等含氮物質分子內氨基的代謝終產物,在肝細胞內經鳥氨酸循環合成后釋放入血,并經血液循環排出體外,它是評定運動員對訓練負荷的反應及疲勞狀況的較敏感指標.訓練負荷大,機體分解代謝旺盛,蛋白質分解增多,血尿素值增加明顯,反之增加較少[2,3].
蛋白質恢復正常值的速度與訓練程度和身體的機能狀況有關,訓練水平高和機能狀況好的恢復較快[4].
從圖2可以看到,經過第一周的訓練,運動員的平均血尿素值為6.3mmol/L,與各組相比,與第二、三、四、七、八周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訓練到第四周,血尿素值升高為最高值12.5mmol/L,與各組相比,除第三周,與各組之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到第四周時,運動員的訓練負荷達到最大,身體機能狀體較差.
經過第五周訓練量的調整,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值基本恢復,在后期的訓練中,隨著運動量的增加,運動員的血尿素值有所增加,但增加量都不是很明顯.說明運動員對運動訓練逐漸適應,到第九周運動員的血尿素值基本恢復,與第一周相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運動員基本適應運動訓練。
2.3血清肌酸激酶值變化與訓練量關系分析
從血清肌酸激酶與運動量的關系圖中可以看到,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血清肌酸激酶值升高;隨著運動量的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值也降低.運動使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升高主要是:運動時的缺氧、代謝產物堆積、供能相對不足等所引起的肌細胞膜通透性升高,或是肌細胞膜受到損傷,促使從細胞內釋放加強,其中由于肌肉牽拉的機械性損傷原因較為重要[2].
從圖3可以看到,訓練后第一周血清肌酸激酶與各組相比除第五周和第九周與各組之間均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訓練后第四周與各組相比,與第一周、第五周及第九周之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訓練后第九周與各組相比,除與第一周、第五周之外,與各組之間均存在極顯著想差異(P<0.01)。
從各組之間的比較明顯看出,血清肌酸激酶與運動量存在明顯的定量關系,隨著訓練量的降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恢復正常.所以監控研究運動的血清肌酸激酶值的變化,可以間接地反應運動的身體疲勞狀況,防止過度訓練.
2.4血睪酮值變化與訓練量關系分析
睪酮是人體內一個重要的促合成激素,它不僅可以維持男性功能和副性特征,而且它還刺激組織攝取氨基酸,促進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肌纖維和骨骼的生長,促進腎臟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增加肌糖原儲備,增強免疫功能[2].研究表明,長時間大負荷的運動訓練可導致運動員血清睪酮水平顯著下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下降,從而影響運動成績.從睪酮與運動量之間的關系圖中可以看到,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血睪酮值降低,隨著運動量的降低,血睪酮值升高.從圖4各組之間的比較圖中可以看到,運動后第一周與各組相比,與第二、三、四周之間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1)。
這是由于運動開始運動員的不適應性所造成的運動員的血睪酮值嚴重降低,與第九周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第九周值與第一周相比明顯升高了,說明經過九周的運動訓練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有所提高.
3結論
運動員的周訓練量從第一周到第四周經歷從150km~200km,經過第五周的調整(160km),再經歷第六、第七周的180km,第八周的200km,到第九周的調整期為150km,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值隨著運動量的變化,經歷先降低再升高的過程.同時隨著運動訓練的進行,對運動的適應,到第九周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值有所升高,適應運動訓練.血尿素和血清肌酸激酶是身體機能狀態敏感性指標,隨著運動訓練量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運動訓練量的降低而降低,到運動后期的逐漸適應.
血睪酮值隨著運動訓練量的增加而降低,隨著訓練量的降低而升高,并且隨著運動訓練的進行,逐漸適應運動訓練,訓練到第九周,血睪酮值與第一周相比升高顯著(P<0.05),說明運動員基本適應運動訓練,并且身體機能狀態有所提高.保證賽前訓練的質量,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使運動員比賽時處于最佳競技狀態,合理安排這一時期的訓練負荷非常重要[5].
本次通過測試血液各生化指標值,為教練員及時調整訓練負荷,避免運動損傷,保證訓練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
參考文獻:
[1]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2]張蘊琨,丁樹哲.運動生物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206.
[3]高欣,劉海平.高原訓練期間運動員身體機能生理、生化指標的評定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43-56.
[4]高炳宏,馬國強,崔登榮等.8周低住高練(LoHi)對游泳運動員血清CK、BUN變化規律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6,26(5):48-51.
[5]宋淑華,曹建民,高春剛等.賽前大強度訓練對優秀女子武術套路運動員安靜時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8):1079-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