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20年經濟水平持續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與生活水平提高不和諧的是中國人的體質健康水平在不斷下降。這個在生活中愈來愈突出的問題,不僅發生在背負工作壓力的中年人身上,正在成長階段,代表著中國未來的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也令人擔憂。
為了及時了解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新出現的問題,讓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宏觀決策有一個科學依據,在5年一次大規模全面學生體質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2002年新學年開始,教育部在北京、內蒙古、河南、廣東、新疆等4個省、市、區建立了“全面學生體質健康網絡”,每兩年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進行一次監測并發布公告。
為此,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制定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及時、準確地了解開封地區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我系成立了科研小組,依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開封地區學生體質情況進行了一次調研。
調研涉及開封市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3000人,調研對象以02、03、04連續三年初三畢業生為主,每年級抽樣男女生各500人,調研內容涉及: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遠、女子800米、男子1000米,涵蓋了身體形態、生理機能、體能素質等多個方面內容。在此基礎上,本課題小組大膽借鑒外國經驗,把影響人類健康的心理因素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作為研究調查的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健康觀念在不斷發生變化和革新。一個人的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和耐力、速度、爆發力、平衡、靈活、協調、反應,以及走、跑、跳、投、攀、爬的身體活動能力固然很重要,但人的心理素質,也對健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從多個方面對個樣進行調查和分析,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即: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維健康觀。
本次調研采用專家訪談\\(市知名體育教師、市體委專家、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問卷調查\\(實發1000份,收回897份\\)、座談會\\(653次\\)、調閱學校體育成績、中招體育加試成績等多種方式對開封市連續三年初中畢業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了調研。
1.體質健康狀況
1.1各項調查數據如下表: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綜合分析,可以看出:開封市連續三年初三畢業生的身高、體重等形態發育水平、營養狀況水平明顯提高,但其他方面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盡管在一些貧困鄉鎮還有營養不良的學生,但超重和肥胖都呈現出快速增長趨勢;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逐年下降,而在反映體能狀況的速度、爆發力、力量等素質,除反映速度素質的50米跑成績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余如耐力素質的下降幅度較明顯。
2.心理健康狀況
2.1調查結果
我國有3.67億未成年人,其中2.35億是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作為提高心理素質的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學校教育應有的內涵。因此有必要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新的增長點和制高點。
當前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小學生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約占20%左右\\(摘自中國教育報2004.12.17,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國良的文章《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遠》\\)。
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在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等五個不同地區抽樣選取16472名中小學生,調查結果表明,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達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傾向的比例為4.2%;初中生有異常心理傾向的比例為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異常心理行為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8%;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5%。具體表現在學習、自我意識、人際關系、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例如,厭學,焦慮,自卑,偏執,任性,孤獨,抑郁,撒謊,失眠,品德障礙,攻擊行為與退縮行為等等。
為及時了解開封地區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本課題組在借鑒外國經驗的基礎上,對開封市連續三年參加中招的學生進行了三次心理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2.2數據分析
分析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如此結果讓人擔憂,還處在人生起步階段的學生的健康就存在著這樣大的危機,那么,未來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又靠什么來保證呢?為此我們不得不究其問題根源。
3.根源探究
課題組成員通過走訪專家、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發現造成中學生健康問題的原因與下列因素有關:
3.1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
3.1.1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建國以來,隨著物資的極大豐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民的健康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據1998年中國成年人體質監測公布的結果,70%以上的中國人體質達到了合格以上標準。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沒有給我國青少年帶來體質的增強,相反,某些方面還下降了。許多少年兒童從“豆芽型”變成了“肥胖兒”,肥胖率在中小學生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3.1.2父母的過度保護
望子成龍的父母忽視體質健康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北京體育師范學院體育康復學部主任姚鴻恩教授認為,家長普遍存在重智輕體的思想,認為只有上大學、出國等才是孩子成功的必由之路。因此,孩子回到家中,家長只知道關心作業完成情況等問題,很少過問孩子是否鍛煉。孩子生病了就知道看病、送醫院,從沒想過可能會是體質弱,來加強平時的鍛煉。而到了雙休日,許多學生練書法、彈鋼琴、學畫畫、電腦上網等,一坐下就不動窩。一些家長千方百計、節衣縮食增加孩子在藝術等方面的投資,也不愿孩子在參加體育活動以免耽誤學習。姚教授指出,孩子不加強鍛煉,也影響了他們骨骼的發育。長期缺乏鍛煉的學生容易出現三多現象:夏天中暑暈倒多;冬季著涼感冒多;偶爾動得強度了,扭傷、骨折多。姚教授說,我國近年來的體質調研情況表明,耐久力的下降是青少年體質最為突出的問題,這與我國的獨生子女現象有關,孩子怕吃苦,家長怕孩子苦,最后還是苦了孩子。
3.1.3體育設施嚴重不足
體育場地的嚴重不足也是造成青少年體質下降的重要原因。據國家體育總局的調查,我國有標準400米跑道田徑場地的中學,只有2424所,占中學總數的2.4%;有200米跑道田徑場地的小學有23936所,占小學總數的3.6%;建設有風雨操場的學校寥寥無幾。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校還擠占、挪用甚至出租體育場地,使原本就不足的體育場地更加缺乏。
3.1.4“減負”的不徹底性
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課業負擔使學生不堪重負。國務院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中小學要保證學生每天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這一要求在許多學校都落實不了,學生的體育課和體育活動常常被作業、復習、測驗等占據,一些學校還存在不開和少開體育課的現象。一項調查表明,成人一天工作8小時,而孩子一天則要學10小時以上,有l/3的學生睡眠不足,2/3的學生壓力過大,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根本沒有時間鍛煉。
3.2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3.2.1自身因素
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在精神上的斷乳期,他們從心理上想擺脫對成年人的依賴,愿以獨特的思考、獨特的個性、多彩的性格去擁有世界,常常表現為我行我素,他們的身心變化,宛如春天的滯流,忽而橫沖直撞,忽而婉蜒潺緩。隨之而來的就是初性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不斷加強,他們的反抗心理、隨之也不斷加強,當其成人感遭到遏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往往會表現出不定過激行為,走向另一個極端。
3.2.2家庭因素
隨著改革和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社會得到了很大發展,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也隨之而來,單親家庭越來越多,這必然給心理處于轉型期的青少年帶來很大的傷害,使其在身心健康方面遭到較大打擊。另一個問題就是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學生無形之中背負了家長的重望,身心苦不堪言,身心在不正確的思想環境中成長。
3.2.3學校因素
學校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場所,不僅要擔負起教書的責任,還應承擔育人的義務,但面對學校生死存亡的問題,大多學校把教育的重點都放在了教書上,忘記了育人的職責,忽略了對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使得學生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心靈扭曲成長。
3.2.4社會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在不斷滋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在不斷侵蝕著青少年那原本純潔的心靈,再加上青少年的好奇心很強,且分辨是非的能力又差,這些不良社會問題,已經對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成長構成了威脅。
4、積極的應對措施
4.1多方配合,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健康
4.1.1合理營養,平衡膳食
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我們還應注重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目前我國居民糖類攝入量普遍偏高,肉、蛋攝入量適中,但奶產品和海產品攝入量偏低,膳食纖維嚴重不足,再加上飲食習慣的不同,使得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入量偏低,所以合理營養,平衡膳食很有必要。
4.1.2增強體質,加強鍛煉
學生體能素質下降,主要原因是運動不足,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愛玩運動是他們的天性??墒?面對升學與考試的壓力,面對家長望子成龍的期待,學生從小就沒有時間享受運動的樂趣,因此,學校應該保證學生每天至少1個小時的鍛煉身體的時間。
4.1.3政策引導,徹底“減負”
造成“減負”等于“加正”的原因,是因為與政策相配套的細則遲遲不能出臺有關。一個政策的出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幾個人關在屋里,拍拍腦袋,很快就能出臺一個新的政策,但若只不過重表面文章,而沒有具體的政策作引導,新政策只能流于形式。所以,配套政策的出臺\\(如考試政策\\)才是擺脫“減負”困境的唯一出路。
4.1.4和諧互動、體驗內化,發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策略是實施教育目標的具體優化方式。教師要將教育目標付諸實施需要制定或選擇一系列的教育策略。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應采取以下策略:
4.1.4.1和諧互動策略。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整體優化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營造和諧互動的氣氛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措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實施和諧互動策略,主要應從兩個方面著手:營造和諧課堂氣氛。其操作要點是:教師以尊重、平等、關懷的態度對待學生,無條件接納學生;教師實行民主領導和民主管理:激發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多向交往與合作學習策略。既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把知識傳授作為首要教育目標,那么,教師完全可以放下“擔心學生學不到知識”的思想包袱,精心研究教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改變傳統課堂中師生單向、雙向交往的狹隘和低效局面,實現師生之間全通道的多向交往。實現多向交往的關鍵在于,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和難易程度要適合全體學生,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師生共處于一種心理期待和認同的情境之中。采用分組教學、合作學習形式是實現師生間多向交往的有效辦法。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有:游戲競賽法、成績分陣法、切塊拼接法、小組探索法和共同學習法。
4.1.4.2行為改變策略。行為矯正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幫助學生更新認識、端正態度、調節情緒和調整行為方式方法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必然要借助心理學中涉及行為塑造或行為矯正的方法和技術,實施行為改變策略。這一策略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技術。學生自我管理。教師控制學生行為的總方向,引導學生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實現行為改變目標。具體方法包括示范、監督、強化和指導。主要步驟是:教給學生制定、實施和修改自我管理的計劃;行為練習。學生通過實際練習掌握行為改變的方法。實施步驟是:、交代行為訓練的目的、環節和要求;控制練習時間,提供技術指導;提供獨自練習的機會;矯正不良行為。教師引導學生認清不良行為的危害,分析引發不良行為具體因素\\(刺激源\\),提示、指導不良行為改善措施,學生制定合理的矯正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作出調整和修改。實施本策略應以強化理論為指導,分別對不良行為和正確行為給予恰當的正強化或負強化,同時把它們與行為塑造技術結合起來。
4.1.4.3體驗內化策略。研究表明,體驗內化在學生心理素質形成過程中起關鍵、定向的作用。當前在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行為訓練、輕體驗內化”的傾向。有些訓練活動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內化環節,致使訓練效果不佳。本策略的內涵是在學生積極參與訓練活動和了解、接受訓練策略的基礎上強調對內容和策略等的反思體驗的過程,保證內化的效果。在實施本策略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操作要點:視體驗為學生心理素質形成的重要環節。它是訓練策略傳授與練習遷移的發生的鞏固的環節,是實現從教師“言傳”到學生“意會”的順利過渡;強調心理素質教育中的體驗應是學生的積極主動的體驗,避免消極被動的體驗;明確體驗活動的外部行為與內部過程之間的關系,通過布置適量的外部操作任務或提出恰到好處的問題把握學生感受、體驗與反思的方向,借助外部活動促進、深化內部體驗。
4.1.4.4合理監控策略。合理監控策略是指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為了保證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完成既定的訓練任務而對訓練的全過程積極、適度、主動地進行計劃、檢查、反饋、評價、調節和控制所作出的教育謀劃。心理素質教育的合理監控策略,突出地體現在教師對訓練活動進行設計和開展的“三導”技術上,即編導、引導與開導技術。
4.2完善體系,發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位地區發展的極不平衡,表現為大中城市,沿海發達地區發展較好,而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重視不夠,一些農村地區,偏遠山區和民族地區尚未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就開封地區來說,能夠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學校如同滄海一栗,即使在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較好的學校,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4.2.1學科化傾向。目前,有些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的學校正規課程中,當作一門學科來對待,在課堂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概念,理論方式單調,乏味,學生則在課本上勾勾劃劃,課下認真背書,完成作業,應付心理健康課的考試。
4.2.2形成化傾向。有些學校雖然名義上設立了心理咨詢室,開設了心理健康課,配備了教師,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觀念的影響,心理咨詢室,心理健康課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心理咨詢室如同虛設,成為應付上級檢查的“硬件”,或焙耀的資本。
4.2.3表面化傾向。一些地方和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初,興致勃勃,對學生進行各類測驗,請各方專家講座,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籌建心理咨詢室等等,但由于工作缺乏整體思路,專職人員素質偏低,這些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和持續的開展。
4.2.4孤立化傾向,一些學校封閉孤立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有些學校認為開設一門心理健康課,每學期搞幾個講座就是對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十分錯誤的。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它隨著教育心理以及學校組織研究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發展和趨向完善??赡軙騼蓚€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綜合代和整合代,即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和治療機構的整合和重但,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加快信息化的進程;二是專業化和精細化,即建立健全制度,各種教育機構或團體擁有自己主要的服務對象,有自己某方面的專家。
雖然,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目前還較低,應積極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和做法。目前最緊要的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充實心理健康的內容和模式,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及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時段的現代化。
從發展的眼光看,對一些基本問題\\(如心理健康與學習,創造力和思想道德的關系,心理健康與這個人今后成功的關系,青春期問題,情感戀愛問題等\\)要進行課題研究,并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河南省學生體質綜合評價標準[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6.
〔2〕中國學生體質綜合評價方法及標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