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秧歌不拘泥于傳統秧歌,動作變化多,舞蹈語匯既現代又簡潔,在韻律和動態中融入了時代的氣息。其動作是以“走”“擺”“扭”為基本動作,內容豐富、形式靈活,不受場地和人數限制。由于有現代體育健身元素親密無間的加盟而形成“雜交”優勢。因此,健身秧歌以獨特的“舞中有體,體中有舞”的體育健身形式,成為人們健身活動中的一項很好的選擇內容。自2000~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已推出了6套健身秧歌的規定動作。在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朝著規范化、科學化方向健康地發展,為推動全民健身和提高國民健康發揮了重要的價值。筆者于2009~2013與安徽省體育局配合,對安徽省教育系統的體育、舞蹈老師進行了培訓,并對此項目的普及狀況進行調查。筆者從安徽省蕪湖市中學已開設健身秧歌選修課的學校著手,了解蕪湖市中學開設此課程的現狀,并以此對健身秧歌引入中學體育教學課程的選修課的實踐進行探討,提出具體的措施和建議。
一、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以蕪湖市已開設健身秧歌選修課的6所中學(初中)為研究對象,其中城市中學為4所,縣級中學為2所,授課老師4人,學生240人。
2.研究方法
通 過 文 獻 資 料 法 , 查 閱2002~2013年期間關于健身秧歌運動開展與研究現狀的論文、報告。采用現場發放、填寫與回收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根據研究的需要,先后走訪了蕪湖市4所中學分管教學的主任、選修課的任課老師及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
二、結果與分析
1. 調查和測試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在中學生中喜歡并愿意參加這項運動的占大多數,所以在中學開設健身秧歌選修課是受學生歡迎的?!?】
2.分析
(1)健身秧歌是體育與傳統藝術相結合,集傳統與現代元素為一體的健身項目,以民間傳統秧歌“走”“擺”“扭”等基本動作為基礎,以操舞結合編排的方法為手段,在音樂的伴奏下進行徒手或手持輕器械的練習。在套路編排上不僅具有民族舞蹈的特點,而且從濃郁原始的形態,變為活潑生動的、現實的健身舞蹈,其音樂歡快,動作緊湊,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一項體育健身項目。本研究選用第三套健身秧歌,它的動作節奏歡快,由慢到快,運動量逐漸加大,適合于不同年齡的人群。使練習者鍛煉了身體,建立了友誼,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藝術修養與審美情趣。
表1說明,中學生喜歡并愿意參加這項活動的占大多數,開設健身秧歌選修課是受歡迎的。至于一部分學生不喜歡的,這主要是由于學生自身精神生活比較封閉,再加上學校宣傳不夠。
另外在調查中發現健身秧歌非常受女生的歡迎,這主要是由于健身秧歌更符合女生的心理特點。當然,受我國傳統文化思想和倫理道德的束縛,一時出現不好意思參加,但心理還是喜歡,這樣的現象男生占多數,也屬正常,只要進一步引導,這種狀況容易改變。
(2)在中學開設健身秧歌并受到學生的歡迎,使健身秧歌在基本動作和特色上被賦予新的內容。由表2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通過健身秧歌的學習增強了體質,愉悅了身心,提高了健康意識,進一步了解傳統體育文化。由表3可知參加健身秧歌鍛煉的學生平均心率為142.25次/min,屬于中等強度運動量的項目,其代謝方式為有氧代謝,具有較高的體育鍛煉價值。
(3)健身秧歌不是一個運動項目流遷,它為人類文化的演進和教育傳遞提供了環境。在形式和內容上展示了教學大眾性的基本動作和特色,其動作的“走”“擺”“扭”是根據不同腳步移動,手臂做不同形式和幅度的擺動以腰帶動上體移動,膝部稍屈伸與步伐配合,節奏有緩有急,在音樂中從意念上提升了“扭”的藝術化和蘊味化,在運動中迸發出歌與舞的精神品格和行為準則,體現著心靈上對健與美的追求,達到了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功能。將健身秧歌引入選修課能改進中學體育教學的功能,促進學生體能和運動技能課程學習的娛樂化,完善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整體健康水平,為中學體育教育的課程結構的再建與更新帶來新理念。
(4)健身秧歌沒有場地與設備的限制,簡單易學,易于普及。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健身秧歌是體育與民族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有較強的體育鍛煉功能,運動量適中,不受場地、年齡、性別的條件限制,簡單易學,因而深受學生的喜愛。所以健身秧歌納入中學體育選修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利于豐富中學體育課程改革內容,使中學體育教學內容多樣化、靈活化,并有利于完善體育教材結構體系,做到教材結構的多元化和民族化。
2.建議
\\(1\\)由于一部分學生自身精神生活比較封閉,對健身秧歌不了解,再加上學校對健身秧歌課程宣傳不夠而不喜歡。所以應注重對課程的宣傳,特別是在學校的運動會、表彰會、藝術節等各類的舞臺進行表演與展示的宣傳,讓廣大師生認識健身秧歌是集鍛煉、娛樂、觀賞、競賽為一體的運動項目。
\\(2\\)由于受我國文化思想和倫理道德的束縛,有些男學生不好意思參加,所以在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和高雅的情趣,引導學生講文明、講禮貌,逐步提高審美能力,使學生今后適應社會的體育環境。
\\(3\\)健身秧歌是從傳統秧歌中演變而來的,凝結著民族精神,積淀著文化的特質,刻印下幾千年來偉大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因而學生學習時教師向學生介紹民族的文化、地域特點、生活環境及民俗風情,讓學生從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認識。在實踐教學上注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如基本姿態、運步方法、音樂感,包括道具扇子、手絹等,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舞蹈姿態和音樂感覺,為學好健身秧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芬蘭.高校體育課開設健身秧歌運動項目初探[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5\\).
[2]牛芳.新農村體育健身工程開展秧歌舞的可行性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9).
[3]馮張昌.新興健身項目——健身秧歌[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3\\).
[4]黃顯忠,呂超.體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與培養[J].商洛學院學報,2006\\(4\\).
[5]邵月.論健身秧歌的產生、發展及健身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