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秧歌是根據《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要求和社會的現實情況,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專門組織了來自北京、河北、吉林、山東、陜西的秧歌專家和學者在北京進行研討,確定以秧歌的形式推出新的健身項目,對傳統秧歌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創新。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首次對傳統秧歌進行的“改良”。并于 2000 年 7 月 16 日創編出了第一套健身秧歌。2002 年 10 月正式完成了中青年健身秧歌的規定套路,稱第二套健身秧歌[1]。
它主要包括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秧歌、山西秧歌等幾大流派。其特點是活潑、生動、簡練、優美、歡快,有利于學習模仿。在音樂的伴奏下, 用扭身與踏步舞蹈相結合,如“十字扭步”“,三進一退扭步”,“二進二退扭步”,“前進扭步”,“扭腰步”等共 24 個手法和步法,并用一定的器材如扇子、手絹、花棍等進行的娛樂健身性的體育項目。目前,健身秧歌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列入全民健身計劃的96 個比賽項目之一。全國各地絕大多數晨晚練點均有健身秧歌隊伍,扭秧歌逐漸成為我國健身的第一運動,全國每天以扭秧歌的形式參加鍛煉的人已超過 3000 萬[2]。
經常進行健身秧歌鍛煉,可以增強運動系統的功能,促進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同時可以促進人的社會交往活動和培養人的審美情趣。健身秧歌套路編排上,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從熱身開始運動量逐漸加大,最后進行調整。
老年人練習時心律為 120-140 次/min,中青年人練習時心律為 140-160 次/min,因此健身秧歌是屬于中等強度的有氧練習[3]。
在音樂上,根據動作內容進行了專門的創編,錄制在錄音帶上進行伴奏,是一種可以在社會上以及各級院校廣泛推廣的體育健身項目。
榆林學院自 2006 年 9 月開始,在大學二年級體育選項課教學中,將健身秧歌作為體育課教學的一項內容引入課程。經過兩學期的教學嘗試,教學效果良好,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普通大學生。要求發育正常,身體健康,平時正常參加體育活動。
1.2 研究方法
1)在大學生中隨機抽取 100 名\\(男 40 人,女60人\\)發問卷調查,問卷全部收回。
2)對 50 名\\(男女各 25 人\\)大學生在進行健身秧歌活動時的心率進行測定。
3)參照公開發表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和測試結果\\(見表 1-表 3\\)。
表 1 說明,在大學生中喜歡并愿意參加這項活動的占大多數,而且健身秧歌更受女生的歡迎。
注:表中的籃球移動、曲棍球、羽毛球、網球、排球、高爾夫球等運動項目各參數來源于文獻[3]。健身秧歌的參數為男、女生的平均值
由表 2 可知,籃球移動和曲棍球的心率指標均高于健身秧歌,屬大強度運動;健身秧歌與網球、排球和羽毛球的心率指標相近,為中等強度的運動。其代謝方式應為有氧代謝,因此具有很高的體育鍛煉價值。
表 3 說明參加健身秧歌鍛煉的學生的平均心率為142.75 次/ min,為中等強度的運動。
2.2 分析
1)健身秧歌是一種體育和秧歌結合的健身鍛煉形式。它是以鍛煉、娛樂、觀賞和競賽為一體的新興體育健身項目。健身秧歌動作節奏歡快,運動強度較大,能以其獨特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和音樂修養,對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增進友誼提高社交能力等有重要作用,讓學生在歡樂、有趣的氣氛中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4]。
大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對于健身秧歌這項運動易于接受。健身秧歌的套路編排不僅具有民族舞蹈的特點,而且從濃重原始的樣式下,變成活潑的、生動的、現實的健身舞蹈,其音樂歡快,動作緊湊,非常適合女大學生健身。
長期鍛煉,不但可以提高女大學生身體各器官的靈活性,柔韌性和協調性,對肥胖者還可起到減肥作用。本研究選用的第二套健身秧歌,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從熱身開始,運動量逐漸加大,較適合于青年女性鍛煉。它將以往的交際舞不斷更新、發展,并賦予時代氣息和體育競賽性質。這就使健身秧歌不僅成為人們建立友誼,陶冶情操,鍛煉身體,美化生活的良好方式,而且能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表 1 說明,在大學生中喜歡并愿意參加這項活動的占大多數,開設健身秧歌課會受到普遍歡迎。至于一部分學生對健身秧歌不了解甚至一無所知 \\(主要是一年級學生\\),這主要是由于學生自身精神生活比較封閉,再加上學校對健身秧歌宣傳不夠所致。另外調查中還發現,健身秧歌更受女生的歡迎。這主要是由于項目本身更符合女同學的心理特點。當然,由于受我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和倫理道德的束縛,一時出現雖心里喜歡但不好意思參加的現象也是正常的(特別是男生)。只要進一步引導,這種狀況很容易改變。
2)健身秧歌在大學體育課中能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其根本在于它是否具有體育鍛煉的價值。
由表 2 可知, 籃球移動和曲棍球的心率指標均高于健身秧歌,屬大強度運動;健身秧歌與網球、排球和羽毛球的心率指標相近,為中等強度的運動。本研究表明,參加健身秧歌鍛煉的學生的平均心率為 142.75 次/ min,可見健身秧歌屬于中等強度和運動量的項目。再者,健身秧歌的練習組合都在 3min 以上,其代謝方式應為有氧代謝,因此具有很高的體育鍛煉價值。
3)健身秧歌運動不是競技體育,但健身秧歌文化作為體育文化之中的一種運動文化,是典型的大眾文化。作為體育文化,健身秧歌運動是學生進行心理宣泄、挑戰自我、展現自我的有效途徑[5]。具有較強的文化色彩,它是一種無聲的優雅的形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陶冶情操、抒發情感和培養審美意識最好的方式之一,完全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要?,F在的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對人充滿關照和呵護的社會,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的同時,進一步尋求精神的需要,在生活中尋求人之為人的根本,尋求精神的寄托。
健身秧歌運動作為一種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社會文化活動,是小康社會建設中的流行文化,健身秧歌文化正適時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為人們營造了尋求精神慰籍的又一精神家園[6]。
4)健身秧歌沒有場地設備的限制,簡單易行,易于普及。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健身秧歌是體育與民族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它既具有較強的體育鍛煉功能,又具有很強的陶冶情操的功能,而且運動強度適中,并且不受場地、年齡、性別條件的限制,簡單易行,因而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7]。
健身秧歌在大學體育課中的普及是符合教學改革方向,合乎學校體育向終身體育、健身體育、娛樂體育和大眾體育發展的趨勢,因而也是可行的,非常必要的。
3.2 建議
1)一部分學生對健身秧歌不了解甚至一無所知,這主要是由于學生自身精神生活比較封閉,再加上學校對健身秧歌宣傳不夠所致。所以應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舞臺表演的宣傳,讓廣大師生充分認識到健身秧歌鍛煉身體的價值和意義。
2)由于受我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和倫理道德的束縛,男學生不好意思參加,所以在健身秧歌課上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解放思想,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引導學生講文明,講禮貌,逐步提高社交能力和審美能力。
3)由于健身秧歌上、下肢活動和中小肌群的練習較多,所以要注意在課堂上有計劃地安排一定量的身體素質練習和專項練習。
4)在課堂上要注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如樂感、基本姿態、運步方法[8]、扇子、手絹、花棍等,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樂感和舞蹈姿態,為學好健身秧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邵 月.論健身秧歌的產生、發展及健身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85-1487.
[2]王曉紅,魏 永,閆 虹.我國健身秧歌理論研究評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9\\): 32-34.
[3]李芬蘭.高校體育課開設健身秧歌運動項目初探[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5\\):89-90.
[4] 馮張昌.新興的健身項目—健身秧歌[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1\\):109-111.
[5]孫永泰,趙志忠,谷 楓.健身秧歌文化管窺[J].體育科學研究,2005,9\\(3\\):34-36.
[6] 衛志強,馬俊成.健身秧歌簡論[J].搏擊.武術科學,2006,3\\(4\\):60-63.
[7] 李先勇,朱書祥.大學生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與教學對策研究[J].商洛學院學報,2007,21\\(2\\):76-78.
[8]黃顯忠,呂 超.體育教學中學生興趣的激發與培養[J].商學院學報,2006,20\\(4\\):119-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