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體育課要把心理教育視為教學的一項重點。 因為中學生在這個階段處于生理/心理成長和契合的關鍵時刻。 作為公共教育課之一, 體育課有義務承擔起中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及心理素質健全的雙重責任。
一、因材施教
體育教學中要因人而異———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智力上的。
(一)因材施教要考慮學生的先天條件
體育科考核除必修項目外, 要增添選修項目。 必修項目,按學生程度分類。 相同年齡的中學生,因先天基因和后天營養的差異,而身體條件不在一個級別上,也是常見的。分組的好處在于程度低的學生能看到希望, 看到進步。而不是必須與天才型同學競爭,導致自暴自棄。 分類施教讓程度低的學生也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同時也讓程度高的學生明白要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依仗先天條件,輕視其他同學。并且體育教師要教育學生,他們競爭的不是天生的生理條件, 而是通過各自努力達成的進步。 分類的目的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各自循序而進。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鼓勵公平競爭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中學體育科要考核的,除了競技科目的分數, 還要把每個學生自身的進步作為成績的一部分。 中學與體校不同。 在體校,不管你什么程度進來,你都是奔第一名而去的。中學是中等普通教育,中學體育課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體質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自信心的建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成就之一。
(二)因材施教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質
1. 體育教師選擇的體育項目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質。 通過運動,幫助學生重塑性格。 如自我封閉的學生,要多安排參與集體對抗性競賽。 目的是增加他們的競爭意識,改變他們舊有的內向和不合群的性格,取而代之為積極主動的外向性格,培養他們的集體精神。 因為對抗性運動瞬息萬變,被動應對惟有輸球。 隊員之間不能有效配合,也鐵定輸球。
2. 對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 , 在教學上也要因材施教。(1)多血質類型的學生:樂觀、開朗,上手較快,同時也容易驕傲自滿,學會了就不想多練了。根據上述特點,教師應調整難易度,設置更高的教學目標,幫助他們克服驕傲自滿、不聽從指揮的缺點。 (2)膽汁質類型學生: 好動,興奮性占上風,控制力不足,不注意聽教師的指導,并且有時會自作主張。 在動作失敗之后, 不認真分析原因就急于重復動作。 針對他們這一特點,教師在學生做動作之前, 就要提醒學生要特別注意動作的質量,預先想好再做。 (3)抑郁型的學生:抑制占上風,好靜而不好動,在學習動作時偏緊張,動作完成容易拘謹、小心,速度明顯減慢,總想推遲第一次做動作。 對這類學生, 最好采用取引導法,循序漸進,并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加集體項目。
3. 男生和女生上體育課時 , 雖教材相同也要區別對待。 男生好動,好見義勇為,尚武善斗,好冒險,在練習難度較大的動作時,要注意安全,加強保護,教育他們事事要細心,切忌莽撞。 女生文靜、靈活、耐心、細微、富有節奏和美感, 但通常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顯得自卑和膽怯,缺乏堅韌性,教師對女學生要揚其長補其短,少做激烈的對抗,少做精力持久的活動, 讓她們多做些靈活性強,富有平衡、節奏、韻律、美感的活動。
二、攻心為上
現代中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因為是長輩們心中的寶, 他們在家里習慣了順境。一般而言,難以接受挫敗。 而相較其他學課的挫折, 在體育課上遭受的挫敗有兩個特點: 一是它通常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
可謂無所遁形,轉緩余地小。 二是很多跟競賽型運動有關。 因此,一旦落敗, 對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大。 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采用在上節“因材施教”中的手段外,還要采用“攻心為上”。 也就是體育課要結合心理健康教學。 心理健康教學常見的方法如下。
(一)情境模擬教學法
現代中學生受挫折承受力弱, 容易緊張,經常會發揮失常,而遭受挫折。 因此,體育教師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情境模擬教學方法。 培養他們比賽時穩定的心態,不怯場。
(二)民主教學法
我們通常見到的教學風格有專制型和民主型兩大類。 權威性的體育教師習慣于居高臨下發號施令,教學教條,往往會導致師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緊張。 其后果是學生缺乏主動學習態度。訓練時又因害怕失敗而畏縮,加重挫折。 因此,體育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 把學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中學體育要把心理健康教學放到與體育技能傳授同等重要的位置。 而民主教學是為了在師生間搭起有效溝通的橋梁。 中學生正處青春反叛期, 平時在家里又是眾星捧月般被呵護。 命令式的教學方式只能適得其反。如果體育教師能夠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心態與學生溝通,允許學生挑戰教師的觀點,允許學生自己去摸索, 進而獲得體育學習的技能,學生和教師就能建立起良性的互動。學生練習起來就容易消除恐懼心理, 動作就會舒展自如,事半功倍。學生就真正能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當處于我要學的狀態時,挫敗的心理承受力會大幅改觀。
(三)挫敗心理輔導
體育教師不僅要傳授體育的知識、技術和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挫折觀。 因體育具有競爭的特點。 競爭的結果是有勝就必有敗。 每個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都會經歷失敗和挫折。 但競爭的價值是帶給參與者各種心理體驗和心理調整的機會。 而不是簡單的贏和輸。 因此,體育教師要輔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在體育訓練中的失敗和挫折。
1.要善于總結失敗的主客觀原因 。 要意識到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所以不必為輸掉一場比賽而放棄努力。 普通人永遠也不能在乒乓球上贏了鄧亞萍。 關鍵是你是否盡力了。 你盡力了,就不算失敗。 將潛能轉換為現實的能力是你的目標,而不是一時的輸贏。
2. 要能從失敗和挫折中汲取教訓 , 再接再厲。 現實生活中失敗和挫折是常見的現象,要積極面對。 運動技能的學習是有其科學規律的,只能循序漸進,難以一蹴而就的。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 “小課堂,大社會”說的就是在學校的磨煉是為日后進入社會奠定基礎。 這個就是在體育課上遭受的失敗和挫折可以帶給你的正能量。
(四)增強學生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
體育教師應與其他科目的教師合作,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心理健康課程或專題講座.使學生接受比較系統、全面的心理衛生、健康知識,并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使學生懂得運用這些知識和機制來正確看待和應對在體育教學過程所遇到的各種挫折。
三、結語
綜上所述, 中學體育教學不能忽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因材施教 (包括根據生理和心理的差異因材施教)和攻心為上(包括情境模擬教學法、民主教學法、 挫敗心理輔導和增強學生心理健康的專業知識)等方法和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與耐挫能力, 促使其身心同步成長。
參考范文
[1] 高 陽 . 淺 析 中學 體育 教學中的 心 理 健康指導[J].中國體衛藝教育論壇,2008\\(11\\).
[2] 李軍 . 在 體育 教學中 對 學生 進 行 心 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