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體育文化是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寶貴資源,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民俗體育文化既有與現代體育運動相似的競賽規程和運動內容,又有與各民族的社會特征、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相適應的傳統文化現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和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瑰寶.因此,保護我國民俗體育文化遺產,既是各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中華文化獨特性、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戰略目標與"中國夢"的重要環節.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變化,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面臨著嚴峻挑戰.怎樣保護和發展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民俗體育文化以及大眾對民俗體育文化的現實需求等,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性質與特征
我國民俗體育文化凝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活力,它根植于民眾又被民眾所傳承.民俗體育文化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了人們社會生活的情感與追求,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又是一種生活文化.為此,民俗體育文化的內涵在于其所反映出的民俗本質屬性的總和.
1. 民族民風性.民俗體育有其自身特有的魅力,不同于現代體育運動形式.民俗傳統體育的發展受到民族文化、民族風格的影響,在其運動規則和形式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2. 群眾參與性.我國民俗體育文化有著廣厚的群眾基因,其運動方式簡單易學,老少皆宜,健身效果顯著,并且還是"土生土長"的運動形式,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并廣泛參與,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3. 全民健身性.民俗體育的參與對象不分男女老少,適宜人群面廣,人們可以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并在民俗體育中享受運動帶來的愉悅,同時也促進了體能與體質的增強.因此,民俗體育已經成為廣大群眾增強體質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實施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
4. 娛樂趣味性.民俗體育文化中許多項目具有娛樂和趣味的效果,如武術、舞獅等體育項目,均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趣味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閑暇時間里能夠更多地參與各具特色的趣味民俗傳統體育運動并從中獲取愉悅,已成為廣大群眾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健康、幸福與和諧.
二、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現實境遇
經過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民俗體育文化在其繁榮發展的同時,尚存在諸多亟待解決問題,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民俗體育文化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碰撞和震動,給民俗體育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影響.
\\(一\\)民俗體育文化的生存環境改變
特殊與傳統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和價值觀念,是造就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源泉與土壤.地理環境是民俗體育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和充要條件,我國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俗體育文化的地域性和豐富性.隨著我國各地區交通、通訊等條件的不斷改善,地理環境已經不再是一道獨特文化的天然屏障.人們的傳統觀念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方方面面都接受著現代觀念的洗禮,地理環境對民俗體育文化的天然呵護作用已經漸漸淡去,同時也承載著現代體育文化浪潮的沖擊.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與生產方式緊密相關,有諸多民俗體育文化源于自己民族的傳統勞動生產方式.比如,在傳統農耕生產方式下發展形成的跳竹竿、當秋千、斗牛等運動形式;在傳統游牧生產方式下形成的摔跤、騎馬、射箭等競技運動,等等.在全球化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生產方式均受到了巨大沖擊,也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同時也影響著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原生態形式.傳統的價值觀念是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精神支柱,對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觀念撞擊著我國民眾的傳統觀念,也改變著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異域體育和現代體育對當地民俗體育文化的影響尤為明顯.
\\(二\\)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式微
當前,我國城鄉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并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似乎民俗體育文化已經得到了傳承與發揚,但現實表現卻是面臨著對此傳承式微的堪憂境況.民俗體育文化與其他非物質文化一樣,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長輩對年輕一代的言傳身教.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傳統生活觀念的逐步改變,大量的農村年輕人涌入到城市工作與生活.
他們離開鄉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農業人口的原本結構,同時也荒蕪了民俗體育文化的土壤,使得許多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后繼無人,傳承鏈出現斷裂.像三峽庫區、沙漠化地區的大規模人口遷移,使得許多優秀的民俗體育文化面臨著傳承的挑戰.當今的中國,正以高速從鄉土化中國向城市化中國轉變,民俗體育文化的地方性正在弱化,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三\\)民俗體育文化的異化
當前,能夠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民俗體育文化,地方政府鼓勵、群眾的主動參與、媒體及商業的助力推動,使得地域性的局部民俗體育文化得以形成一定的文化氣候.但是,在這些值得褒獎的發展趨勢背后卻存在著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民俗體育文化因其功利氣候發展而出現的異化傾向.民俗體育文化的產業化發展給社會經濟、地域經濟、農村經濟帶來效益的同時,人們的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也隨之改變,從而使民俗體育的特質功能不斷弱化,特有的民族文化原生態氣息被現代文化所熏染.另外,由于在商業開發中的急功近利,人為地造成了民俗體育文化的商品化和淺表化.有的地方任意篡改當地的傳統民俗體育文化或生搬硬套當地根本不存在的民族文化,致使偽民俗體育文化或山寨民俗體育文化的泛濫,導致一些優秀民俗體育文化偏離了原本,文化吸引力與接續力不斷減弱,局面讓人擔憂.因此,民俗體育文化這種功利性的異化現象,對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均有不可小視的負面影響.
三、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路徑構想
基于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現今生存和發展中的種種困境,有必要對其傳承與發展的路徑進行思考和重構,以契合文化傳承和時代進步的雙重需求,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政府主導作用與群眾主體地位相結合
群眾是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體,也是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基本動力.但是,在當前的政府主導型體育事業發展模式下,民俗體育文化更多地處于一種失寵且無奈狀態.當前,廣大農村基層體育運動的開展,主要是貫徹落實政府的"現代體育下鄉"政策,以此為主線加以實施并廣泛開展,如籃球、羽毛球、網球等項目.筆者認為,在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揮對地方優秀民俗體育文化推廣的主導作用,做傳承民俗體育文化的護衛使者;尊重群眾在民俗體育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挖掘出并保護好具有地方或民族文化特征、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體育文化項目.為此,政府要轉變觀念與職能,真正做到政府主導作用與民眾主體地位相結合,使民俗體育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彰顯正能量.
\\(二\\)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要與時俱進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所以,民俗體育文化應該作為橋梁與紐帶,促進與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同時,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民俗體育文化理應發揮其特有的功效.為此,我們應對各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進行整合,促進各民族、各地區間的民俗體育文化共榮,使之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時代氣息,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現實需要,以此來增強各民族、各地區間群眾的凝聚力、向心力、自豪感和自信心.民俗體育文化的現代適應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社會變遷與發展過程中,民俗體育文化只有伴隨社會的演進而不斷更新,才能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延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以民族輝煌文化為依托的宏偉工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各種民俗文化就必須與時俱進,走現代文化與民俗文化共同發展之路.由此可見,伴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民俗體育文化也必然在自己本民族文化基礎上走向現代化,也只有這樣,民俗體育文化才能夠光照華夏,走向世界.
\\(三\\)遵循民俗體育文化變遷的內在規律
對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問題的研究,要把握好民俗體育文化的內在變遷規律.當前,有學者提出要對民俗體育文化進行原生態保護,他們的出發點是對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發展弱化現象的擔憂.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并不適合當前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需要,也違背了民俗體育文化變遷的內在規律.因為民俗體育文化的變遷是永恒的,與現代文化相適應、相融合是必然趨勢.另有學者認為,適度的文化焦慮可以幫助我們保持清醒而客觀的思維和科學的態度,有利于民俗體育文化的昂揚.筆者認為,對傳統文化的焦慮會讓我們陷入迷茫與自卑,甚至會走向偏激.為此,我們應該去發掘民俗體育文化中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共同內涵,對其功能、內容及形式進行有益地剔除與轉化,使其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的需求,這對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四\\)選擇區域特色文化發展形式
目前,在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下,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耗散、失落日趨顯現.近年來,政府對民俗體育文化有所重視,但其發展仍處于低迷期.實際上,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內涵及其豐富,由于地域的不同,其文化主體內容也不相同,表現形式也各具特色,呈明顯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因而,要加強對各地區民俗體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價值的認定,從民俗體育文化的源頭去挖掘符合自身演化與時代創新的連接點,使其涵蓋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同時,政府要加強指導和扶持,給予政策上的厚愛,使我國的民俗體育文化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發展形式,走分類整合、綜合發展之路.
\\(五\\)以創新為基礎,以轉化為重點
群眾是民俗體育文化需求的主體,傳承和保護民俗體育文化要與社會發展同步.首先是服務群眾的生活;其次是要立足世界文化之林,這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實際上也是傳統的基本價值在現代化需求下如何調整和轉化的問題.因而,要實現上述兩個目標要求,我們就要以創新為基礎、以轉化為功能、以內容或形式等方式為重點,改造或刪除不符合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的民俗體育文化中的糟粕,科學、理性地把握和汲取民俗體育文化中有營養成分的精髓,這樣才能完成對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創新.
\\(六\\)加強學校對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作用
我國民俗體育文化的發揚光大,教育應該對其傳承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我國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體育教學大綱》中,把武術、五禽戲等民俗體育項目收為教學內容,一些具有較高實際應用運動價值的民俗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有所體現,但還不足以使得民俗體育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筆者認為,當今應該加強高等院校民俗體育教師的引進與培養,在高等院校廣泛開設民俗體育項目的選修課,在有條件的學校\\(特別是民族院校\\)增加民俗體育項目的必修課;體育院校應開設多項目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民俗競技體育教學,并作為學習或教育的主體內容之一;加強對民俗體育文化的科學研究,以此來把握和提煉民俗體育文化的精髓,充分發揮和樹立高等院校在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強大實力和地位作用.
四、結語
民俗體育飽含著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是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豐富的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為此,要保護和開發民俗體育的文化價值,使其能夠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園中爭奇斗艷、芳香四海.我國當前正處在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在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相融通的模式既是當前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余時英.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M].北京:三聯書社,2004.
[3]涂傳飛,陳志丹,嚴偉.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8\\):24.
[4]紹榮,柯玲.中國民間體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6\\).
[5]陳紅新,劉小平.也談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兼與涂傳飛等同志商榷[J].體育學刊,2008,\\(3\\).
[6]唐智明.地域性傳統文化背景下民俗體育項目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以海安花鼓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8\\).
[7]王鐵新,常乃軍.我國民俗體育研究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09,\\(10\\).
[8]王俊奇.也論民間體育、傳統體育、民俗體育、民族體育的概念及其關系辨析---兼與涂、陳等同志商榷[J].體育學刊,2008,\\(9\\).
[9]沈曦.村落民俗體育的現代適應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