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綜合國力的不斷凸顯,科技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概念,不斷被社會發展所認同并實踐.目前,在我國普通高校教育課程體系中,普通高校體育教育體系分為公共體育教育和專門體育教育兩大板塊.普通高校公共體育的培養對象為高校非體育專業學生,是高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一門必修的公共課程;它有別于專業體育專業學生的課程教學管理,服務對象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具有很強的非專業性與業余性;分類指導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達到強健體魄、促進健康和養成習慣為目標.
一、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分類指導教學開展現狀綜述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分類指導教學,既在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依據學生興趣愛好、生理機能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不同類型學生的要求,進行不同類型的教學,給予不同類型的輔導,組織不同形式的體育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在體育活動的熱情度和參與度看,讓其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用.近年來,由于我國現代化高等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加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大學許多教學教育軟硬件設施跟不上發展的節奏,出現了嚴重的滯后性.
1.主觀思維影響.我國普通高等公共體育教學由于受傳統體育教育思想的影響,存在嚴重的教育教學滯后性,如:教學內容狹窄、教學方法調一、教學效應不佳等諸多不良現象.以體育技術教育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比較重視教育的顯性意義,忽視受教育學生的潛移默化的隱形意義,教育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的現象,當他們離開校園,有些院校大三上學期就徹底的告別了體育這個十幾年的教育長伴者,甚至有些學生離校后認為高校體育教育毫無意義.這種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體系與學生即將面對的現實社會嚴重脫節,成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一大硬傷.同時,在我國高校多數院校存在"籠統"教學模式,忽略學生個體的具體情況,拒絕分類教學模式,讓部分學生產生一種上體育課的心理壓力,不能讓公共體育課程回歸當初的教育本質和教學目標.
2.客觀因素限制.體育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的完善與健全一直成為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大障礙.我國不少高等院校體育設施簡陋、器材匱乏、設施陳舊,難以給學生的體育活動提供必需的硬件保障,影響了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文章作者在通過走訪交流調查,占很大比例的高校學生認為在公共體育課堂能學到的有用的東西很少,課堂所講授的內容與將來參加課堂的原始認知相差較遠,不能及時滿足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需要,使缺乏對課堂的熱情,甚至波及到其他大學專業學科的學習.
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的學習多基于對未來社會工作實踐的需求,能夠對學生畢業步入社會角色轉變有實質性的幫助,課程教學應圍繞不同學生集群進行展開.
二、深化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分類指導教學意義
1.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分類教學的推廣與實施,使枯燥的體育課程由簡單而又單一的跑、跳教學向快樂的教育的本質縱深進行發展.讓課堂能夠滿足學生興趣的需要,能夠讓教師感受教學的快樂,使學生在快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悟,學有所用,讓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回歸到教學的本位.各方面有利因素在普通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堂的集結,學生的參與熱情大幅上升,自覺自愿地加入到體育教育教學中來,最終使沉積已久的被動式教學模式向積極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轉變.
2.有利于深化我國高校課程改革.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的地位不斷被顯性化,如何為科技保駕護航,助推社會騰飛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界的一大課題和使命.作為教育的高等殿堂---高校,高校的課程設置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成敗,高校課程改革已經成為一個國內外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公共體育課程長期以來被作為高校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程進行教學,而長期以來沿用缺乏創新精神的"籠統"式教學模式,讓師生的參與熱情不斷受挫.普通院校公共體育分類指導教學法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公共體育這一單一課程的課改發展,而且能夠形成樣板式效應,助推整個高校課程體系改革和完善,實現科教興國的戰略發展目標.
3.有利于增強高校學生綜合素質.據調查了解,我國大學生各項身體技能素質正在不斷下滑,與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學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遠成績分別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學生體重呈現瘦、胖相當的啞鈴模型,近視率接近90%,近視率居全球第二.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數據的呈現,為我國快速發展的教育事業敲響了一記警鐘.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開設以增進學生健康、提高學生體魄和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為目標,高校體育的分類教學開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熱情度,對學生在參與中潛移默化的體驗課程設置的目標有極大的幫助,讓身體各項機理得到充分的調節和鍛煉,有助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分類指導教學開展策略
1.靈活課程設置.高校公共體育課分類指導教學切入點在教學課程設置上,高校在學生入學第一學年的公共體育課程以體育基礎課為主基礎課,側重在基本技術和身體素質之上,內容主要有田徑、體操、球類等項目.在第二學年增設選修科目,主要有三大球大球、藝體等項目,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使其受益終生.針對多數高校在高年級不開設公共體育課的現象,作者認為體育課程的開設是相當必要的,課程的不斷實施有利于他們養成體育鍛煉形成習慣性,把健康身體形成必然性;同時有利于高年級學生順利通過《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測試.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分類教育的方法應不斷地進行創新,各高校應適當增加了理論課的教學課時,注意用好現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耳目一新,樂于學習.
2.轉化思想認識.通過長期實踐證明,大學生對公共體育的見解往往局限在大學教育,忽略了體育的長期有效性,很多學生在離校后便放棄了對體育的堅持,受益終身的體育,因其長期不練,終究毫無益處.高校公共體育教育分類指導教學應在增進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同時,又要考慮學生現有基礎上,強化體育意識、認知的培養,使公共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滿足他們的興趣愛好等各種要求.同時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應當注重個體學生教育教學,滿足學生個別個體的需求,設立新穎的體育課,把學生引導到體育興趣上去,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3.完善教學硬件.體育教育硬件是公共體育課程順利實施的重要載體,是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進行正常訓練和鍛煉的重要媒介.針對高校硬件教學設施的建設,首先,各高校應增加重視程度,加大對體育教學硬件設施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對高校各類體育場館、設施的添置,保障政策公共體育課程的教育教學正常的進行.同時,高校體育教學硬件的建設應該堅持走市場經濟發展的模式,對一些建設投資大、利用率相對較低的體育教學場所,如馬場等,采取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解決體育教學硬件需求問題.對一些建設資金大、學校資金暫不能及時投入的情況,但需求率和利用率均較高為正常公共體育分類指導課程所必需的教學硬件設施,應采取校企共建的模式,在保障學生正常的教學的前提下,在閑暇時間對外進行開放.完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硬件的建設,為課程分類教學提供扎實的硬件保障.
參考文獻:
[1]高小兵.教學中的分層教學與分類指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
[2]韓晉軍.山東省重點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3]呂慧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選課與體育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
[4]魏勇.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研究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