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是能夠滿足人和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體育大眾化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體育的實踐活動中滿足人和社會多層次需要的過程,是體育的發展趨勢之一。體育大眾化的實現,需要依托整個社會的大環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密切相關,絕非僅靠體育界的努力就可以奏效。
1 體育大眾化的內涵
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解讀“大眾化”: 第一,大眾化是一個由少數人到多數人的變化過程。第二,大眾化是一個文化嬗變的過程,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化傳承的過程。第三,體育的大眾化趨向人的平實以及人的地位、身份、待遇、尊嚴、知識水平、消費等的“平均狀態”化。筆者認為,體育大眾化是指體育從被少數中國人接受與認同到大多數人接受與認同的過程。對于“大眾身份”的解讀,它代表了最普通意義上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體育大眾化是相對于“體育特權化”或“體育貴族化”提出的,不同時代其涵義也有所不同。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體育作為少數人的“特權文化”是歷史遺留問題,是人類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追求精神文明的必然。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的體育大眾化始于工業革命,是伴隨著人類文化大眾化而出現的,是體育參與者在人數、時間、消費等方面趨于泛階層化的過程。20 世紀 50年代以后,隨著西方發達國家掀起“第二奧林匹克”的大眾體育健身浪潮,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數量也逐漸增多,人們越來越關注體育,體育越來越民眾化,甚至成為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
2 我國體育“大眾化”發展概況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梳理,筆者認為中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 1965 年“新中國初建時期”; 1966 年至1976 年“文化大革命”時期; 1978 年至 2008 年“改革與發展時期”.2008 年至今是深化改革與發展時期。
第一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為了發展社會生產力,補充國家人口,黨和人民政府積極大力提倡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就曾發出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偉大號召。第二階段是中國歷史的悲情時段?!拔幕蟾锩钡氖?,體育在“人與人的斗爭”中是毫無地位的,這時的中國體育發展幾乎處于空白時期。第三階段是走向市場經濟的大眾體育,是體育回歸人民的體育。當國家和政府對歷史有了真確的認識,大眾體育在此階段有了快速的發展。隨著國家經濟、政治的發展,也為大眾體育的發展提供空間。此階段的大眾體育如同雨后春筍一般,茁壯成長。2008 年的中國體育更是發展到一個鼎盛的階段,大眾對體育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體育逐漸由“精英派”真正的向“大眾化”過渡,成為國人日常生活方式。第四階段是 2008 年后的中國體育,國家對體育的發展更加深化,對體育進行了深化改革,大力發展大眾體育成為舉國體制的基本基調。人們在努力思考國家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大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的改革力度。
3 促進體育大眾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3. 1 認同區域差異,提倡體育發展的非均衡性
目前,我國社會體育人口、體育場地數量存在區域差異。東部地區無論是在場地數量、資金的投入、發展規模、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方面,均高于中西部地區,而中部地區的體育發展又高于西部地區,這與我國地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因素有關。因此充分認識體育的區域差異性,對體育大眾化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從體育的管理體制、體育的人口數量、地域與城鄉的體育發展狀況,都存在著巨大的非均衡現象。在大眾體育發展領域中,我們必須辯證地認識均衡與非均衡、一般與個別、公平與效益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因時因地、實事求是地分析具體的環境與條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尋求制定出最優的發展大眾體育的政策與策略。
3. 2 發展以全民健身為特色的體育產業
大力開發我國的體育產業,開發體育用品消費市場。據調查,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居民對體育用品的消費觀念還是趨勢于經濟實用型。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高檔體育用品的消費也在逐年增多。我們在不斷開發體育用品市場,開拓體育消費層次上,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大多數體育消費者的現有經濟實力和購買承受能力,還要兼顧體育消費的不同消費群體。體育用品是人們進行體育運動最基本的物質條件與保證。所以加快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將為實現體育的大眾化提供有利條件。
3. 3 實施體育大眾化的區域體制化戰略
所謂實施體育大眾化的區域體制化戰略,就是要在大力推進體育大眾化發展的進程中要有所側重,依據區域劃分的特點進行改革和發展。城市大眾體育以社區體育發展為重點,體育事業的發展與社區建設要結合起來,對于農村體育要以小城鎮為發展重點,輻射帶動周邊農村地區。樹立大體育產業觀,立足于城市,輻射農村,真正實現體育產業成為我國第三經濟中堅力量。就區域體育發展范圍而言,重點要放在東南部、沿海城市地區。這些地域經濟發達,接受新鮮事物較快,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市場化程度也較高,是高消費群體的聚集地。所以要做大體育就要利用其快速發展優勢帶動其他區域的發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也要跟上體育發展的時代潮流; 合理開發體育場地建設,大力發展體育人口。體育消費力量要實現大中城市以中產階級的體育消費能力為圓心,以城鄉和小城鎮發展為半徑,輻射到周邊的農村鄉鎮,來推進體育的大眾化。
3. 4 加大體育宣傳力度,完善體育保障
把體育的發展放到“人的全面發展”、國家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制定體育發展目標要大眾化、普及化,切實落實到人民群眾中去。隨著人們對健康問題關注度的增加,人們對體育保健的功能越來越重視。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契機,提供更多的活動場館和場地,定期組織體育活動,豐富活動的內容。
加強對大眾體育的管理和調控,完善相應的體育法規,為大眾體育開展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多制作一些有影響性的公益體育廣告,引導人們科學合理的參加體育鍛煉。
4 結語
“從關注體育的政治性、經濟性到關注體育的社會性,體現出人類對體育認識上的進步?!蔽覈w育大眾化發展,應該在承認區域差異的前提下,提倡體育的非均衡發展,加快實施體育大眾化的區域體制化戰略。要把體育的發展放到“人的全面發展”、國家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在體育宣傳和體育保障兩個方面,制定體育大眾化、普及化發展的長效機制,激發群眾的科學健身意識,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這實質上是以積極的方式保障公民的體育權利。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 社會學概論新修[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 熊斗寅。 熊斗寅體育文選[M].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3] 盧元鎮。 中國體育社會學[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4] 呂樹庭。 社會結構分層視野下的體育大眾化[J]. 天津體院學報,2006( 2) : 94.
[5] 田雨普。 21 世紀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趨勢[J].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1( 1) : 1 ~4.
[6] 盧鋒。 論體育的本質及社會性表征[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 6) : 10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