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化育人”是對知識育人表達的唯知識論以及視人為盛裝知識的“容器”的教育模式的革命,它倡導的是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它打破了以往只用知識對學生進行灌輸的育人理念,轉向被教育者的思想中注入人性中崇尚美德、銳意進取、勇于承擔責任、對人包容,以及心懷感恩、謙虛謹慎、勇敢拼搏等美德。文化育人是一個既古老又創新的理念,從文化學視角審視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內核,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文化育人”
也應是體育教育的核心思想。大學體育隨著現代大學在中國誕生,已經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程。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21世紀的大學體育要想真正得以發展,贏得自身應有的地位,還有許多需要關注的問題。其中,“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
二、“以文育人”在大學體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經濟快速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但是人們的文化素質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這是現階段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果按照由淺入深,不斷發展的教育體系,大學體育與中、小學校的體育應該有根本性的層次差異。但是,現代大學體育近百年的發展史也沒能脫離了其簡單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它被簡單地等同于身體素質練習、技、戰術培養、技能的提高以及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
而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上其自身的特點,使其成為了綜合素質教育的平臺之一,但大學體育對大學生內心世界的沖擊與塑造人格力度遠遠沒達到它的應有價值。
我們采取了很多方法與手段,甚至動用了強有力的行政手段,但是,學生的體育生活方式和體育習慣在大學期間還是難以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的態勢。追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持久的理性動力支撐,即缺乏文化的支持,而文化的缺失使大學體育活力匱乏。
三、“知識育人”與“文化育人”的關系
1.“文化育人”。我們從教育者的視角是這樣看教育的,教育是研究人、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間關系的。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教育是人類社會為也種族的生存和繁衍所進行的文化傳承。教育與人的關系:教育是以文化知識和技能培養人的過程,文化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對人施加影響,并對人類的繁衍和發展起作用。文化與人的關系:文化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對人起轉化作用。1985年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這樣定義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類生命個體健康成長,實現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高度轉化的過程。教育不是升學的工具,更不是培養高分的機器,而是使每一個受教育者不斷豐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大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任務,它必須盡可能地把外在的文化形式植入到學生的思想中。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它是對文化的積淀和重組。
因此,教育不僅僅是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以文化人”,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文化育人”。然而,“文化育人”這一傳統又古老的教育理念卻在現實中不斷受到沖擊,使之變成了挖掘分數的機器、升學的工具,甚至是謀取職位的階梯,完全背離了“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教育根本。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的精神價值的教育,許多教師和家長不僅輕視人文學科,甚至忽視學生自身發展。在他們眼中,學校培養對象不是指向“學生”,而是“考生”,在高等院校更側重于外在顯現技術、技能的培訓,追求短期效應,追求功利主義,因而出現了不少“有知識,沒文化,有學問,沒修養,高智商低德商,知書卻不識禮”的現象。
2.“文化育人”和“知識育人”的關系。由于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類必須不斷地向下一代傳授知識和技能,從教育過程上說,知識是文化的載體,但它卻不能作為文化和教育的全部,那樣就成了唯“知識育人”。教育應該是對人施以文化的教育,而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因此,教育對人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國際著名學者和文藝理論家余秋雨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文化知識看上去很重要,實際并不是那樣,素養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我們的青少年教育中,這個問題比較嚴重,講文化指的是單純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技能。校長職業化的首倡者王繼華教授也認為:將文化傳承理解為知識和技能傳授是片面的。知識育人將會導致人缺少人性和道德方面的素養,而“文化育人”會將全面提升人的精神和素養。用“知識育人”的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是有缺陷的人,而“文化育人”培養出來的才是全面發展的人。哈佛大學校長陸登廷說:教育從根本上講應該是一個人文過程,是有關價值的事情,而不僅僅是知識或信息。在我國的傳統教育中,也十分重視人文教育。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說詩詞和詩歌可以使人長志氣,明白得失功過,學會與他人相處,可以抒發情懷,這都是走向文明的途徑。
以文化育人的視角看來,受教育者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要知道知識的意義并與之融為一體,這樣才能表達教育的理想、志趣和精神。進而使受教育者在學習和工作中表現出刻苦耐勞、鍥而不舍以及團隊意識。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結晶,“文化育人”中體現的創新精神和自由意識是知識的獲得和創造性生成的動力。
四、體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
翻開人類的歷史,“文化育人”自古以來就是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思想,當前“,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被再次明確地提出是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是對教育核心思想認識回歸。大學體育作為大學教育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在教學還是課外活動中,如果還是墨守成規,堅持“蘇聯老大哥”的教育理念,僅僅對學生進行“三基教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對大學體育的單一方面表達,是對體育“文化育人”的漠視,這樣,必將導致對大學體育工作方向和發展方向的迷失,更背離了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
1.體育是一種文化。雖然人們對體育的概念從狹義到廣義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認識和總結,但不可否認的是體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文化現象和文明的成果。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中,體育一直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無論是人類的起源,還是勞動創造的文明,亦或今后如何教會人類重新學會生存,我們都必須先通過運動人的頭、手、腿等才能實現,并從中將人類的文明傳承下去。所以說體育不僅僅是競技,不僅僅是強化體質,不僅僅是技術技能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傳播和繼續。
2.體育充分反映自然科學和社會文化。人類通過身體教育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適應世界,無論是攀巖、探險、漂流等極限項目,還是田徑、足球、籃球球類項目,甚至是武術和游泳,都是在人類挑戰自然、適應自然和提高自我的過程中,對客觀環境的認識、對客觀規律的把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運動健身場館功能不斷強大,運動健身器材不斷改革和創新。體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進步,體育既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也反映了自然科學不斷發展的成果。從教育學和社會學角度出發,體育是教育的過程,它不僅僅反映了自然科學的發展,還大量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的主要現象。人類社會的是各種社會價值觀念對體育不斷地滲透。人類社會復雜的社會關系、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審美傾向等都會在體育的窗口充分展現出來。人類天性中的動機與態度、內收與外向、堅韌與脆弱、勇敢與怯懦,甚至是攻擊性、表現欲等個性特質也在體育這個窗口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教育過程中對其施以“文化”。
五、“文化育人”是大學體育的本質功能
從文化學角度分析,現代大學的文化本質是在積累、沉淀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傳承、傳播、融合和創新高深學問的高等學府。大學之所以稱之為“大”,并不是指大學校園、樓群、體育場館等物質空間相比中小學大,而是指大學的精神層面大。思想獨立、追求自由、文化交流與滲透以及學術研究和爭議已成為大學的基本特征。大學的教育價值在于大學文化對受教育者人格和價值觀的塑造與完善。
1.“體育文化”是大學體育的靈魂。在當代大學體育中,無論是原創的體育還是傳統體育,都需要“以文為本”,它能使大學體育健康、有效、可持續地發展,沒有了體育文化,大學體育就失去了核心和靈魂。只有將體育文化的內涵在大學體育教育中全面滲透,才能更好地實現大學體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才能使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和體育生活習慣逐步養成,而不是流于形式。
2.“體育文化”在大學體育中的價值取向。體育文化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和文明成果,在大學校園中呈現出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它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了人們在長期的體育生活和活動中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念、體育精神和法制觀念等。體育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人對生命的價值觀和對健康的價值觀。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通過“體育文化”的不斷滲透,將逐步形成以體育作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伴隨其一生發展價值取向。通過“體育文化”的不斷滲透,學生對體育價值的認同會從感性上升為理性。體育文化內涵將使大學體育不僅僅作為改造人體形態和機能,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一種手段,同時還會成為有一種生活哲學,在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才中,發揮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體育文化”促進大學體育目標的實現。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影響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也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并與其他多元的教育觀念并存。體育文化通過對人進行的體育活動中不斷滲透并深刻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斷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健康觀、法制觀和生命觀。
大學體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促進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地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在環境保持一種和諧發展狀態,培養學生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這種和諧包含“身”、“心”兩個方面,“身”是身體形態、素質、機能以及運動能力?!靶摹笔侵感睦硭刭|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品質、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當外界環境、自身及其他人改變的時候,“身心”應該迅速做出相應的調整,適應其變化,達到“身心和諧”。只有堅持“文化育人”的大學體育教育理念,才能培養出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才,才能實現大學體育的育人目標。
六、結論
大學體育文化是大學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才培養有著重要作用。體育文化通過內隱式的教育方式促進教育資本的獲得,有利于知識和技術的獲得。體育作為人類社會謀求全面發展(體力、智力和精神)和完善自身的一種文化教育活動,主要是為獲得自身才能和興趣、道德和審美力以及駕馭客觀世界的能力服務……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憲章中的一段話,它充分說明了體育“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因此,當代大學體育的教育理念應立足于大學的文化本質,大學體育教師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發揮體育在育人方面的優勢作用,強化文化的滲透,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體育的文化內涵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精神塑造的作用。固定樹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不斷推動大學體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大力推進使大學體育有更深層次的發展,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繼華.文化育人理念的教育價值[J].教育文化論壇,2009,(2):40.
[2]何盛.試論“文化育人”教育理念與我國當代大學體育“文化本位”思想[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4):3-4.
[3]溫惠琴.大學育人理念的演變與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8,(3)
[4]楊文軒,馮霞.體育文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體育學刊,2006,(1):4-7.
[5]鄭厚成.體育與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